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雲再出發:如資料般飛馳的內蒙古

naojiti發表於2020-08-31

網路時代無時無刻不在製造標籤,在涉及某個城市的具體印象時,標籤既是誘惑,也是負擔。

比如一提到內蒙古,大家眼前可能會第一時間浮現出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

而真正生於長於內蒙的人,或許並不樂意被簡單地標籤化。網路上流傳過一個關於內蒙古的段子:普通人眼裡的田園牧歌,對於牧民來說可能是多變惡劣的氣候,一場沙塵暴就會賠掉整個家當;蒼茫草原對遊客來說是探險,對當地人來說卻意味著生存與孤寂……

而最近華為中國生態之行2020就來到了內蒙古,智慧城市雲底座與包頭石柺區大資料產業園的結合,就有點顛覆普通人對這一內蒙城市的刻板印象。原來,內蒙的數字化程度早已在不知不覺間,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雲端計算大資料中心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策馬狂奔的內蒙,與數字化道路上的荊棘

少有讀者知道,對數字經濟的渴求早就滲入內蒙發展的血液當中。

實際上,內蒙古數字化、雲端計算產業上,也有些較為突出的優勢:

一是當地的地理、氣候優勢明顯,煤炭資源突出,所以充裕的電力供應能夠保障用電成本的低廉,涼爽的天氣也大幅降低了空調耗電量,非常適合資料中心穩定、高效的運營;

二是政府政策的牽引,無論是在流程、經濟扶持等方面,當地政府都在有效的牽引資料中心落地,早在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就正式獲批為國家大資料綜合試驗區,隨後,發展雲端計算和大資料也被看做是當地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以及產業“彎道超車”的關鍵。

三是日益成熟的產業叢集。有利的前提條件也吸引了大量科技企業慕名而來,比如華為等科技公司都相繼在當地部署大型資料中心,形成了雲端計算產業叢集的優勢條件。

這形成了內蒙古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契機,其中,包頭市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工業城市,具有相對成熟的資訊化產業基礎,自然成為了內蒙數字化的排頭兵。

但衝鋒需要武器和條件,而包頭所面臨的困境也十分具有代表性:

首先,當地經濟主要依賴於自然資源,生產製造佔58%,對經濟結構調整的願望十分迫切,但發展多年,資訊產業結構單一,全市的大資料資源也沒有打通並開放,應用水平和資料價值都有待提升。

其次,發揮並深化資料價值,需要大量的工程人才、軟體人才、運營人才來進行相關作業,而由於長期經濟活力不足,包頭乃至整個內蒙的人口外流現象都很嚴峻,難以沉澱下來足夠的理解當地情況的資訊科技人才;

同時,科技帶動增量往往需要一個核心的發動機來帶動整個產業叢集的聚合與擴充套件,而包頭在大資料和雲端計算領域,缺少一批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也就難以吸附來產業鏈上的其他協作企業。

這些現狀,鎖住了包頭及整個內蒙古的數字產業崛起時機,也成為轉型過程中的關鍵突破口。

一座城市的煥新:在華為土壤上生根的數字包頭

每一個城市與產業都有著自身的歷史區位、發展階段、獨特優勢與訴求,即便是通用型技術基礎設施,也需要細緻地考慮與當地的個性化需求相結合。就像一顆關鍵的動力軸承,唯有針對性的刻畫與打磨,才能與每一個區域經濟體精準銜接、轉動時代的價值齒輪。

而華為與包頭的數字合作,也是在這樣的共識與信任上達成的,並從三個核心痛點出擊:

1.數字城市,政務先行。

將大資料資源和雲端計算支撐包頭市的城市建設,對於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進而帶動全市大資料產業的創新與全面發展,無疑起到了極佳的示範意義和統籌效應。

所以自從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選擇華為作為數字化建設戰略合作伙伴以來,一場城市產業雲的建設就轟轟烈烈地起航了。圍繞包頭的工業基礎,利用華為在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領域的解決方案能力,共同推動包頭數字化轉型。

城市雲端計算中心,支撐智慧社會的“黑土地”;工業網際網路雲創新中心,構建數字包頭的“數字底座”和平臺能力;城市運營指揮中心,有效提升政府的綜合效能。綜合起來,為包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增強“軟實力”,而政務上雲也進一步帶動了全民資訊化與產業數字協同。

2.雲端計算大資料中心,產業聚合引擎。

作為呼包銀經濟帶、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以及華北地區通向西北地區交通、商品集散樞紐,包頭特殊的地緣優勢,發展大資料和雲端計算產業基地,能夠對俄、蒙及東北亞沿邊的開放合作起到驅動作用。

華為也利用這一特點,依託已建成的包頭大資料產業園,建設包頭大資料中心,為石柺區打造資訊化基礎設施服務能力,降低企業資訊化建設的門檻。

比如正在建設中的滿都拉口岸與蒙古國的陸路交通,就依託包頭大資料中心,為中蒙兩國的貿易互通,提供一站式支撐,將貿易資料、貿易收益、大資料效益等數字價值留在了包頭。

3.聚合人才,壘實數字經濟根基。

數字經濟需要既懂雲端計算,又瞭解當地情況與產業背景的綜合型人才,而留住人才的核心還要靠機會和發展空間。

華為就積極參與到內蒙古人才戰略當中。除了與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職業學院等本地院校聯合進行雲端計算、大資料相關人才培訓之外,還將各種大資料技術培訓、AI創新孵化營、一站式教學平臺,以及AI開發者大賽、人工智慧校園創新大賽、軟體精英挑戰賽等創新賽事大力鋪設,讓更多高校和企事業單位的青年才俊能夠充分釋放創意和能量,實現“以雲聚才,以雲育才”。

不難看出,華為的到來,為內蒙古數字經濟注入了新的動能,積極催化產業轉型。

駿馬追風,華為懂行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曾經分析過不少華為助力城市發展的案例。其中,華為中國政企業務的“懂行”,是其備受當地政府與企業認可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成為加速本土數字化轉型的價值錨點。

這一點,在內蒙古這一北方地區依然有清晰的體現。

比如內蒙比較大的支柱產業——焦化行業,以往都是依靠老專家的經驗來做配煤。這樣一方面配的結果不一定是最優的,另一方面也沒有足夠多的人才可以接替老專家的工作。

而透過華為AI技術的引入,機器學習可以在實踐中逐漸訓練出最優解,既能節省一些配煤成本,又能徹底解脫人力資源不足的風險,從源頭實現生產的降本增效。

而要讓AI掌握老專家的經驗,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老專家也很難把經驗抽象出明確的數學模型。這個時候,華為的人工智慧專家與當地老專家針對整個配煤流程工藝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發現配煤領域很多煤的核心資料還是有較大缺失的,歷史資料幾乎完全無法使用,從業者對資料的重視程度以及資料採集裝置都有缺位。為了讓技術落地取得較好的成果,華為和煤炭企業共同梳理採集資料,制定資料標準,讓配煤模型得以被定製最佳化。

除了對傳統產業的數字改造,內蒙古還渴盼將技術優勢與本地特點相結合,把“5G+AI+雲”的技術深入應用到諸如乳業、製造業等細分產業,來加速經濟轉型。

顯然,要將ICT技術打造成各個行業的“黑土地”,滋養出百花齊放的生態園林,更離不開“懂行”的加持助力。

而伴隨著產業業態的日益豐富,也給了內蒙古人才更多的發揮舞臺,吸引年輕人留在內蒙、建設內蒙,從而進入數字經濟的增長正迴圈。

關於數字經濟,關於智慧產業,內蒙人民的感知度與執行力,遠超我們的想象。他們就像詩人老舍曾在《內蒙即景》中寫的那樣,青山黑水豁胸襟,不作淒涼出塞吟。不是“淒涼”地等待,而是以開闊的胸懷,積極主動地擁抱夥伴、擁抱技術。

雲端計算、AI、5G等種種新技術,將各個城市都甩到了一個全新而陌生的跑道上。開哨聲剛剛想起,我們很難想象誰能率先趕超、領跑、抵達。不過可以看到的是,在華為的技術“黑土地”上,內蒙古的數字經濟正在如駿馬一般飛馳,勢不可擋。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1611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