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黃奇帆(重慶市原市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一、5G基礎上的數字化平臺體系的結構、特徵和功能

所謂數字化平臺,是指大資料、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雲端計算、區塊鏈等一系列數字化技術組成的“數字綜合體”。結合所學知識和實踐經驗,我談談對5G背景下的數字化平臺的結構、特徵和功能。

(一)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區塊鏈

1.雲端計算

雲端計算可以被理解成一個系統硬體,一個具有巨大的計算能力、網路通訊能力和儲存能力的資料處理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簡稱IDC)。資料處理中心本質上是大量伺服器的集合,資料處理中心的功能、規模是以伺服器的數量來衡量的。

雲端計算有三個特點:第一,在資料資訊的儲存能力方面,伺服器中能儲存大量資料。第二,在計算能力方面,每個伺服器實質上是一臺計算機。與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世界最大的計算機相比,當代計算機的運算能力更強,佔用空間更小。第三,在通訊能力方面,伺服器連線著千家萬戶的手機、膝上型電腦等移動終端,是網際網路、物聯網的通訊樞紐,是網路通訊能力的具體體現。

資料處理中心、雲端計算的硬體功能,具有超大規模化的通訊能力、計算能力、儲存能力,並賦予其虛擬化、靈活性、伸縮性的特點。服務商以IDC為硬體,以私有云、公共雲作為客戶服務的介面,向客戶提供資料服務。就像居民通過水龍頭管道向自來水廠買水一樣,各類客戶以按需購買的方式,利用IDC資源購買所需的計算量、儲存量、通訊量,並按量結算費用。資源閒置時也可供其他客戶使用,這樣就能夠有效、全面、有彈性地利用雲端計算架構中的資源,既能同時為千家萬戶服務,又能使大量伺服器不發生閒置。

2.大資料

大資料之大,有靜態之大、動態之大和運算之後疊加之大。計算量之大三個要點。第一是資料量大,例如大英博物館的藏書能全部以數字化的形式儲存。第二是實時動態變數大。每一秒鐘、每一分鐘、每一小時、每一天,資料都在產生變化。全球70億人約有六七十億個手機,這些手機每天都在打電話,每天都在計算,每天都在付款,每天都在搜尋。所有的動態資料每天不斷疊加、不斷豐富、不斷增長。第三是資料疊加處理後的變數之大。人們根據自身的主觀需求,對動態的、靜態的資料進行處理分析、綜合挖掘,在挖掘計算的過程中,又會產生複核計算以後的新資料。這種計算資料也是資料庫不斷累計的資料。

總之,所謂大資料之大,一是靜態資料,二是動態資料,三是經過人類大腦和計算機處理、計算後產生的資料疊加,這三者共同構成大資料的資料來源。

大資料若要轉化為有用的資訊、知識,則需要消除各種隨機性和不確定性。資料在計算機中只是一串英語字母、字元或者阿拉伯數字,可能是混亂的、無序的。資料應用一般有三個步驟,資料——資訊——知識——智慧。

第一步,資料變資訊。任何結構化、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的資料本身是無用的、雜亂無章的,但資料經過分析去除隨機性干擾以後,就變成了有指向的資訊。資料變資訊的處理過程用的工具有濾波器、關鍵詞,濾波以後提煉出相關的資訊。第二,資訊中包含的規律,需要歸納總結成知識。知識改變命運,但知識不簡單的等於資訊。如果不能從資訊中提取知識,每天在手機、電腦上看再多的資訊也沒用。第三,有知識後要運用,善於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才是智慧。綜合資訊得出規律是將資訊轉化為知識的過程。有的人掌握了知識,對已發生的事,講得頭頭是道,一到實幹就傻眼,這是沒智慧的表現。所謂智慧,實際上就是在資訊中抓取攫取決策的意圖、決策的背景等相關資訊,最後在“臨門一腳”時能夠做出決策。資訊和知識是輔助決策系統,它們幫助人作出決策,人根據機器作出的決策實施,這就是智慧化的過程。

所謂大資料蘊含著人工智慧,就在於把雜亂無章的資料提取為資訊,把資訊歸納出知識,通過知識的綜合做出判斷,這就是大資料智慧化所包含的三個環節。

3.人工智慧

第一,人工智慧如何讓資料產生智慧?大資料之所以能夠智慧化,能夠決策,能夠輔助決策,是因為在人工智慧或計算機操作過程中有四個步驟:一是採集、抓取、推送;二是傳輸;三是儲存;四是分析、處理、檢索和挖掘。第一步,在大資料中不斷地過濾出有一定目的意義的資訊,也就是採集、抓取、推送。第二、三步是傳輸和儲存,內涵不言自明。大資料之大,不是在抽屜裡靜態的閒置大資料,而是在雲裡儲存、動態傳輸的大資料。第四步是分析、處理、檢索和挖掘,關鍵技術在於演算法。演算法是輔助人類在非常繁雜、非常巨大的海量資料空間中,快速找到目標,找到路徑,找到方法的工具。

第二,人工智慧依靠大資料在分析、處理、檢索和挖掘中產生職能的關鍵在於大資料、在於演算法、在於高速度的計算處理能力。沒有資料、沒有大資料的長期積累、重複驗證,有智慧管理也是白搭;有了演算法和大資料,沒有高速度計算能力也是白搭。演算法是人工智慧的靈魂,它變得“有靈氣”需要用大資料不斷地“餵養”、不斷地重複和訓練。在這個意義上,大資料如果沒有演算法,就沒有靈魂,就沒有大資料處理的真正意義。

但是如果演算法沒有大資料來“餵養”,即使數學家想出好的演算法,智慧也未必有效。以柯潔與阿爾法圍棋的人機大戰為例,阿爾法圍棋中的演算法是來源於人類各種各樣的棋譜、高明棋手的下棋步驟。人工智慧工程師將這些資料全部放入Google的演算法中執行,執行了幾萬次、幾十萬次。因為有網路深度學習的模組,每執行一次就聰明一點,每執行一次聰明一點。這個過程是一個不斷反覆、不斷學習的過程。

總而言之,人工智慧、大資料和這些要素有關,轉化為真正人工智慧的時候,一靠大資料,二靠演算法,三還要靠高速度。人類對工具使用的發展,本質上是一個計算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

在農業社會,中國人曾用他們的聰明智慧發明了算盤。算盤一秒鐘兩三個珠子撥動,每秒計算兩三下。到了工業社會初期,電廣泛運用。上世紀20年代,以繼電器作為基本器件的計算機問世。繼電器計算機震動頻率非常高,每秒抖動幾十次,比算盤快10-20倍。到了19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電子管問世。電子管計算機每秒可計算幾萬次,是繼電器計算機的一千倍,運算速度非常快。到了1960年代,半導體問世,以三極體、兩極管為元器件的電腦,一秒鐘能運算幾十萬次到幾百萬次。到了1980年代,半導體晶片問世,積體電路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到達每秒幾千萬次甚至幾億次。中國的超算在10年前達到了億次,到了最近2015年前後到了10億億次,最新推出一個超算系統已經超過100億億次。但是,超級計算機不是一個晶片、一個電腦的運算速度,而是幾千個電腦,幾千個伺服器組合而成一個矩陣,一個演算法。超級計算機能夠做到一秒鐘10億億次、100億億次,但單個晶片難以達到每秒運算10億億次。

我們為什麼非常重視一個晶片每秒能計算10億億次呢?在2012年出版的《奇點臨近》一書中提到,大概二三十年後,人造機器的計算速度將超過人腦。作者提出,人腦的運算速度是每秒計數10億億次。當計算機到了每秒10億億次以上時,運算速度將超過人腦,拐點就會到來。大家討論人工智慧最終能不能超過人類智慧,人是不是會被人工智慧圈養,各有各的說法。從科學的角度講,人工智慧的計算能力不斷的增強,是人對工具使用的智慧不斷髮展的結果。強大的計算能力、大資料、演算法連在一起,超越了幾千小時,幾萬小時,幾十萬小時,人無法等待的時間,使得大智慧逐步發展。

第三,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的軟體植入在雲端計算廠商提供的資料處理中心硬體中,對客戶形成三種線上服務。雲端計算的雲是一個硬體,是一個具有通訊能力、計算能力、儲存能力的基礎設施(IaaS)。雲中除了存放了大資料之外,同時提供各種各樣的演算法作為一種服務軟體處理。大資料公司往往在蒐集、組織管理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使用了人工智慧演算法後為客戶提供有效的資料服務,形成一個大資料的服務平臺(PaaS)。所謂的人工智慧公司,往往是依靠大資料平臺支撐提供演算法服務,演算法軟體也是一種服務(SaaS)。他們共同形成了“大智移雲”的三大功能:第一個是IaaS,是基礎設施作為使用的服務。第二個是PaaS,是大資料的平臺作為使用的服務。第三個是SaaS,演算法軟體也是一種服務。這三個字元、片語代表了“大智移雲”三兄弟三種功能不同的軟體。

當然,“大智移雲”也離不開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和物聯網。一句話解釋就是,網際網路的時代是PC(個人電腦)時代,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是手機加膝上型電腦的時代,物聯網時代就是萬物萬聯的智慧終端時代。

4.區塊鏈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散式儲存資料庫,它打破了中心化機構授信,通過資料協議、加密演算法、共識機制,點對點地傳輸到這個區塊中的所有其他節點,從而構建一種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安全可驗證的資料庫,建立一種新的信任體系,這種信任體系表現為五個特徵:一是開放性。區塊鏈技術基礎是開源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資訊被加密外,區塊鏈資料對所有人開放,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開介面查詢區塊鏈上的資料和開發相關應用,整個系統資訊高度透明。二是防篡改性。任何人要改變區塊鏈裡面的資訊,必須要攻擊或篡改51%鏈上節點的資料庫才能把資料更改掉,其難度非常大。三是匿名性。由於區塊鏈各節點之間的資料交換必須遵循固定的、預知的演算法,因此區塊鏈上節點之間不需要彼此認知,也不需要實名認證,而只基於地址、演算法的正確性進行彼此識別和資料交換。四是去中心化。正因為區塊鏈裡所有節點都在記賬,所以無須有一箇中心再去記賬,所以,它可以不需要中心。五是可追溯性。區塊鏈是一個分散資料庫,每個節點資料(或行為)都被其它人記錄,所以區塊鏈上的每個人的資料(或行為)都可以被追蹤和還原。

按照目前的應用場景,區塊鏈可以分成三大類:

一是公有鏈。主要指全世界任何人都可讀取、傳送資訊(或交易)且資訊(或交易)都能獲得有效確認的、也可以參與其中的“共識過程的區塊鏈”。

二是私有鏈,也稱專有鏈。它是一條非公開的鏈,通常情況,未經授權不得加入(成為節點)。而且,私有鏈中各個節點的寫入許可權皆被嚴格控制,讀取許可權則可視需求有選擇性地對外開放。

三是聯盟鏈。聯盟鏈是指由多個機構共同參與管理的區塊鏈,每個組織或機構管理一個或多個節點,其資料只允許系統內不同的機構進行讀寫和傳送。

就當下而言,區塊鏈涉及四大技術領域。

一是分散式賬本技術。分散式賬本(Distributed ledger)是一種在網路成員之間共享、複製和同步的資料庫。分散式賬本一起記錄參與者間的資料行為(如交易、資產交換行為等),而共享機制降低了“因調解不同賬本”所產生的時間和成本

二是非對稱加密技術。儲存在區塊鏈上的交易資訊是公開的,但每個賬戶的身份資訊是高度加密的。單個賬戶只有在擁有者授權的情況下才能訪問到,從而保證資料的安全和個人隱私。

三是共識機制技術。開發者必須首先考慮用怎樣的技術可以使更多人對一種規則達成共識,同時還要考慮通過多少個特殊節點的確認,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對資料行為的驗證,從而完成一筆交易。一般而言,區塊鏈技術需要若干利益不相干的節點對一筆交易進行確認,如果確認就認為達成共識,認為全網對此也能達成共識,這樣才算完成一筆交易。

四是智慧合約技術。基於大量可信的、不可篡改的資料,可以自動化地執行一些預先定義好的規則和條款,比如彼此間定期、定息、定額的借貸行為。區塊鏈技術屬於資訊科技、記賬技術,從應用視角來看,基於區塊鏈能夠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實現多個主體之間的協作信任與一致行動,無論是公有鏈、私有鏈,還是聯盟鏈,其首要目標是確保資訊資料的安全、有效、無法篡改。

目前,區塊鏈技術在社會中的應用場景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金融,二是供應鏈和物流,三是公共服務,四是認證和公證,五是公益和慈善,六是數字版權開發,七是保險,八是資訊和資料共享。總體而言,區塊鏈通過創造信任來創造價值,使得離散程度高、管理鏈條長、涉及環節多的多方主體能夠有效合作,從而提高協同效率、降低溝通成本。

二)網際網路數字化平臺的“五全基因”與及其顛覆性作用

網際網路數字化平臺主要包含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技術。而這幾者之間的關係,如果將網際網路數字化平臺用人來類比: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以及物聯網就像人類的神經系統,大資料就像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皮膚以及器官,雲端計算相當於人體的脊樑。沒有網路,五臟六腑與和脊樑就無法相互協同;沒有云計算,五臟六腑無法掛架;而沒有大資料,雲端計算就是行屍走肉、空心骷髏。有了神經系統、脊樑、五臟六腑、皮膚和器官之後,加上相當於靈魂的人工智慧——人的大腦和神經末梢系統,基礎的“大智移雲”平臺就已經成型了。而區塊鏈技術,就像更先進的“基因改造技術”,從基礎層面大幅度的提升大腦反應速度、骨骼健壯程度、四肢操控靈活性。網際網路數字化平臺在區塊鏈技術的幫助下,基礎功能和應用將得到顛覆性改造,從而對經濟社會產生更強大的推動力。

為什麼網際網路數字化平臺會有如此強大的顛覆性?研究表明,“大智移雲”基礎平臺實際存在“五全資訊特徵”:全空域、全流程、全場景、全解析和全價值的資訊。所謂“全空域”是指:打破區域和空間障礙,從天到地,從地上到水下、從國內到國際可以泛在的連成一體;所謂“全流程”是指:關係到人類所有生產、生活流程中每一個點,每天24小時不停地資訊積累;所謂“全場景”是指:跨越行業界別,把人類所有生活、工作中的行為場景全部打通;所謂“全解析”是指:通過人工智慧(AI)的收集、分析和判斷,預測人類所有行為資訊,產生異於傳統的全新認知、全新行為和全新價值;所謂“全價值”是指:打破單個價值體系的封閉性,穿透所有價值體系,並整合與建立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價值鏈。現代資訊化的產業鏈是通過資料儲存、資料計算、資料通訊跟全世界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絡,正是這種“五全”特徵的基因,當它們跟產業鏈結合時形成的了產業鏈的資訊、全流程的資訊、全價值鏈的資訊、全場景的資訊,成為十分具有價值的資料資源。可以說,任何一個傳統產業鏈與這五大資訊科技結合,就會立即形成新的經濟組織方式,從而對傳統產業構成顛覆性的衝擊。

總之,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下的現代網際網路體系,具有顛覆性作用。現在的網際網路數字平臺,下一步在5G時代還會進一步形成萬物萬聯體系,其終端連線數比現在人類的手機、平板、膝上型電腦的連線數將超過上百倍、上千倍。人類的網際網路產業也因此將從toC型的消費類網際網路發展為toB型的產業類網際網路。而在產業網際網路時代,這種顛覆性功能將更為突出。我們常常說的顛覆性產業,主要就是指具有以上五全資訊的網路資料平臺產業,將這五全的資訊在與工業製造相結合時,就形成工業製造4.0;與物流行業相結合,就形成智慧物流體系;與城市管理相結合,就形成智慧城市;與金融結合,就形成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在與金融相結合的時候,無論是金融業務展開的價值鏈也好、產業鏈也好,把這五全資訊掌握在手裡再開展金融的服務,這樣的金融安全度將比沒有五全資訊的人工配置的金融服務系統安全資訊要高,壞帳率要低,各方面的系統性風險的平衡要更好,這是一個基本原理,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非常睿智地、前瞻性地看到科技金融、資料金融平臺具有的重大的里程碑意義的經濟前景。

二、 P2P與網際網路金融的風險防範

(一)P2P網貸

P2P網貸在上世紀90年代發源於英國,其宗旨是讓投資人和借貸人通過網路這樣一箇中介平臺,建立起點對點的直接借貸關係。到目前為止,20多年過去了,整個英國僅有20多家P2P公司。在美國,P2P只能在限定條件下發展,它既不是貸款公司,也不是投資公司,而被當作對儲蓄賬戶、貨幣市場賬戶和存款證明等低息傳統存款工具的補充,市場規模僅幾十億美元。

總體看,P2P網貸在英美等國家因受到嚴格監管,市場空間有限,基本不存在系統性風險。從其生存發展的土壤看,有三個重要的基礎:一是信用體系完備,二是利率完全市場化,三是監管非常嚴格。

P2P網貸的爆發,出現在我國。2006年P2P首次引入中國,2015年達3800家,融資規模增長2.8倍,達到9800億元,約為美國的7倍。由於開始沒有資金第三方存管、沒有抵押物、沒有投資專案與投資者一一對應這些負面清單,P2P的無節制發展,導致金融風險不斷暴露。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一是許多人沒有認識到網際網路技術運用於金融業並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對各類金融產品的本質屬性缺乏準確的瞭解,對金融的法律紅線缺乏敬畏之心。二是現有的金融產品設計不能滿足不同風險承受能力投資人的需求,因而出現了一些有市場但不合規的產品,運作不當給市場帶來風險。三是創新的度沒把握好。網際網路金融是新生事物和新興業態,創新餘地和空間太大。

一說到P2P,就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認為P2P是金融科技;金融科技本身是好的,只是沒有管好,一些壞人利用P2P做了壞事。有這些看法的人,往往是前些年P2P的狂熱吹捧者甚至是推動者。P2P問題的要害在哪裡?不能把它跟數字金融、網際網路金融相提並論,否定P2P並不是否定網際網路金融,這是兩碼事。

P2P金融實際上是中國傳統的農村裡以高息攬儲的老鼠會、鄉里鄉親間的高利貸,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死灰復燃,而老鼠會這類東西本來是熟人經濟、鄉村經濟中的一個陋習,即便要闖禍,也就是幾十萬元、幾百萬元,了不得到幾個億,輻射面積不會太大,而P2P通過網際網路,不僅可以覆蓋一個城市,覆蓋幾十個城市,甚至可以覆蓋到全國,最後造成了網民們彼此之間連面都沒見過,就形成幾十億元、上百億元金額壞賬的局面。

(二)P2P的五大問題

在網際網路平臺的外衣下,與現代金融風險管理原則背道而馳的P2P平臺,有著高息攬儲、亂集資、亂放高利貸款等五大問題:

  1. 這種P2P公司的資本金是所謂眾籌而來。這個眾籌是網路眾籌,即通過網際網路向網民剛性承諾高回報投資拉來的資本金。

     

  2. P2P的融資槓桿從網民來。假設有3億元資本金,如果要想放30億元貸款、放100億元貸款,資本金和貸款之間有一個槓桿,這個槓桿性資金從哪裡來?銀行資本金通過吸收老百姓儲蓄,資本充足率10倍,10億元資本金一般可以吸收100億元儲蓄,這個資金是老百姓儲蓄來的,是有規範機制的,這種儲蓄轉化為貸款來源、槓桿來源,有資本充足率、存款準備金、存貸比、壞賬撥備等一套制度監管組合在一起的信用系統。然而,P2P沒有這些系統,P2P單單通過對網民的高息攬儲、給予儲戶高利息回報承諾,進而將網民的錢集資過來。

     

  3. 放貸物件通過網際網路面向所有的沒有客戶關係、沒有場景資訊的網民。P2P企業對網民亂放高利貸,對網民高息攬儲,對網民眾籌資本金。本來網際網路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客戶群、產業鏈會雁過留聲,是有場景的,但是P2P的服務物件作為網際網路上物件,並沒有具體的產業鏈,也沒有什麼場景,導致網際網路的資訊起不了信用的補充作用,但是網際網路穿透輻射貸款放出去的速度又異常快,只要有人想借高利貸,錢就會被立刻借出去,造成了P2P平臺跟網民亂放高利貸,跟網民高息攬儲,跟網民眾籌資本金的混亂現象。

     

  4. 借貸資金短長不一。由此導致靠借新還舊形成龐氏騙局式的資金池,而這個資金池不由任何其他方面監管,僅由P2P公司平臺負責

     

  5. 一旦出事,要麼P2P企業捲款而走,要麼癱瘓無法運轉。

究其原因,根子在於對有可能出現的嚴重後果缺少預判,也沒有在監管層面上形成“資金要第三方存管,放貸要有抵押物,投資專案與投資者要一一對應”等負面清單,導致P2P網貸脫離了純粹的“PtoP”的原意,異化為網際網路的民間集資和高息攬儲。針對P2P金融,只要稍有金融常識,就應該判斷出這是新瓶裝舊酒——新瓶指的是網際網路,舊酒指的是封建餘孽式的老鼠會、高息攬儲式的高利貸。無論是P2P也好,網際網路金融也好,不管打著什麼旗號,只要向網民高息攬儲亂集資,只要跟網民搞亂集資、眾籌資本金,只要在網上亂放高利貸,最後這個企業必將借新還舊形成不斷迴圈,儼然成為龐氏騙局。所以,基於網際網路的輻射性、穿透性,就應禁止,因為這個過程是無法有序控制的。

(三)網貸公司應遵循五個執行原則

不搞P2P並不等於不可以搞網路貸款公司。合理的網貸公司是金融科技、科技金融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幫助金融脫虛就實、為實體經濟服務、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重要途徑,是普惠金融得以實現的技術基礎。

這類網路貸款公司規範執行的關鍵在於實施五大基本原則:

一是資本信用原則,有較大的自有資本金。不同於傳統的小貸公司,網際網路金融有很強的輻射性、很快的發放貸款能力,業務範圍往往覆蓋全國,應當具有較高的資本金門檻。

二是信用規範原則。貸款資金的主要來源是銀行貸款、銀行間市場發的中票和證交所發行的ABS(資產證券化)債券。

三是信用槓桿原則。網貸公司的資本金和貸款餘額總量的槓桿比,任何時候都應控制在1:10左右,決不能超過1:20甚至1:30。在常規的ABS、ABN(資產支援票據)的發債機制中,並沒有約定一筆貸款資產的發債迴圈的次數,基於網貸業務的快速週轉能力,一筆底層資產一年就可能迴圈5次、10次,幾年下來,槓桿比有可能達到30次、40次,形成巨大的泡沫風險。鑑於網路貸款公司往往以資本金1:2~1:2.5向銀行融資,網路貸款形成的底層資產在ABS、ABN中的迴圈次數不宜超過5~6次,只有這樣,網路貸款公司的總債務槓桿比才能控制在10倍左右。

四是放貸徵信原則。有網際網路產業的產業鏈信用、全場景信用,不能無約束、無場景地放貸,甚至到校園裡搞校園貸、為買房者搞首付貸。

五是大資料風控處理原則。平臺擁有強大的技術基礎,能形成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的處理技術,這樣就可以把控風險,形成較低的不良貸款率,並由此有條件為客戶提供相對低的貸款利率,形成網路貸款良好的普惠金融能力。

總之,在發展網路貸款公司的過程中,只要合乎以上五條原則,一般都能實現小貸業務發展得快、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得以緩解且不良貸款率低的效果。比如阿里小貸(花唄、借唄),與P2P有本質上的不同。阿里小貸資本金是阿里巴巴公司的自有資金,槓桿貸款資金是合規的,從銀行貸款和ABS融資而來,合乎監管層對小貸公司監督的原則要求,貸款客戶則是淘寶網路平臺上的電子商務公司或者是使用支付寶的手機使用者,有確切的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信用徵信,有確切的信用場景。總的來看,阿里小貸本質上屬於網際網路公司的產業鏈金融範疇,阿里、蘇寧、小米、神州數碼、馬上消費金融等全國知名的網路公司設立的網路小貸公司也大體如此。

三、5G背景下金融科技的特徵和發展路徑

4G技術孕育了舉世矚目的消費網際網路經濟,電商、社交、文娛為代表的消費網際網路迅速崛起。而具有高速率、廣連線、高可靠、低延時特點的5G的全面運用,推動面向大眾的消費網際網路時代轉向萬物互聯的產業網際網路時代。在大資料、雲端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賦能之下,金融科技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未來,符合科學、契合規律的金融科技應當具備哪些特徵,應當走什麼樣的發展路徑,值得探討。

(一)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產業網際網路

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有什麼樣形態的產業鏈,就會有什麼型別的供應鏈金融,相伴隨的也會有相應的金融科技發展生態。傳統產業規模巨大,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價值空間也非常巨大。全國目前有60餘個萬億級的產業叢集,根據測算,僅在航空、電力、醫療保健、鐵路、油氣這五個領域如果引入數字化支援,假設只提高1%的效率,那麼在未來15年中預計可節約近3000億元;如果數字化轉型能擴充10%的產業價值空間,每年就可以多創造2000億元以上的價值。所以,如果說中國的消費網際網路市場只能夠容納幾家萬億元級的企業,那麼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有可能容納幾十家、上百家同等規模的創新企業。

在消費網際網路領域,國內C端流量增量即將耗盡,行業主動求變。當前我國移動網際網路月活使用者增速持續下降,網際網路增量紅利消退,市場出現網際網路下半場的聲音。一方面,行業向上遊擴充或國際化需求迫切。另一方面,頭部網際網路企業尋求新增長點的需求迫切,因此提出產業網際網路概念,這也是產業網際網路金融的產生背景。

中美網際網路行業對比,國內尚未出現產業網際網路巨頭。中美對比,美國產業網際網路公司佔據美股科技TOP20的半壁江山,相比之下,中國GDP約為美國的70%,但美國產業網際網路科技股市值為中國的30倍,國內尚無領先的產業網際網路巨頭企業。

產業網際網路是通過產業內各個參與者的互聯互通,改變了產業內資料採集和流通的方式,並運用區塊鏈等技術保障產業內資料、交易的可信性,進而改變產業價值鏈,提升每個參與者的價值。產業網際網路充分體現了資料要素在產業內的價值創造能力,通過挖掘資料要素的價值提升產業價值。具體上,可以認為產業網際網路綜合運用網際網路、AI、物聯網、大資料、區塊鏈、雲端計算等新一代技術手段,深入到企業生產、研發、銷售等內外各個環節,力圖將每家企業都變成資訊驅動型企業,並進行互聯,從而提高產業的整體效率。

與消費網際網路相比,產業網際網路有明顯的區別:比如,產業網際網路是產業鏈叢集中多方協作共贏,消費網際網路是贏者通吃;產業網際網路的價值鏈更復雜、鏈條更長,消費網際網路集中度較高;產業網際網路的盈利模式是為產業創造價值、提高效率、節省開支,消費網際網路盈利通常先燒錢補貼再通過規模經濟或增值業務賺錢,等等。構建產業網際網路是產業價值鏈重塑的過程,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做數字化升級,產業生態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把原材料變成產品,還要加工“資料”要素、把資料變成產品的一部分,並進而通過資料產品和服務擴充產業鏈的價值空間。在發展產業網際網路的過程中,傳統產業要進行大膽的變革,敢於拋棄落後的商業模式,對組織架構、組織能力進行升級迭代,提高組織內部協同效率,更好更快地為數字化轉型服務。產業網際網路的這些特點,正是金融科技下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傳統金融數字化轉型的基本方向。可以這麼說,消費網際網路金融只是科技金融發展的初級階段,基於產業網際網路金融才是科技金融的高階階段主戰場。

(二)金融科技發展的主體是產業網際網路金融

什麼是產業網際網路金融。產業網際網路金融目前沒有行業標準定義,我認為產業網際網路金融具體指的是機構基於產業網際網路發展,通過金融科技向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統稱,當前主要為基於產業網際網路服務的供應鏈金融、網際網路金融產品(如微業貸)、助貸超市等形式,隨著行業的發展,未來可能會有新的形式。

產業網際網路金融與消費金融的聯絡與區別主要為:產業網際網路金融是消費金融向上遊產業端滲透,產業網際網路金融以企業為使用者,以生產活動經營為場景提供貸款服務,消費金融以個人為使用者,以日常生活消費為應用場景提供貸款服務。

產業網際網路金融的現實意義在於有望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80%的就業,70%的專利發明,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在經濟發展中意義重大。截至2018年中國小微企業有9318萬家,佔比88%。小微貸款餘額33.5萬億元,佔企業貸款37.6%,金融資源分配不夠合理,產業網際網路金融的現實意義在於有望改變這種狀況。

供給上,我國傳統銀行業不能完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截至2018年底,我國共有134家城商行及1427家農商行,提供了13.22萬億的小微企業貸款,且貸款規模發展迅速,高於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銀行的11.67萬億,是小微企業貸款的主力。但與此同時,行業不良率也在持續走高,農商行行業不良率最高觸及4.29%,高企的不良率迫使銀行收縮信用,放緩小微企業貸款發放,農商行及城商行不能完全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需求上,2018年起實體經濟企業金融需求分層,呼喚新金融供給解決痛點。2019年12月,我國工業企業應收票據及應收帳款達17.4萬億,同比增長4.5%,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旺盛,同時由於信用分層,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日益嚴重。小微企業屬於金融業長尾客戶,由於存在抵押品不足、信用資質差、資訊不對稱、生命週期短等問題,銀行通過傳統手段進行風控成本很高,造成了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供需的不匹配,這是產業網際網路金融產生的基礎。

各類因素疊加金融科技技術儲備迭代,產業網際網路金融產生。2016年前後,隨著區塊鏈、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被應用到金融行業,金融科技迅速發展,當前市場上傳統商業銀行、網際網路銀行、供應鏈金融平臺、產業網際網路服務商等機構試水C端風控技術在B端的有效性,諸多因素疊加導致了產業網際網路金融產生,並且在快速發展,不斷豐富。

產業網際網路金融依託產業網際網路,價值來源於金融賦能產業能力提升。產業網際網路金融依託產業網際網路服務,基於B端經營融資需求,行業價值來源於金融賦能產業能力提升,這一點與C端消費金融滿足個人超前消費需求的價值邏輯不同。產業網際網路金融相比傳統金融供給體系的優勢在於將企業服務資料與金融服務緊密的結合起來,以資訊流轉帶動信用流轉,從而解決傳統金融供給無法解決的問題。

產業網際網路金融有五類基本構成要素。產業網際網路金融的基本構成要素分別為產業鏈、中小微企業、產業網際網路應用、金融科技及金融服務機構。我認為未來產業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重要節點在產業網際網路應用與金融科技兩個部分,這一點類似C端的消費金融。

產業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商相比傳統金融機構有四方面優勢。中小微企業天然具有生命週期短、業務規模小、抵押資產少、資訊不對稱等問題,過去我國採用城商行及農商行服務當地的做法,效率並不夠高,不能完全滿足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產業網際網路金融相比傳統金融機構服務可以有效解決獲客成本、資訊孤島、智慧風控、審批效率等問題。

產業網際網路金融的服務目標將專注於中小微企業金融市場。一是產業網際網路金融可以有效解決因資訊不對稱導致的信用不足;二是大型企業資訊化過程中,一般採用本地化策略,產業網際網路提供商提供定製化服務,產業大資料不好採集;三是中小微企業預算有限,偏好低價甚至是免費軟體,一般願意接受標準化服務,服務商可以獲取大資料;四是大型企業信用好,融資手段多且成本低,已經被銀行服務覆蓋,中小微企業則因為風控原因,仍為藍海市場。

金融科技能力是產業網際網路金融行業亟待驗證解決的問題。由於B端企業法人和C端自然人的巨大差異,同時中小微企業固有的生命週期短、抵押品不足、資訊不對稱等問題,目前行業最成熟的解決方案是用核心企業彌補中小微企業信用的供應鏈金融;脫離核心企業信用,僅以金融科技為基礎的大資料風控,目前行業正在進行可行性驗證,部分龍頭企業已取得了初步的發展(如微業貸),未來完全依靠金融科技的產業網際網路金融模式,還有待時間驗證。

區塊鏈是解決資金方信任中小微企業底層信用的新橋樑。過去,中小微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資訊不對稱是行業的主要問題。區塊鏈的產生,可以為中小微企業底層信用與金融機構新增一座新橋樑(如解決票據流轉、倉單重複質押等問題),有效解決資金供需雙方的矛盾,目前在政府的引導下,各類基於區塊鏈的跨境金融平臺、貿易融資平臺發展迅速。

SaaS、PaaS/IaaS是輔助解決最後一公里的有效手段。產業網際網路金融在風控問題驗證得到有效解決後,獲客問題會逐漸出現,由於B端客戶使用產業網際網路應用具有排他性,所以行業前期的優質客戶積累很重要。產業網際網路金融將產業網際網路服務融合到產業鏈中,在助力小微企業發展的同時獲得產業大資料,能有效解決資訊的最後一公里問題,從而精準找到中小微企業中“合格的借款人”。

以供應鏈金融為基礎升級的產業網際網路金融基礎最好。金融的底層邏輯是信用,傳統供應鏈金融本質是通過核心企業信用彌補產業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信用,但現實情況中四流合一很困難(資金流、資訊流、物流、商流),制約行業發展。

由於供應鏈金融行業存在時間較早,行業服務模式和金融產品已經較為成熟,已有不少核心企業、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平臺在探索金融科技,因此發展基礎最好。

上圖以供應鏈金融為例。近三十年供應鏈金融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供應鏈金融 1.0 是主辦銀行模式,銀行和企業是點對點的連線關係,只是主辦銀行將供應鏈上下游作為整個鏈條來開展業務,並沒有真正參與到供應鏈運營中;供應鏈金融 2.0 是核心企業主導模式,這種模式下,核心企業可以對供應鏈中的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倉單等資訊進行有效掌控,銀行再依據這些資訊對供應鏈各類主體服務,因此可以大大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效益;供應鏈金融 3.0 是數字金融模式,利用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在整個供應鏈中獲取每個產業鏈上企業的動態、每時每刻的數字信用。此時,供應鏈生態圈將相互打通,交易完全透明可信,資金流動清晰可見,在這個階段的供應鏈金融將是智慧化的、數字化的、效率極高的,大大提高了融資便利性與風控水平。供應鏈金融 3.0 才是這一領域金融科技的新生態。供應鏈金融 4.0 是以產業網際網路生態為基礎的產業網際網路金融,是今後最具備想象空間的發展趨勢。以產業網際網路服務生態為基礎的產業網際網路金融最誘人之處在於未來有機會在全國範圍內將企業法人、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像自然人一樣建立畫像,提供金融服務,最終形成了供應鏈金融的 4.0 版本。

供應鏈金融升級產業網際網路金融的標誌在於風控方式的轉變。供應鏈金融在風控中一般關注三個點,分別是貿易的真實性、資金的自償性及交易的可控性。根據機構調研,當前我國供應鏈金融的風控方式仍以傳統風控手段為主,區塊鏈、物聯網、大資料等資訊化風控技術應用仍然較少,我認為行業轉型升級的標誌在於風控手段的轉型。

四、金融科技發展應遵循的原則和模式

(一)金融科技有兩個基因,並不改變金融的傳統宗旨與安全原則

金融科技並沒有改變任何金融傳統的宗旨以及安全原則,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科技+金融,還是金融+科技,都不但要把網路數字平臺的好處高效的用足用好用夠,還要堅守現代金融形成的宗旨、原則和理念。金融科技有兩個基因,一是網際網路數字平臺的基因——“五全資訊”,二是金融行業的基因,在一切金融業務中把控好信用、槓桿、風險的基因。網際網路執行有巨大的輻射性和無限的穿透性,一旦與金融結合,既有可能提升傳統金融體系的效率、效益和降低風險的一面,也有可能帶來系統性顛覆性的危機的一面。不能違背金融執行的基本原則,必須持牌經營,必須有監管單位的日常監管,必須有運營模式要求和風險處置辦法。不能“無照駕駛”,不能百分之十五、二十的高息攬儲、亂集資,不能無約束、無場景的亂放高利貸,不能對借款人和單位的錢用到哪裡一概都不清楚,不能搞暴力催收、堵校門和朋友圈亂髮資訊等惡劣行為。

(二)消費網際網路金融和產業網際網路金融合理的發展模式:數字化平臺與各類金融機構有機結合

科技金融的發展可以是網際網路+金融,有條件的網路資料平臺公司,獨立發展金融業務,也可以是金融企業+網際網路,圍繞產業鏈、供應鏈發展自身需要的網際網路數字平臺,但是科技金融最合理、有效的發展路徑應該是網路資料平臺跟各種產業鏈金融相結合。否定和整頓P2P,並不等於拒絕網路貸款。實踐表明,網路貸款只要不向網民高息攬儲,資本金是自有的,貸款資金是在銀行、ABS、ABN市場中規範籌集的,總槓桿率控制在1:10左右,貸款物件是產業鏈上有場景的客戶,還是可以有效發揮普惠金融功能的。全國目前有幾十家這類規範運作的公司,8000多億貸款,不良率在3%以內,比信用卡不良率還低。

當然,科技金融不僅僅是科技公司自身打造的金融融通公司,其最合理、最有前途的模式是網際網路或物聯網形成的數字平臺(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與各類金融機構的有機結合,各盡所能、各展所長,形成數字金融平臺並與各類實體經濟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相結合形成基於網際網路或物聯網平臺的產業鏈金融。在消費網際網路(toC)時代,基於人類消費的同一性、同構性,幾乎可以一刀切的模式對全社會的電子商務開展活動,在產業網際網路(toB)的時代,基於產業的複雜性、異構性,一個工業產業鏈與物流供應鏈的數字化平臺是完全不同構的;而一個醫療藥品供應鏈與消費品供應鏈的數字化平臺結構也完全不相同。

基於此,在產業網際網路時代,一個有作為的網路資料公司,分心去搞金融業,一要有金融企業所必需的充足資本金,二要有規範的放貸資金的市場來源,三要有專業的金融理財人士,還要受到國家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無異於棄長做短、自討苦吃。所以,一個有作為的資料網路平臺公司,應當發揮自己的長處,深耕各類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形成各行業的“五全資訊”,提供給相應的金融戰略伙伴,使產業鏈金融平臺服務效率得到最大化的提升,資源優化配置,執行風險下降,壞賬率下降。

從國際經驗看,一般性網際網路平臺公司絕不敢隨意染指金融業務,美國的Facebook、亞馬遜、雅虎等平臺公司都很大,股價市值同樣可以達到數千億、上萬億美元,但它們再大都不敢輕易染指金融業務。至少四個因素:其一,成熟的商人懂得術業專攻,懂得長期堅守自己,不斷創新自己才能使自己爐火純青,獲得足夠的行業地位和進入門檻,才有可能獲得超額利潤;其二,一般性的網際網路商品銷售平臺,其底層技術的安全等級無法滿足金融要求,要滿足金融業務要求,必須投入鉅額成本,這往往得不償失;其三,美國對金融公司有非常嚴格的監管要求,一般性網際網路公司從事金融業務,一旦發生風險,公司根本承擔不起動輒數十億美元的鉅額罰款;其四,鑑於所有業務點的風險都可能迅速轉化為金融風險,而金融風險反過來又會拖垮所有非金融業務,所以成熟商人絕不願去冒這麼大的風險。

(三)形成明確的各方多贏效益原則

網際網路金融在發展過程中,要有明確的各方多贏的效益原則。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基於人類生活方式的同構性,一些網路平臺公司的盈利模式往往一靠燒錢取得規模優勢,二靠廣告收費取得一定壟斷效益。在產業網際網路時代,各行各業結構不同、模式不同,任何網路數字平臺的發展,不能靠簡單的燒錢來擴大市場佔有率,也不能讓客戶中看不中用、有成本無效果、長期賠錢,這是不可持續的自殺行為。

合理的網路數字平臺,應通過五種渠道取得效益、紅利:一是通過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的應用,提高了金融業務的工作效率;二是實現了數字網路平臺公司和金融業務的資源優化配置,產生了優化紅利;三是通過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的運籌、統計、排程,降低了產業鏈、供應鏈的物流成本;四是由於全產業鏈、全流程、全場景的資訊傳遞功能,降低了金融執行成本和風險;五是將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紅利,合理的返還於產業鏈、供應鏈的上游、下游、金融方和資料平臺經營方,從而產生萬宗歸流的窪地效益和商家趨利集聚效益。

同樣,與網路數字平臺合作的金融企業,也可以通過四種優勢為合作專案取得效益和紅利:一是低成本融資的優勢。金融企業在獲取企業、居民的儲蓄資金和從人民銀行執行的貨幣市場獲取資金的低成本優勢。二是企業信用判斷的優勢。網路數字平臺對客戶信用診斷相當於是X光、是CT、是核磁共振的體格檢查,代替不了醫生臨門一腳的診斷治療。對客戶放貸的實際淨值調查信用判斷以及客戶的抵押、信用、風險防範,本質上還要金融企業獨立擔當,這方面金融企業更是強項。三是資本規模的優勢。網路資料平臺儘管可能有巨大的客戶徵信規模(百億、千億、萬億),但資本金規模往往很小,要真正實現放貸融資,自身至少要有相應的融資規模10%以上的資本金。只有銀行、信託、保險等專業的金融公司有這種資本金規模並與時俱進的擴張能力。四是社會信用的優勢。不論是金融監管當局的管理習慣,還是老百姓存款習慣,企業投融資習慣,與有牌照、有傳統的金融企業打交道往往更放心、更順手、更相通。這方面,專業的金融企業比網路資料平臺更為有利。基於上述四項分析,網路資料公司與專業的金融企業的合作確實是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優化配置,是最好的發展模式。

五、網際網路數字平臺要遵循的十條基本原則

消費網際網路和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並沒有改變人類社會基本的經濟規律和金融原理,各類網際網路商務平臺以及基於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技術的資訊平臺、搜尋平臺或金融平臺,都應在執行發展中對人類社會規則、經濟規律、金融原理心存敬畏、充分認識、形成共識。

第一,對金融、公共服務、安全類的網際網路平臺公司要提高准入門檻、強化監管。凡是網際網路平臺或公司,其業務涉及金融領域,以及教育、衛生、交通社會服務等領域和社會安全領域三方面的,必須提高註冊門檻,實行嚴格的“先證後照”,有關監管部門確認相應資質和人員素質條件後發出許可證,工商部門才能發執照,並對這三類網路平臺企業實行“負面清單”管理、事中事後管理、全生命週期管理。

第二,落實反壟斷法。過去十餘年,消費網際網路參與者之間的博弈往往是零和遊戲。不管什麼行業領域、面對什麼競爭對手,消費網際網路競爭到最後往往是贏家獨吞整個市場。因此,很多早期網際網路企業不計成本融資燒錢擴充套件業務,意圖打敗對方。在形成壟斷優勢後,又對平臺商戶或消費者收取高昂的門檻費、服務費。這種型別的商業模式在社會總體價值創造上貢獻有限,因為過度關注流量助長了假冒偽劣商品在網上的泛濫,甚至倒逼製造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第三,限制網際網路平臺業務混雜交叉。要像美國谷歌、臉譜那樣,嚴格要求資訊平臺、搜尋平臺和金融平臺之間涇渭分明。做資訊的就不應該做金融,做搜尋的也不應該做金融,做金融的不應控制資訊、搜尋平臺。

第四,保障資訊資料的產權。由於缺乏資料治理規範,企業資料採集沒有底線。比如網際網路企業在使用者使用產品的時候要求使用者提供個人資料,但這個過程中,有些平臺採集的資料、要求的授權和提供的服務明顯不對等。明明很簡單的服務,僅需要幾個資料,卻要求使用者提供幾十個資料;明明只需要一項許可權,卻讓使用者把許可權全部開啟,從而超範圍收集個人資料。有的公司獲取了消費者手機麥克使用許可權,甚至通過竊聽客戶交談內容而獲取使用者習慣,看似聰明的做法實際上已經觸犯了法律。隨著網際網路產業不斷成熟、法律法規日趨完善,上述行為在未來將會很難行得通,消費網際網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必須要加以避免。要象尊重智慧財產權那樣尊重資訊資料產權和版權,不能認為經過企業平臺資料都是企業的資產。資料資訊是一種資源,產權是客戶的,不是平臺的,平臺公司不能以盈利為目的將客戶的資訊資料資源對外交易買賣。

第五,確保資訊資料安全。網際網路平臺公司以及各類大資料、雲端計算運營公司,要研發加密技術、區塊鏈技術,保護網路安全,防止黑客攻擊,防止洩密事件發生,不侵犯隱私權等基本人權,絕不允許公司管理人員利用公司內部資源管理權力竊取客戶資料機密和隱私。

第六,確保各種認證技術、方法的準確性、可靠性、安全性。近幾年,網上許多認證,包括網上實名制在內,由於安全性差而遭到黑客輕易攻擊,造成隱私洩露、社會混亂的情況,亟需改進。最近一段時間,又有許多創新,如生物識別、虹膜識別或者指紋識別。這一類東西好像很先進,但是所有這些生物識別都是黑客可以仿造的,如果一個黑客仿得別人的虹膜、聲音、指紋,是很難進行監管的。這些識別線上下常規情況下是準確的、唯一的,但是線上上就可以仿製,根本就搞不清。所以,現在美國、歐洲根本不允許線上上搞生物識別系統。

第七,凡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事,一定充分聽證、逐漸展開;要新老並存、雙規並存;要逆向思考、充分論證非常規情況下的社會安全,決不能由著網際網路公司率性而為。比如,這幾年我國在貨幣數字化、電子錢包、網路支付方面發展很快,人們把手機變錢包,衣食住行幾乎離不開移動支付,一些商店甚至不能使用人民幣。但是應當認識到無現金社會面對戰爭、天災時毫無可靠性,龐大的社會電子支付體系會瞬間崩潰,總之要三思而後行。

第八,對社會性公共服務的公司一旦出事,要重罰。網際網路公司因其穿透性強、覆蓋面寬、規模巨大,一旦疏於管理,哪怕只有一個漏洞,放到全國也會有重大後果。比如,滴滴叫車經營計程車、順風車業務是一種社會性公共服務,它的規模達到幾十萬輛,遍佈全國。由於公司管理體系不健全,出現了強姦殺人等刑事案,現在企業停業整頓一個月,應該怎麼處罰?常規情況下,一個出租公司有幾百輛車,出了事罰三倍五倍的款,罰幾十萬。美國的優步出事,還沒有死人就賠幾千萬美元,不是因為公司大賠償數額也巨大,而是因為社會影響大,這一賠痛到心裡,倒逼企業徹底改正,絕對不再讓員工犯這個錯誤,害了這個公司的前程。所以,在這方面要打破常規,而不能用常規的管法。常規計程車出了事賠幾倍,一個人死了正常的工傷60萬,事故死人賠3倍180萬。對於大規模的網約車絕不可以這樣,至少加十倍,賠1800萬都應該。

第九,防止網際網路公司利用人性弱點設計產品。現在的一些網際網路公司,利用人性弱點設計各種產品。網路市場形成初期所主導的自由理念,使得網路上失信的違約成本極低,於是會出現很多企業利用人性的弱點設計各種產品來獲取流量,罔顧消費者的長期利益和市場的良性發展。比如一些資訊服務公司,通過各種打擦邊球的圖片、噱頭標題吸引使用者點選觀看視訊、新聞。這種利用人性弱點誘使使用者使用產品的行為實際上是不正當的,甚至是觸犯法律的。未來網際網路經濟的競爭,一定是在更公平、可信的環境下進行,這些利用人性弱點設計產品的公司很難長期生存。

第十,規範和加強網際網路平臺企業的稅務徵管。最近幾年許多百貨商店關門了,有一些大城市三分之一的百貨商店都關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網上購物分流了商店的業務量。而實體店無法與網店競爭的重要原因,除了房租、運營成本之外,就是稅收。百貨商店稅收是規範的、應收盡收的,而電子商務系統的稅收是看不見的,這就有違不同商業業態的公平競爭原則。

總而言之,5G背景下由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形成的數字化平臺是這個社會最先進的、最有穿透力的生產力,近十年可以說是在氣勢磅礴發展。要在巨集觀上、戰略上熱情支援,但是要留一份謹慎,留一點餘地。對於涉及到國家法理、行業基本宗旨和原則的問題,比如資料資訊產權的原則,金融的原則,財政的稅收的原則,跨界經營的約束原則,社會安全的原則,壟斷和反壟斷的原則,或者企業執行的投入產出的原則,資本市場執行的原則,都應當有一定的冷思考、前瞻性思考,以防患於未然。

本文原發於清華五道口高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