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農讀書」:我們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理性

jsjwk發表於2019-05-23

作為碼農/程式設計師,我們經常認為自己是非常理性的。其實不僅是我們自己這麼認為,甚至我們身邊的朋友們在談到對我們的評價時,在聊到對程式設計師這個職業的印象時,都會普遍的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理性、思維邏輯非常清晰的群體。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曾經也非常自信於自己的理性。但最近看了一本大塊頭書《思考,快與慢》後,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其實我們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理性。很多時候,我們被自己的大腦欺騙了。

我們以為自己做出的每一個決策都是理性的、正確的、符合規律的,但有的時候它只是我們憑直覺所作出的判斷而已,偏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缺陷。

在《思考,快與慢》中把人的思維分成了「快思考」與「慢思考」兩個系統,簡單來說,一個是無意識的直覺系統,另一個是需要我們消耗腦力的複雜系統。我們在需要處理日常生活事情的時候,大腦會不自主的優先使用直覺系統來處理,而我們的直覺系統往往容易產生非理性的結果,所以這也是導致我們經常做出非理性的決策的原因。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主觀上以為自己是由理性掌控著自己的決策,但事實上我們的很多決策是由「快思考」的“直覺”給出的,在無意中完成的,而這些決策也並不真的如自己想象的那麼靠譜。

那麼,如果才能讓自己更為理性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深刻理解一下大腦中的「快思考」與「慢思考」這兩個系統。

1. 什麼是 「快思考」/「慢思考」?

如上圖,我們可以把大腦想象成有2個系統在一起協同,左邊是慢思考系統,右邊是快思考系統。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為了方便理解所杜撰出來的2個角色。這兩個系統在大腦中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實體,只是2種不同的思考模式。

  • 快思考 系統

    快思考系統的執行是 無意識的、快速的、不怎麼耗費腦力的、沒有感覺的、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的。

    從上圖右邊可以看到,「快思考」主要用來處理那些不需要思考計算的問題,例如:“在空曠的地方開車”、“聽音樂”、“在對話中明白對方的語氣”、“一眼就能識別對方的表情”、“不需要計算就能給出1+1等於多少”、“讀廣告牌的文字”、“野外看到野獸知道立馬就跑”、“確定兩個物品的遠近”等等。

    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毫不費力,不需要我們仔細的去計算、去思索就能給出的反應。

  • 慢思考 系統

    慢思考系統的執行是需要 耗費大量腦力的、消耗注意力的、有意識的、需要主動控制的。

    從上圖左邊可以看到,「慢思考」主要用來處理複雜的事情,一些「快思考」所處理不了的事情。例如:“做一個複雜的計算 28乘以12等於多少”、“開車在一個擁擠的車道上轉彎”、“做一個複雜的化學實驗”、“決定買哪一隻股票”、“做工作計劃”、“思考一個旅遊攻略”等等。

    這些都不是憑第一反應和直覺就能給出的答案,是需要大腦更慢、更嚴謹、需要保持更多的專注、投入更多腦力去思考或者去計算的。

理論上這兩個系統在我們的大腦中是一起協同工作的,幫助我們做判斷和決策。

「快思考系統」是我們直覺和歷史經驗的結果,它會不斷的給「慢思考系統」提供經驗、資料、資訊,以便「慢思考系統」以後在做出複雜決策時擁有資訊依據。

一般普通的決策並不需要「慢思考」去做判斷,大多是由「快思考」憑直覺就迅速給出了判斷,如“計算1+1等於多少?”。只有當「快思考」無法迅速給出結果時,如“計算 28乘以12等於多少”,這個時候大腦就會慢下來,由「慢思考」介入,經過心算後再給出結果。

事實上,我們大腦中的這2個系統並不都是這麼完美合作的,由於「快思考」不怎麼消耗腦力,而人類大腦又是有惰性的,所以大多數情況中,「快思考」佔據了優先、主導的處理權。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響應事情會非常的快,很有效率,但問題就是由於「快思考」是憑直覺的,容易導致偏見,所以經常給出非理性的結果。

2. 為什麼說「快思考」會帶來「非理性」決策呢?

上面我們知道了大腦的思維模式主要由「快思考」所主導。但是為什麼說「快思考」給出的決策大多都是非理性的、有偏見的呢?畢竟我們生活中也經常發現通過“直覺”來做出的判斷也挺準的呀。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書中列舉了一些我們認知中的一些常見的判斷偏差的規律:

  • 大數法則與小數法則

    大數法則,簡單講是指隨機事件在大量重複中往往呈現必然的規律。小數法則是指一種心理偏差,人們在思考時候往往容易忽視大數法則的規律反而過於關注典型事件的概率。

    舉個例子:在一次飛機事故後,大家在各類新聞中就能看到飛機事故的大量報導,如果恰好你也即將要飛機出行,你就會覺得非常的恐慌。因為大家看到新聞後,潛意識的認為飛機事故是一件非常頻繁的事情。但是事實上,飛機是所有交通工具中事故率最低的一種,只不過平時的汽車事故太過於頻繁,新聞都懶得報導而已。但是在電視機前的你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大數法則,你關注到了眼前的典型事件,從而容易導致做出錯誤的判斷:把行程中的飛機改為了火車或汽車。

  • 錨定效應

    人們對一項未知量進行評估時,往往容易受到錨定值的影響,從而影響自己的判斷。

    比如:拿一個盒子放到你手上,讓你猜猜多重。沒有任何其它資訊的情況下,你可能就憑經驗猜測了。但是如果在問你盒子多重的時候,多說一句“另外一個盒子的重量是2斤”,那麼這個時候你就會下意識的參考另外一個盒子的重量,在那個範圍上下給出答案。這就是錨定值對你決策的影響。如果另外一個盒子的重量是騙你的,你很可能對手這個盒子的判斷就失誤了。

  • 光環效應

    人們很容易先入為主,所以先接觸的資訊會影響你對事情的判斷,並且這個資訊和印象會一直影響你長期對這件事的判斷。

    比如,你要彙報一件事情,“先彙報好的一面,再彙報壞的一面” 要好過 “先彙報壞的一面,再彙報好的一面”。這是人們認知中先入為主的偏差思維導致。

  • 厭惡損失

    人們天生是厭惡損失的,同樣是100塊錢,得到100塊錢的快樂,是無法彌補丟失100塊錢的憂傷的。同樣是100塊錢,在損失的時候,會更為在意。

  • 峰終效應

    這是一個諾貝爾獎得主研究出的定律,指的是一個人對一件事情在深刻記憶由兩個因素決定:高峰時、結束時的感覺。也就是說,對一項事物體驗以後,所能記住的就只是在峰與終時的體驗,而過程中的體驗與時長都影響不大。

    大家回憶一下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就能理解了,比如高考。

  • 稟賦效應

    人們會對自己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喜歡,也就是說一個人一旦擁有了某件物品就會高估這個物品(比擁有前要評估高)。

    舉例:以房子為例,在你買之前一般都會對優缺點有比較正常的認知。但是一旦你已經買下了那套房子,即使它再小再偏僻,你對它的評估也會高於購買之前,它在你的心裡的價位也一定是高於你購買之前的。這就是稟賦效應的認知偏差。

在這些規律的效應下,我們「快思考」的直覺判斷就非常容易失誤,非常的不準了,所以會導致我們經常給出非理性的有偏見的結果。

3. 如何才能避免「非理性」決策呢?

既然我們知道了採用「快思考」去做決策,容易受到上面這些規律的誤導,從而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那麼我們有沒有辦法可以減少這些錯誤的判斷,提高決策的質量呢?

其實很簡單,既然大腦中的「快思考系統」不靠譜,那麼我們就應該多用用「慢思考系統」。

當然 了,上面我們提到了我們們的大腦是有惰性的,它並不是非常樂於經常使用「慢思考系統」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在遇到需要決策的時候,能夠主動的慢下來,主動的去思考,甚至是讓外部環境多影響自己,讓自己多聽聽別人的建議後再做決策。

以上,就是對《思考,快與慢》的一些思考。

碼字不易啊,喜歡的話不妨轉發朋友,或點選文章右下角的“在看”吧。?

本文原創釋出於微信公眾號「 不止思考 」,歡迎關注,一起提高 認知、成長、大資料、架構、Web技術 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