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大故事:犯其至難圖其至遠!

視學演算法發表於2020-04-06

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北京大學廣大師生始終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在各條戰線上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70年,每個北大人都有一段關於北大的記憶,都有自己的北大故事。北大新聞網特開設《70年·我的北大故事》專欄,通過報導70位普通北大人,分享他們印象深刻的北大故事,從不同時期、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記錄和反映北大的精神傳統、師長風采、校園文化、精神風貌,和讀者一起在塵封的記憶裡,感觸一個更具體更生動的北京大學,進而感受時代的變遷。

深研院兩辦與校友會通過廣泛徵集,推薦了8名優秀南燕校友,通過材料整理、實地採訪,報導了他們鮮活生動的故事。他們是許許多多艱苦創業“南燕人”的縮影,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恢弘曆史程式中不懈奮鬥著的“北大人”,為北大深研院、為北京大學書寫了燦爛的篇章。

湯敏

 

四川達州人,2009屆北京大學人文地理碩士。全國最大的古村落志願者公益組織——“古村之友”的創始人和理事長,古村落志願組織領域乃至網際網路公益領域的先鋒帶頭人。“古村之友”及其團隊目前已榮獲第四屆中國慈展會專案大賽金獎、2014—2015綠色中國年度人物提名、中國文物基金會傳統村落守護者傑出團隊獎等多項榮譽。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成為一名俠客,要具備獨立的人格,要有勇氣和智慧,更要去不斷修行,這是需要用一輩子去踐行的。”一路一同走來的夥伴們,還有受過其幫助的人們,許多人都稱讚湯敏是一位“大俠”。從2014年11月創立“古村之友”,湯敏埋首公益事業至今已近5年,這條曾經孤獨的道路在他的腳下越發寬廣,也越發生機勃勃。

“農村來的孩子,不能讀了書,可以養活自己了,就把廣大農村拋在身後。”出生於四川達州一個小山村的湯敏,曾到哈爾濱讀本科,再來到深研院讀碩士,畢業後走南闖北,卻始終懷著濃郁的鄉土情結。正是這種情結,促使他放棄穩定的公務員生活和高薪的設計師職業,轉行致力於保護古村落、推動鄉賢文化,成為一名公益人。如今,他發起創立的“古村之友”志願者網路已經在全國近1000個市縣組織起數萬名志願者,先後為雲南劍川沙溪古鎮、浙江金華後溪村等近400個古村落的保護、活化提供了各種支援,成立的古村保護和活化公益基金會,孵化了數十個古村創客專案,屢屢獲獎。

在保護古村落、推動鄉賢文化的實踐中,湯敏感受到,全國上下還是有一大批人關心著古村落。如果將這股力量匯聚起來呢?湯敏藉助網路發起倡議,立即有一群人跟帖,他一個一個加完微信好友後,給每個地區都建立了一個群,河南的、廣東的、四川的、浙江的……這個網路初步建成之後,他利用業餘時間去各地巡講,和各地的志願者聯絡。在湯敏的推動下,“古村之友”成立了(當時叫做“全國古村落志願者網路”)。2014年,“全國古村落志願者網路”申報並獲得了“深圳市創意設計七彩獎”的第一名。2015年6月,湯敏正式開啟了“公益家”之路。

說起“古村之友”這個名字的來源,湯敏稱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來源於“自然之友”,“自然之友”是梁思成的兒子樑從誡創辦的公益組織,湯敏認同樑先生的公益觀念,即:比自己保護了多少環境更重要的是感染多少人來關愛自然。對湯敏來說,比他自己保護了多少古村更重要的是使多少人變成了古村之友。這也包含著湯敏對樑先生的敬重之情。

第二個原因是當時有人跟湯敏差不多同時起步做類似的事情。但是別人的想法是一種專家參與治理型的,這個思維和公眾參與的方式有巨大差別。專家的思維是一定要幹到95分,而湯敏的邏輯是,可以捨棄親自幹到95分,但要推動1萬個從不及格變成及格。他想做的是一個低門檻高參與的行為,而不是一個高門檻低參與的行為。

湯敏的思路很快得到認可。2015年9月,湯敏以絕對優勢獲得了中國慈展會專案大賽的第一名,“古村之友”也正式註冊成為民間非營利組織,100萬的大賽獎金也成為“古村之友”前期運營的基礎。2015年11月,第一屆“中國古村大會”召開,被認為是中國古村和鄉土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到這個時候,“古村之友”的團隊已初步搭建起來,湯敏也被圈內人士親切地稱為“村長”。

第一屆“中國古村大會”

談及自己所做的工作,湯敏提到最多的兩個詞就是“人文關懷”和“社會關懷”。“不管經濟如何繁榮,科技多麼發達,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對人文和社會的平衡上來。”

湯敏最近著手推進的專案主要是“為文物撐傘”和“義莊”機制。

“為文物撐傘”聚焦古村落中一批市縣級的低階別瀕危不可移動文物,對它們實施及時的搶救工作。我國這樣現存的古蹟大概有20萬處,有的還曾是元代、明代的書院或古廟,如今卻面臨屋頂坍塌、柱體損毀的困局,“古村之友”給這些瀕危文物撐起保護傘,同時也為地方文明的傳承貢獻力量,給國家所倡導的“文化自信”添磚加瓦。

“古村之友”開展的另一個“義莊”機制則通過網際網路為古村落中需要幫助的居民建立互幫互助的資金、人力平臺。“義莊”的概念來源於中國古代的社會風俗,它始於北宋,其宗旨是“救災周急、恤孤矜寡”,現在保留下來的傳統義莊已經為數不多。區別於以往的大戶捐錢修橋修路的一次性捐助行為,“古村之友”所成立的“義莊”更著力於彙集普通人的力量,形成一種類似公益基金的機制,走出鄉村、如今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每個月在平臺上自願地捐出50元、100元,或者購買村民生產的農產品。“古村之友”利用匯集來的這些資金去幫助弱勢群體,開展環境保護,改善村民的生活和居住環境。“義莊”的機制不僅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的物質條件問題,更是將村子變成一個個“善村”,形成互相幫助的良好氛圍,意在呼喚社會人心、道德的迴歸。

湯敏認為推動著自己走向公益道路的助力中離不開北大精神。“人文與社會關懷是北大的精神旗幟所在。在校幾年對我精神的給養使我終身受益,北大歷史上那些先行者們,像胡適、陳獨秀,他們給了北大學子們獨立思考的精神和一雙雙獨特而銳利的眼睛。雖然北大沒有人人都像我這樣走上公益的道路,但我們流淌的血液是有這樣一種共性的——關注社會、關注現實。”在他看來,北大人讀的書再多,也不能忘記將目光投向社會底層,回饋社會。

湯敏說自己願做一個“逆行者”,就像消防隊員,大家都逃離火場,他們卻奮不顧身地衝上前去。他不為逆行而逆行,他的逆行不僅提供精神價值,同時也解決了現實難題。所謂“犯其至難,圖其至遠”,他堅定不移地做著最難的事情,卻一步一步去到了更遙遠更遼闊的地方。

文字來源 | 許文君

本期編輯 | 東東

本期稽核 | 鄭錦怡

- END -

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