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也許天生就容易“上當受騙”。如果你瞭解一定的聖經知識,先給大家出個簡單的考題:1、在聖經中,吞掉約拿的是哪種動物?2、在摩西帶上方舟的動物中,每種動物的數量為多少?
你的回答是否分別為“鯨魚”和“2”呢?大多數人都會這麼回答,儘管他們很清楚,把動物帶上方舟的不是摩西,而是諾亞。
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作“摩西幻覺”(Moses Illusion)。這個例子顯示了人們是多麼不擅長識別身邊的事實錯誤。即使人們知道正確的資訊是什麼,仍會注意不到錯誤的資訊,甚至在其它情境下繼續沿用這些錯誤資訊。
認知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類天生就不擅長辨明資訊真偽,也不擅於將我們讀到或聽到的資訊與關於某個話題的已知資訊進行比對。在如今這個所謂的“假新聞”時代,這一現象正深刻影響著人們吸收新聞、社交媒體和其它公眾資訊的方式。
發現不了資訊中的錯誤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曾多次對摩西幻覺展開研究。這些研究提出的問題多種多樣,而最關鍵的發現是,即使人們知道正確的資訊是什麼,仍無法注意到問題中存在的錯誤,然後視若無睹地回答問題。
在最初的研究中,80%的受試者都沒能注意到“方舟問題”中的錯誤,儘管他們接下來都正確答出了“將動物帶上方舟的是誰?”並且,儘管受試者們已在事前得到警告,知道部分問題的題幹中存在錯誤,也看了一個包含錯誤資訊的問題例子,但實戰時依然照錯不誤。
摩西幻覺是心理學家所謂“知識忽視”(knowledge neglect)現象的一種表現,即人們明明有相關知識,卻沒能運用這些知識。
在一項關於“知識忽視”的研究中,受試者需要閱讀一些小說,其中包含的資訊有真有假。例如,其中一篇小說講的是主角暑假在天文館打工的故事。有些資訊是正確的,比如:“我要穿上一套笨重的老式航天服。不知道我要扮演的具體是什麼人,可能是阿姆斯特朗,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但有些則是錯誤的:“首先我要過一遍所有天文常識,先從太陽系開始,比如土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
接下來,受試者要做一個常識小測試,其中有些問題與小說無關(哪種寶石是紅色的?),有些則與小說中的資訊相關(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是哪顆?)。結果發現,故事中的正確資訊對回答問題起到了正面作用,受試者回答“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誰”的正確率有所提高;但另一方面,錯誤資訊也起到了負面作用,很多受試者都沒想起來木星才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而是給出了“土星”這一錯誤答案。
即使這些錯誤資訊明顯與受試者此前掌握的知識相悖,讀到錯誤資訊的負面作用依然存在。例如在一項研究中,受試者在閱讀小說前兩週先做了一次嘗試測試,從而讓研究人員瞭解他們的知識掌握情況。然而,他們在讀到小說中的錯誤資訊時,仍會信以為真。事實上,無論他們從小說中讀到的錯誤資訊是否與此前掌握的知識相左,將其當真的可能性都一樣大。
聖經中把動物帶上方舟的究竟是誰?
能否提高識別錯誤資訊的能力?
綜上所述,人們往往識別不出所讀內容中的錯誤,接下來還會繼續沿用這些錯誤。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這些錯誤資訊的影響呢?
增加專業度、擴充套件知識面似乎能起到一定幫助,但治標不治本。就算是生物系研究生,也會在“水分子由兩個氦原子和幾個氧原子構成?”這種錯誤問題上冥思苦想,只不過會這般犯傻的人沒有歷史系學生多。(如果是歷史相關問題,也是同理。)
研究人員嘗試了很多幹預措施,試圖減少人們對錯誤資訊的依賴,但這些嘗試要麼失敗,要麼適得其反。一開始研究人員猜想,如果給受試者更多時間處理資訊,也許他們便更容易注意到其中的錯誤。於是他們將小說內容以形式進行播放,並放慢播放速度。但受試者並未用多餘的時間識別錯誤、避免犯錯,並且在之後的測驗中,他們寫出錯誤資訊的可能性甚至不降反增。
接下來,研究人員嘗試了將關鍵資訊標成紅色的做法。他們告訴受試者,要對紅字資訊多加留意,希望這能幫助受試者注意並規避錯誤。結果,他們對錯誤資訊格外注意,反而在隨後的測試中更可能重蹈覆轍。
讓受試者扮成一名專業的事實核查員似乎是唯一有效的做法。當受試者被要求審校故事內容、標出不準確的表述時,他們從故事中學到錯誤資訊的可能性便有所下降。此外,讓受試者逐句閱讀這些故事、並判斷每句話是否有錯的方法也起到了類似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是這些“事實核查員”,依然會漏掉很多錯誤,並將故事中的虛假資訊熟記於心。例如,在“逐句檢查”測驗中,受試者約能發現30%的錯誤。但根據他們此前掌握的知識,這一比例應達到70%。可見仔細閱讀的確有所幫助,但讀者仍會漏掉許多錯誤,並在隨後的測試中沿用這些錯誤資訊。
人類總會本能地接收自己聽到的資訊。
一切都是心理學作祟
為什麼人類識別錯誤和虛假資訊的能力如此之差呢?心理學家認為原因至少有兩點。
首先,人類普遍傾向於相信某件事是真的。(畢竟,我們讀到或聽到的大部分事情都是事實。)有證據顯示,我們會將一切表述本能地處理為正確資訊,之後反而要花一點工夫,才能在心中將其認定為錯誤資訊。
其次,只要某一資訊足夠接近正確資訊,人們便傾向於接受這一資訊。自然語言中往往包含錯誤、停頓和重複(例如“她穿著一條藍色的——呃,我是說,黑色的,黑色的裙子。”)有一種觀念認為,為了讓對話進行下去,人們需要學會得過且過,只要資訊“還算令人滿意”就足矣。
此外,如果錯誤資訊錯得太過明顯,也難逃人們的法眼。比如,人們肯定不屑於回答“尼克松把多少動物帶上了方舟?”這種問題,也不可能相信小說中所說的“冥王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
識別和糾正錯誤資訊絕非易事,需要努力對抗大腦處理資訊的本能方式。人類的心理傾向意味著我們很容易被錯誤資訊、虛假資訊和政治宣傳牽著鼻子走。因此,專業的事實核查員所做的錯誤排查工作對公眾而言極為重要。希望他們能將錯誤資訊逐一找出、統統糾正,防止其他人讀到、或聽到這些錯誤資訊,然後信以為真,與其它知識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