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技術的船槳,擺渡至5G的榮耀之岸

naojiti發表於2020-01-18

市場低迷的冷空氣,唯有迎面撞上技術迭代的熱氣流,才有可能交匯出一場酣暢淋漓的春雨。

這就是最近DxOMark手機影像排行榜單公佈,帶給我的最大感想。

具體的品牌與分數大家想必都從不少地方看到了,華為與榮耀不出意料地佔據了第一與第二的位置,這一成績也從側面佐證了,榮耀拿下京東+天貓5G手機3000-4500元檔銷量冠軍,躋身5G標杆,實至名歸。

真金白銀是消費者手中最真實的選票。不過值得玩味的是,這也是榮耀V系列首次出現在DxO排行榜中,某種程度上算是隔空回應了友商多次用億級畫素來對標的行為。

顯然,榮耀V30並不是畫素資料最好的存在,卻成功躋身DXO榜單第二名。這裡面就有著非常清晰的牽引行業技術迭代的味道,也讓大眾不由地開始好奇,既然億級畫素都不好使,那麼下一代手機的綜合影像實力究竟從何而來?

二十年功成:手機影像進化史

智慧手機廠商追求影像能力,並不是一件十分新鮮的事。甚至於競爭一度慘烈到,如果釋出會上沒有那麼一兩個樣張或引數實現“碾壓”,就連通稿都發得沒有底氣。

這種“跟風”並非毫無緣由。

當“瓶頸”成為行業的熱門詞,當競爭變成了存量間的博弈,如何在諸多同質化的功能中給消費者交付新的變化和期待,“攝影”無疑是最直觀、最有效的載體。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手機攝影技術的迭代,是一張極為簡單的判斷題。不斷推高的畫素數量,不斷加入機身豪華套餐的對焦模組、AI演算法、光學模組,拍月亮、拍太陽、拍銀河的釋出會樣張PK……無不在逼瘋著手機廠商的工程師們。究竟如何才能“拍出一張(碾壓友商的)好照片”?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回答手機拍照的起點,去從頭重新認識手機攝影。簡單起見,我將手機攝影進化史分為了四個歷史階段:

1.功能攝影時代

也可以稱之為畫素的原教旨主義時期。典型特點就是將一顆普通的攝像頭,塞進功能機裡,就算是手機拍照了。

其中的代表自然不能不提到2000年9月,夏普在日本推出一款手機J-SH04。作為歷史上第一部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機,工程師為它新增了一個11萬畫素CCD攝像頭。儘管這個數字在今天甚至可以被一張高畫質照片就輕鬆碾壓,但在那個彩屏簡訊貪吃蛇就能快樂衝浪的年代,它已經顛覆了消費者對手機功能的認知。

2.畫素堆疊時代

此後,手機畫素很快來到了百萬級別,但手機拍照功能真正開始收穫市場認可,要從手機廠商與傳統光學影像巨頭的合作拉開序幕。

2004年,索愛釋出了全球首款支援GSM的百萬級畫素手機,隨後,手機攝影正式進入畫素時代,廠商們開始熱衷於人們發現在有限的手機內塞入更多的畫素,更大的CMOS,來打造一個“可通話的卡片相機”。

2014年,松下在德國科隆photokina影像大會上展出的擁有1英寸CMOS的Lumix CM1,28mm的萊卡鏡頭被證實畫質可以秒殺一眾卡片機,只不過造型很難讓人“真香”。

但此時行業和市場都已經進入到了“唯畫素論”的魔咒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HTC 2013年推出的400萬畫素的ULtraPixel相機,但是其單位感光面積達到了驚人的2μm,市場表現依然輸給了同期1300萬畫素的三星S4。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許多手機廠商哪怕明知道單純的畫素大小並不必然等同於攝影效果,依然選擇了延續“高畫素=高畫質”的片面宣傳,數字從“千萬”向“億”級一路滑去。

3.多攝ISP時代

有追求的廠商依然走在影像研發的前端。

之所以需要繼續突破,源於CMOS和鏡頭模組對手機攝影的加持,是自帶天花板的。

一方面感光元件尺寸的不斷增大固然可以提升畫素表現,也難以避免地讓手機機身變得厚重,這與追求輕薄的消費者喜好是相悖的。同時,光學變焦等技術無法在手機的微攝像頭上發揮出充足的效果,強行“堆料”也會讓手機效能變得很慢,影響使用體驗。

多個攝像頭方案與手機專用的影像處理器開始被引入,以期打破僵局。

2011年,LG釋出的P925,首次在機身上搭載了兩個500萬畫素攝像頭,可以透過偏振技術拍出類似3D效果的照片,但實際效果並沒有被市場所接受。

到底如何才能發揮感光模組的作用,並實現更好的呈現效果呢?

ISP(Image Signal Processor),即影像訊號處理器,開始被整合到手機處理器當中,透過分析影像感測器提供的顏色資訊,探測環境光條件,來對成像的顏色、曝光等進行調整,並且讓以前僅在高階數碼單反相機中使用的相位對焦AF技術,也得以應用在智慧手機上,實現自動對焦。三攝、四攝、長焦、微距,都是這一技術流的不斷演化。

此時,人們開始意識到,手機成像效果與畫素大小並沒有正比關係,更依賴於攝像頭、光圈大小、單位感光面積、ISP效能等的綜合調教。

這一階段,iPhone4及其後的系列,都憑藉著綜合成像能力而席捲消費市場。隨後市場影響極好的華為P20和MATE20等系列,也成為國產手機向攝影功能突破的典範。

4.人工智慧時代

實現了上述硬體的完美融合,使用者就能拍出一張好照片嗎?今天我們可以給出一個“馬後炮”的答案,無AI不歡。

但倒回到2017年,智慧手機廠商都拼殺在前一個時代,比拼鏡頭數量、光圈等核心單元,已經成為慣性,不僅蘋果開始被批評創新失利,兩代機型的拍攝能力差異幾乎難以察覺。國產高檔旗艦之間也是罕見“獨秀同學”。

直到AI出場。華為、谷歌等一系列具有AI演算法能力的廠商開始揮斥方遒。DxOMARK的手機拍攝評分排名,前幾名已經被AI手機瓜分完畢。

谷歌Pixel系列採用深度學習演算法,實現了吊打畫素數量的成績。華為諸多AI旗艦開始超過蘋果,在銷量上取得勝利。開始釋放黑科技的榮耀,也憑藉著AI美化、實時降噪、智慧場景識別、動態捕捉等演算法與相機單元的協同,不斷吸引眼球,向更高價值的市場區間突破。

至此,智慧手機拍照已經來到了我們最熟悉、也最常使用的認知範疇。不難看出,畫素、感測器、晶片、演算法等等,任何單一元素都無法成為評價手機綜合影像能力的唯一要素。

正是這些綜合技術與產品思維的相互融合與糾纏,才讓手機攝影這件看似簡單的小事,給大眾的移動生活帶來了更炫酷的創意玩法,以及更簡單的拍照體驗。“唯畫素論”,可以休矣。

下一代手機攝影:尋找沒有短板的綜合“王者”

當“堆料”已成往事,新的問題又來了,手機攝影是否已經到達了瓶頸,未來又該向何處尋求創新呢?

透過回溯手機攝影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得到兩個基本結論:

1.手機廠商的技術能力是攝影功能升級的前提。也就是說,手機廠商才是移動拍照進化的主導者,就像索尼尼康們無法透過給單反增加通話功能來變身手機巨頭,手機廠商也無法透過堆疊畫素、盲目比拼數字來成為“攝影王者”,而要回到智慧手機創新的基本軌道。

2.手機影像的創新越來越依賴於多重功能模組的組合發力,無論是硬體上的突破,如感光元件、ISP晶片,也包括軟體上的迭代,如場景識別演算法、影像分割演算法等等,同時也需要軟硬體協調發展,找到成像質量與手機能耗之間的平衡點。

沿著這個邏輯推演,就不難找到下一代手機影像發展的路線圖。

5G手機作為許多人眼中的“換機必選”,其影像功能都考驗著哪些硬核能力?

從此次DxOMark 排名全球第二的榮耀V30,同時也是5G手機3000-4500元檔的銷量冠軍為例,就不難找到5G手機攝影的核心支撐點:

1.沒有短板的硬體升級。榮耀V30 PRO一改智慧手機拍照依靠堆積畫素和鏡頭的線性發展模式,改為發展光學、感測器、晶片、演算法等一體化攝影系統的系統性提升,除了麒麟990 5G SoC之外,還內建了華為自研的達芬奇雙核NPU以及麒麟ISP 5.0影像處理器,在硬體效能上保證了可以實現更優質的成像處理。

在光學系統上,聯合索尼研發的IMX600感測器以及深度定製的16:9電影鏡頭,前者能夠提升40%的進光量,後者則擁有109度的超大廣角和30%的有效感光面積增加,為成像打造了電影級的硬體基石。

2.指數疊加的軟硬協同。如果說硬體與硬體的搭配,是在做加法;那麼軟體與硬體的組合,則是讓成像效果實現指數級最佳化的乘法。

以榮耀V30 PRO為例,透過獨家的分散式RAW域AI演算法矩陣,以及為RYYB濾光陣列單獨配備的超感光ISP演算法和AI HDR影片逆光演算法等,再結合定製的“芯髒”與聯合設計的光學系統,造就了V30 PRO諸多出其不意的影像功能,如超廣角暗光拍攝、超廣角定製視野、超級逆光、超級微距以及五軸影片智慧防抖等等,得以將硬體強大的效能充分釋放。

3.探索長板的創新應用。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這種種功能到底能與5G結合,帶來哪些使用體驗上的蝶變,恐怕才是技術進化的終極要義。目前來看,榮耀V30 PRO交付給市場的不僅僅是釋出會PPT上的數字表格,而是一些真實的有趣創意,比如4K超清延時攝影、雙景錄影、影片人像虛化等等,都能釋放創作者的想象力,讓更多影像與美得以呈現在數字世界當中。

因此,追溯榮耀V30系列取得DxOMark總分排名第二的背後原因,主要在於一套完整、全面、協同的軟硬體影像能力釋放,這恐怕才是“手機攝影”的真實含義。也是為什麼榮耀老熊會在微博上公開讓友商挑戰一下與索尼“聯合研發”。

畢竟“拿來主義”很簡單,而自研卻考驗著每一個廠商研發能力的天花板。

滑動影像的船槳,擺渡到5G的海天之岸

從上述角度,我們可以理解榮耀V30系列摘得DxOMark榜單與3000-4000檔位5G銷量冠軍的價值差異點。

但僅僅有影像功能的突破就夠了嗎?顯然影像系統的提升,只是榮耀為5G時代交付的一副船槳,背後更重要的目標,是能否將智慧生活擺渡到一種全新的想象空間。

藉助榮耀的2020戰略,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一窺5G的潛在魅力:

第一個關鍵詞,是智慧生活。5G網路的高頻寬與低時延,結合榮耀V30這樣的全系雙模通訊,疊加強悍的AI計算能力,正在讓攝影、通話、娛樂、社交等我們習以為常的手機應用體驗被顛覆。

第二個關鍵詞,是創意經濟。伴隨著更加強大的專業級影像功能,個體即媒介的創作趨勢將被進一步放大,未來5G智慧手機將成為全民創意的載體,進而啟用更多元、更具活力的內容創意,就像被4G點燃的自媒體經濟一樣,5G手機所帶來的商業紅利正在影像等功能中等待孵化。

第三個關鍵詞,是互動生態。在榮耀V30的技術體系中,我們看到了榮耀不斷堅持追求技術、自我突破的決心,最終呈現出軟硬體全面的領先能力,而這種能力也將伴隨著開放開源生態釋放給更多的開發者與商業合作伙伴,未來聚合的生態力量,帶來的將遠不止“拍出一張好照片”,而是一個泛終端、跨次元的智慧互動世代。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當我們追溯手機畫素的發展史,會發現那一個數字,僅僅是偉大科技企業的開端而已。曾幾何時,這條技術賽場上的玩家手裡,都握有一塊時代的敲門磚,但有人在持續奔跑,而有些則遺落在了歷史的跑道上。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67393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