近日,隨著銷售增長放緩,價格戰壓力增大,電商平臺利用更激進的政策吸引越來越注重價格的消費者,中國電商賣家正在為生存苦苦掙扎。為了吸引消費者,電商平臺推出了極端折扣優惠,網紅帶貨和慷慨的退貨政策,這確實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電商行業,但是與此同時,它也正在傷害支撐這個行業的賣家。
“電商的好日子已經結束了,” 電商觀察人士魯振旺表示,他也為小賣家銷售日常用品,“今年的競爭很激烈,我認為很多賣家無法再撐三年。”
阿里巴巴、京東等大型電商平臺的利潤率正在受到擠壓,但同樣遭遇利潤率下滑的還有成千上萬的小企業,他們在十年電商繁榮期(從2013年左右開始)加入了這個行業。這波熱潮推動電商佔據了中國零售總額的27%,年銷售額達人民幣12萬億元(約合1.65萬億美元)。
然而,研究公司歐睿的資料顯示,隨著電商行業增長放緩,未來幾年這個行業的增速將從兩位數百分比降至個位數百分比。
中國零售電商行業增速放緩
魯振旺稱,結果就是,人們參與購物狂歡節的熱情明顯降溫,最大購物節“雙十一”現在成了一個“冒險”的提議。“你不知道你能賣出多少產品,但你必須為此建立庫存,”他表示,“在購物節期間幾乎不可能看到爆炸式增長。”
退貨率飆升
隨著行業放緩的影響開始顯現,賣家們開始加緊發聲,反對銷售噱頭帶來的負面影響。在“618”期間,女裝品牌茵曼創始人呼籲約束平臺的“退貨保護”政策,該政策迫使賣家承擔退貨成本。
賣家們稱,這一政策由拼多多在2021年推出,而且頗受歡迎,以至於其他平臺紛紛效仿,但對賣家來說成本巨大。
茵曼創始人方建華在社交媒體上稱,在退貨保護政策推出後,電商平臺的退貨率提高至60%,遠高於政策前的30%。他認為,主要平臺不應該使用“消費者至上”的政策,這增加了企業的負擔。為了在搜尋結果中保持高排名,許多企業不得不在多次購物節中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
魯振旺指出,退貨保護政策導致服裝等品類的退貨率飆升。賣家們表示,儘管服裝退貨率一直相對較高,但自從平臺不再要求消費者承擔退貨運費後,退貨率大幅上升。
“你每賣出三件衣服,至少有兩件會被退回,你還得承擔來回運費。”魯振旺表示。
虧本銷售
電子商務諮詢公司Azoya的業務發展總監戴維·黃(Davy Huang)表示,消費者提高了衝動購物的退貨率,這使得沒有足夠現金流來承擔成本的小型零售商的日子更加艱難。
“但是我認為,回報率只是這些企業所面臨挑戰的一小部分,”他表示,“他們還面臨著不菲的流量獲取成本,以及與網紅和主播合作的高昂成本。”
零售商們還感受到了工廠以出廠價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產品的影響。墨爾本蒙納士大學經濟學教授史鶴凌指出,這導致拼多多上的一些賣家已經虧損運營了兩年。
“他們對於售價最終能夠覆蓋他們的成本沒有抱太大希望,但他們必須這樣做(繼續透過拼多多銷售),否則他們基本上就得關閉工廠。”史鶴凌稱。
魯振旺表示,電商行業的觸頂造成了所謂的“內卷”效應。“銷售沒有增長,因為沒有新客戶” 陸振旺說道,“現在只有競爭,平臺之間的競爭,賣家之間的競爭。這已經成為中國電商行業的新常態。”
截至發稿,拼多多、京東以及阿里旗下淘寶和天貓尚未就此置評。
自 鳳凰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