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身邊80%的人,其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難!

海子002發表於2021-01-28

職場工作多年來,我觀察到一些有點出乎意料的現象,例如:

1、很多年輕時頭腦靈活、拼搏奮進的人,到了35+歲似乎也沒有領先別人多少,甚至有不少人還落後了。 

2、而年輕時能力一般、似乎安於現狀的人,到了35+歲似乎也普遍在經理、總監的位置上,甚至還有人擔任了更高的職位。

有點奇怪,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種預期之外的情況呢?

這其中有人歸因於機遇,有人歸因於心態,有人歸因於沒有貴人相助...

其實,接觸的人多了就會發現一點:“ 出類拔萃確實很難,但領先身邊80%的人卻相對簡單 ”。

只要嘗試做到以下四點(甚至其中的任一點),幾乎都有可能成為領先他人的那前20%

1、多一點耐心

在現在這個一切都講究快節奏的社會里,有耐心的人實在太少了。

 

學習某個新技能剛沒幾天,就覺得見效太慢了也許就要選擇放棄; 

 

 

參加工作剛剛有半年一年沒晉升加薪,就覺得受委屈了,鬧著要離職;

 

 

選擇創業時在產品上沒耐心打磨,成天想著怎麼融一大筆錢、怎麼使用者裂變,幻想一夜暴富財富自由。 

 

人根本不怕悟性差,就怕沒耐性。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願意花時間去琢磨,不管怎麼樣,都會有進步。但是,我見到很多人,非常喜歡說自己“悟性差”、是“凡人”,明明也是喝過幾年墨水的人,其實不過是對自己沒有耐心罷了,捨不得繼續往裡鑽研。

所以,如果你能多一點耐心,比別人多堅持一會兒,很容易就能領先這些沒有耐心的人。

記得我剛剛畢業工作那會兒,也是一個極其沒有耐心的人。

記得大學剛畢業不久,我拿到了自己心儀的Offer,一開始,我對自己也的未來也是躊躇滿志。但是日常工作畢竟是繁雜的,逐漸將最初的滿腔熱血逐漸打磨殆盡。

在公司呆了兩年後,雖然拿了部門相對而言還不錯的高績效,工資也還不錯,但我卻依然覺得公司的平臺不足以支撐我更快成長,自己會有更好的發展,因此選擇跳槽了。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 “頻繁跳槽挺好的,工資都是靠跳出來的”,其實這其中的熟悉環境和浪費的時間精力,一點兒也不少。獲得到的可能是部分漲薪,但損失的可能是更大的機遇和成長。

經歷過沒耐心的苦果後,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要有耐心,堅持長期主義,在任何一家公司都至少要呆滿三年。

有個同事的話我至今印象深刻,“再牛的技術成長,都不如傻瓜式的堅持”。不推崇絕對信奉,但確實有一定道理。有時候你認為自己去了更好更有前途的公司平臺,殊不知遇到的新挑戰新問題也是非常難以解決的。

有了這個轉變,我之後的職業生涯收穫了越來越來的長期主義回報。 

比如,帶領團隊做事,從一個人單打獨鬥到一群人為了集體利益去拼搏是完全不一樣的。當你不僅為了自己的成長負責,還要為你團隊中的每一個人成長負責,你就會感覺身上的擔子完全不一樣。

把自己作為產品來打磨,來運營 ,讓自己多一點耐心,你會發現不經意間就領先很多身邊的人了。

2、少一點貪心

前幾天週末聚會,有位朋友跟我傾訴:

“我最近很焦慮,感覺前面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有很多東西要學,焦慮反過來又讓我很拖延,感覺成長很慢。那 我應該怎麼來設定我的合適的目標和成長計劃? ” 

這個問題非常具有普遍性,可能80%以上的人都有。

其實, 這種焦慮的根本病因在於貪心 。總以為自己得到的太少,往往是因為我們想要的太多。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有一段講得特別好: 

有些人一事無成,而實際上他們卻做得很吃力 。原因有三:

1)他們低估了完成一件任務所需的時間。他們總以為萬事順利,卻總不免有出乎意料的情況發生;

2)一般的管理者(往往也是不大有效的管理者)總喜歡趕工,而趕工的結果,總不免使進度更加落後;

3)一般的管理者喜歡同時著手幾件要事,結果對每一件事,他們都無法獲得足夠的最少整塊時間。只要任何一件事情受阻,全部事情也都會跟著受阻了。

 

           ——引自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如果我們能減少自己的貪心,像德魯克建議的這樣,一段時間只聚焦一個目標、一個關鍵任務的話,那麼我們成功完成這個目標或關鍵任務的機率將大大提高。

有些同學可能會擔心:目標或 計劃安排得太少,是不是會導致自己缺少成就感呢? 

假如你減少了計劃中的工作量,還是未能按時完成,那麼你在計劃裡額外加再多工項也沒意義,反正你都不會去做完。更嚴重的是,當你排上這些事項,只會導致原本能做完的要事因為受到干擾而可能做不完,結果就是變得更焦慮了,最後可能什麼都不願做了(心裡會想反正我也做不完)。

假如真的將任務量減少,你最終做的事也不會變少,因為你肯定有多餘的時間空下來,那時再加更多的事就可以了。

3、多一點行動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失敗不是因為沒有思考,而是因為猶豫不決,遲遲沒有行動。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說過:“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的,你唯一需要的就是執行力,一個行動勝過一打計劃”。

 

如果你稍微用心觀察下週邊的朋友和同事,你會發現坐而論道、大談理想的人很多,但是踏踏實實動手去做的人卻很少。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意思是:君子,說話是慢的,是遲鈍的,看起來還比較木訥,但是行動很迅速。

為什麼要這樣呢?

因為說話是容易的,而去做事,是比較難的,難在開始的行動,也難在過程的堅持。

比如 我計劃鍛鍊身體,做減肥計劃。

 

一但讓你去幹,你可能說自己條件不成熟,沒有健身房;

 

 

當你有了健身房的時候,你又會找其他藉口說,今天就不去了吧,明天再去。

 

其實說話是相當容易的,執行起來就會有些難度。

再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早起早睡好,但總是有部分人,天天都在說:“明天我要早起早睡”,但是每天依舊玩遊戲,依舊看電視劇,很晚入睡。

人一旦養成喜歡說,說了又不執行的習慣,就很容易變得一事無成。

這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最佳寫照之一。

工作中,總有同學問我:“怎麼寫好述職報告呢?如何寫好文章,有沒有什麼寫作方法論?”

我的最大建議就是: 不用管什麼方法論,先去試著寫寫,寫多了你的水平自然就提升了 。

因為寫多了,你就不得不去琢磨內容如何佈局,怎樣思路別人才能更易懂、如何寫才更言簡意賅等等,這樣寫作水平自然也就高了。 但如果不去試,再厲害的方法論給你也沒啥用。 

所以,少一點空想,多一點行動,你想不領先80%的人都難,因為願意動手去做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4、少一點娛樂

在現在這個全球消費主義佔主流的時代裡,人類社會和文化有了越來越強的娛樂化傾向。

《美麗新世界》的作者英國作家赫胥黎曾警告過:

“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裡,造成精神毀滅的敵人更可能是一個滿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種一眼看上去就讓人心生懷疑和仇恨的人。

讓你趨之如騖的手機遊戲、刷了就放不下的短影片、無腦連續劇、低俗綜藝節目正是這個“滿面笑容的人”。

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茲曼在1985年出版的《娛樂至死》中,就因為電視文化的盛行提出過一個著名預言:

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憎恨的東西,恰恰是我們熱愛的東西!

教育、體育、商業和任何其它公眾話語的內容,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而人類無聲無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拒絕X音、X手等精神,這些除了讓你提高興奮閾值沒任何用。我們活在當下最好的時代,因為你拒絕這些 “奶頭樂” 就能打敗80%的同齡人。

當你減少一些無謂的娛樂,體驗到了一種更積極的狀態時,就很後悔之前荒廢了很多時間在遊戲、娛樂上面。因為享受到了戒除遊戲帶來的好處,我後來也從來不看低俗綜藝節目、不追無腦連續劇,這幫我省下了大量的時間。

在此宣告一下: 我不反對娛樂,在合理範圍內娛樂,會給我們帶來精神的享受和精力的恢復。

但現在的問題是,太多的人不是娛樂不足,而是沉溺在了“泛娛樂”之中。所有這些泛娛樂的東西,利用的都是人性中貪婪、懶惰、虛榮的一面,很容易就讓你上癮,你一旦上癮絕對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所以,如果你能抵制住誘惑,減少一點娛樂的話,你會發現你比80%的人都多了不少可用於學習和思考的時間。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90085/viewspace-275427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