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離譜的配件,與蘋果搖搖欲墜的奢侈品人設

naojiti發表於2020-07-11

蘋果手機的價效比到底高不高,問一千個“果粉”,你能得到一千個答案。

在廠哥廠妹要“賣腎”買蘋果手機的年代,價效比這個詞是肯定和蘋果無緣的。

但這幾年蘋果塑料機、SE等機型一通操作,加上有走高階路線的國產手機做對比,iPhone雖然不能說low,但跟裝X也算是分道揚鑣了。

可要是問蘋果手機配件貴不貴,搶起手機新品來眼都不眨的鐵桿粉絲,恐怕也很難摸著良心說出“不貴”兩個字。

與手機相比,蘋果配件的價效比幾乎可以用離譜來形容。

149元的資料線、1099元的手機殼就不說了,看到2249元的主機支腳,5289元的輪子,7799的顯示器支架,且毫無折扣,真讓人發出久違的那句——“蘋果是爹”的感慨。

關於蘋果配件為什麼賣這麼貴的話題,一直都不缺乏答案。只是看起來,多少像是粉絲在強行加戲——“我家哥哥搞技術的業務能力強,貴點是應該的”。

但輪子和不鏽鋼支架……emmm……有什麼科技含量嗎?

所以我們不妨換個視角,從蘋果被詬病的“奢侈品”戰略聊聊配件的高價邏輯。

蘋果配件的貴,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許多人為蘋果配件的昂貴,總結了不少原因,不過在當下看來,並不能站得住腳。

比如說產品質量優秀,這點確實得承認,無論是設計品質做工,蘋果配件都堪稱王者,但跟價格一比,瞬間就不那麼香了。

就拿充電線、支架來說,為兩倍的品質付出十數倍的價格,普通果粉可能立馬叉掉蘋果官網走向了華強北。當然,情懷黨就是想支援原裝,百多元的“充值”價格也並不算高,那如果是7000元的輪子呢?

再加上蘋果也在開放它的配件市場,有蘋果MFi授權的第三方配件供應商可供選擇,同樣有質量安全保障,且毫無山寨的道德壓力,價格相比蘋果官方配件還是要低很多,也不能倒逼蘋果降價?“坐地起高價”的配件定價體系顯然很不“市場經濟”了。

當然,也有人說蘋果還提供十分“業界良心”“只換不修”的售後服務,這些潛在價值都算在成本里了。而且蘋果對環保、品控、工人關懷等都投入了人力物力,這也會導致成本上升。

只能說是天真的有些可愛,對於資料線這類需要連線和資料傳輸的高頻配件,還說得通。但對於輪子、支架這樣好好使用都可以傳家的耐用品,所謂的服務能感受幾次呢?

配件的高昂定價是品牌溢價的撇脂策略。即對於那些對價格相對不敏感的高階使用者,購買手機的時候順便就帶走這些產品,符合蘋果利潤最大化的價值取向。就像電影院裡的爆米花,是個順其自然的事。

但在通訊服務如此快捷的網路時代,要多麼心大的高階客戶才能放棄便利的電商平臺,執著地在官網購買呢?除非對方眼裡的百千元,就和爆米花單價一樣無足輕重。指望這些金字塔尖的“富豪級買家”拉動配件銷量,也是杯水車薪。

既然無論是品牌、成本、品質等層面都說不通,蘋果配件的魔鬼定價就只能另闢蹊徑了。目前來看,這跟庫克時代的蘋果奢侈品戰略關係更為密切。

iPhone褪色,誰來重新整理蘋果的奢侈品人設

如果說賈伯斯時代,蘋果手機是奢侈品;那麼庫克時代,蘋果配件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大家都知道,蘋果手機成功在消費電子市場打破了平價品和奢侈品之間的界限。即使在今天,不少手機廠商的高階化戰略,也是希望在價格上對標蘋果。

但價格只是表象,蘋果手機之所以成功佔據了高階市場,在於其對品牌的“奢侈品化”營造。

比如說,建立一個目標清晰、富有創造性的烏托邦。賈伯斯個人的經歷就像是一部英雄史詩,從被自己的公司驅逐到變革消費電子,精神上的皈依是“果粉”的根源。

再比如,蘋果奠定了自己在電子產品的地位。開會時露出筆記本後的蘋果logo,iPhone手機新品釋出後排長隊只為第一時間買到,這些都是蘋果產品曾經帶給使用者的社交價值。

此外,蘋果還通過美學設計和材料選擇(比如iMac使用了玻璃和鋁),在實用功能的基礎上打造出了獨特的美學語言。與藝術的緊密聯絡,讓蘋果受到來自設計人員的頂禮膜拜,他們也是蘋果最為忠實的使用者群體。

而且,對於iPhone蘋果還十分擅長“封閉營銷”,不僅試圖控制需求,而且價格明顯高於競爭者,並且絕不降價。

想必大家已經發現了,這些都是幾年前的蘋果(或者說iPhone)了。

現在的蘋果手機使用者,並不會在價格或產品上有特別的心理優勢,甚至還會被嘲“智商稅”;新品曬圖的也有,但賣腎換機的沒了,社交妒忌也少了;產品創新飽受詬病,數次降價、推出低配版機型更是引來質疑。

智慧手機上的品牌價值感正在流失,蘋果的“高階人設”還怎麼維持下去?配件也就擔當起了大任。

向奢侈品牌看齊,或許沒有捷徑

我們知道,庫克一直想把蘋果打造成電子產品領域的奢侈品,不斷的從奢侈品牌挖人。其中包括巴寶莉(Burberry)的 CEO Angela Ahrendts,LV集團腕錶部門銷售副總裁 Patrick Pruniaux ,以及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 的前任 CEO Paul Deneve。

2018年,前蘋果CEO斯卡利就曾在財經節目中表示,庫克並沒有把技術創新放在最高優先順序,倒是把蘋果做成了更像是LVMH或迪奧的奢侈品牌。

這一戰略也給蘋果帶來了很明顯的改變。

比如iPhone X的價格上探,新Apple Store的裝修風格如同奢侈品門店,以及,推出各種“讓消費者交智商稅”的神奇配件。這些操作都很“奢侈品”。

如果非要給這些配件下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範圍的,獨特、稀缺的消費品。作為非生活必需品,它們的意義就在於讓人發出“有錢人的世界我想象不到”的感嘆。

從這個角度來看,獨佔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八成利潤的蘋果顯然是大眾消費品。怎麼服務於小眾呢?其實時尚奢侈品牌早就在乾和蘋果一樣的事兒了。

諸如印有香奈兒logo,售價將近3000元的普通圍裙;擺攤、乞討必備的羅意威三件套,只需24萬即可擁有;還有口紅售價100美金,卻推出1900美元口紅包的愛馬仕;還有隻需八萬即可帶回家的蒂凡尼純銀鋼絲球,刷鍋好幫手……

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但奢侈品牌們總是在不停放飛自我。

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蘋果的高價配件與這些奢侈品周邊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一是都很少見。

我們知道,如果奢侈品處處可見,那麼奢侈品就不存在了。奢侈品牌,必須擁有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使它被排除在主流經濟活動之外,只為一小部分群體提供愉悅和享受的物質生活。

讓產品的所有者與眾不同,LV值五萬的垃圾箱如此,七千塊的蘋果Mac滾輪亦如是。

二是特性延續。

正如人的個性一樣,品牌特質也不是憑空而來的,國產手機廠商為了高階化不斷投入技術研發和審美設計,並不是在扔錢玩,而是在不斷精進中逐漸其自己的名望、特色與忠實支持者。蘋果如何用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高階品位的產品來讓自己成功出圈,繼續標記自己的高階“人設”,配件自然就成為繼手機之後的標的。

三是品牌優先。

沒有人買鋼絲球的時候,會第一時間走進蒂凡尼的門店;就像沒有人買輪子的時候,會開啟蘋果的官網。但當消費者選定了品牌之後,購買哪種單品也就不再是那麼重要的選擇了。

不難發現,在奢侈品領域,品牌才是選擇的第一位。LV路易威登就只在自己的專營店中銷售商品,蘋果亦然。消費者需要先選定這個品牌,走進一家門店,最後才是選擇某件產品。這種模式也讓品牌自身的定價權更加膨脹了。

那麼,iPhone都有塑料版了,庫克為什麼還沒有放棄“奢侈品”人設呢?

一方面,奢侈品牌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2009年美國金融危機時,愛馬仕和LV是唯二通過提價來提高銷售額的品牌,這與其長期打造的卓越出眾的象徵性密不可分。蘋果想要保持高質的形象不下跌,在iPhone大眾化的時代,高價配件的襯托就十分必要了。

更關鍵的是,一旦品牌建立起來,就可以從著名產品中脫離出來,即使不靠某一單品掙錢了,品牌也能存活並煥發生機。

阿斯頓馬丁、瑪莎拉蒂等等,都是古老品牌浴火重生的例子。真正的品牌是不會消亡的,如果有一天蘋果不賣手機了,或者說手機不再是它的現金牛了,能否讓品牌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在其他品類上得到最大限度地擴張?這種更具生命力的盈利模式,需要在此時此刻就未雨綢繆。

比如香奈兒就曾推出過沖浪板和滑雪板,目的並不是為了提高銷售額,而是為了提升品牌的存在感,不斷引領潮流和時尚品位。

蘋果不能丟掉自己的“奢侈品”人設。只不過它沒有搞清楚的是,奢侈品的核心奧義,是對強大而真實的價值的尊重,才能讓其品牌和產品成為一些人心中的“信仰”。而配件,承擔不起這樣神聖的使命。

讓核心的電子產品繼續受人尊崇,才是蘋果要走的路。同意的老鐵,把“正道的光”打在留言區!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0385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