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安防開啟“機器視覺”之旅,會是產業智慧化的新開端嗎?

naojiti發表於2020-03-10

名字作為品牌形象的第一標識,它的每一次變化,都會牽動使用者的情緒。因改名而引起風波的案例,也是不勝列舉。

所以,2月25日華為安防官微宣佈,華為智慧安防更名為“華為HoloSens機器視覺“,就成了科技界相當火熱的新聞。

2019年8月,華為智慧安防在業務戰略釋出會上推出了名為Huawei HoloSens品牌名,以及新一代全息感知的資料智慧產品矩陣,躋身智慧安防領航者,這被看做是這位巨頭玩家全面進入安防產業的標誌。

那麼,時隔半年對名字進行更改,華為對安防和機器視覺到底懷抱著怎樣的態度?就成了這一番動作的關鍵點。

而華為對品類的更迭又將會對整個產業界帶來哪些影響和變革,也成了新名字即將拉開的序曲。

智慧安防的畢業考:被AI改變的“土味行業”

某乎有一句流行語——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釐清定義,是洞察原委的前提。

華為智慧安防改名事件,也給了我們一個契機,來重新理解安防、機器視覺技術,以及它們與企業和社會的關係。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今天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和傳統安防企業都在倡導的“智慧安防”,究竟核心是什麼?

2017年,人工智慧成為當時最熱門的科技詞彙,其應用熱點如機器視覺、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理解等,都開始為產業界所注意。

巧合的是,2016年底,引領安防數字化變革的“平安城市”建設也已經接近尾聲,市場上技術和產品的同質化十分嚴重,價格戰開始打響。

一方面,人工智慧在尋找可快速落地的應用場景,同時,安防市場的海康、大華、宇視等品牌也需要藉助新技術來實現差異化。

機器視覺與安防行業,就這樣在2017年達成了第一次合謀,並很快發展成AI產業化、市場化最為成熟的領域,也讓華為、百度等一批科技企業開始“後來居上”。

其中的緣由,也並不難理解:

首先,判斷、決策等“智慧能力”成為升級關鍵點。智慧安防對硬體裝置的要求,從上個階段 “看得清 、圍得牢 、傳得到”,轉變為 “能查詢 、能分析 、能預測 ”。換句話說,就是從硬體佈防(主要是攝像頭)的資料採集,延展到了更智慧的分析研判和預警。

舉個例子,智慧安防輔助人員追蹤,需要在智慧感知的硬體基礎上,以人臉識別技術為核心、視訊結構化處理為前提、雲服務的高通量計算為支撐,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大資料的效果。

這時候,完全自主的高效能深度學習演算法、是否具備強大的計算平臺保障,以及智慧軟硬體適配的開發能力,就成了安防領域新的競爭力。

另外,智慧安防與傳統安防系統,也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果說傳統安防是以“物防”,即通過數字化攝像機等的鋪設和改造來實現保障,那麼人工智慧(或者說機器視覺),則是從基礎演算法模型、基礎硬體、細分場景、解決方案等全方位的系統防禦。

華為軟體定義攝像機HoloSens SDC以專業的AI處理器打造澎湃算力;智慧視覺平臺HoloSens IVS基於“鯤鵬+昇騰”,超強算力、智慧開放;而HoloSens Store則是第一個基於智慧視覺與感知的智慧視訊演算法商城,貫徹了華為開放生態的理念。華為智慧安防以這三駕馬車為驅動力,以開放的架構,深度的軟硬體解耦,匯聚生態夥伴演算法有效支撐多智慧應用,打造了一道智慧防線。

這也是為什麼傳統安防企業能夠通過整合SDK、組建專業團隊等動作,來嘗試切入機器視覺領域。而非傳統安防行業企業也能夠藉助技術完整度,以猝不及防的速度切入安防行業,重新劃定市場格局。

至此我們可以明瞭,正是機器視覺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安防這個“土味行業”。通過智慧系統與智慧硬體的高度結合,重塑了使用者體驗,甚至改變了整個產業鏈。

當“智慧安防”的概念深入人心,機器視覺的產業升級重任就算完成了嗎?

顯然,華為打造的智慧安防只是AI在社會中甦醒的第一步。完成了“能力輸出”的華為,顯然有野心、也應該去往更高遠的方向。

機器視覺走入2.0時代:華為的新長征

那麼,接下來等待著華為機器視覺的又將是怎樣的星辰大海?

恐怕還要從技術本身的應用潛力說起。

之所以安防成為機器視覺的落地首選,與其數字化成熟度、應用場景清晰不無關係,總結一下就是“有的算、有效果”。

伴隨著千行萬業的數字化迭代,機器視覺有希望被應用到更廣闊的領域嗎?

華為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其實,早在改名“HoloSens機器視覺”之前,2019年10月的安博會上,華為就已經帶領該技術從安防領域向更深更廣處起航,藉助一站式智慧視訊演算法商城——HoloSens Store,輸出相關模型,讓千行萬業都可以藉助5G+AI+視覺技術,趕上智慧化這趟時代快車。

而從最新的官方資訊我們得知,華為HoloSens機器視覺的最新定位,被清晰地描繪成“萬物感知入口、行業數字化抓手、智慧世界的眼睛”。

至此,華為通過大刀闊斧的“正名”,將機器視覺技術從“安”與“防”的角色中分化出來,正式向著“萬物感知核心”進化。

當然,要應對好這一新挑戰,華為至少要回答三個問題:

1.做什麼?

一言以蔽之,就是補強機器視覺的應用範疇,從早期智慧安防的重採集、重感知,開始向更考驗智慧能力的領域輸送系統級的“大視訊應用”。

比如依賴於實時視訊感知的ADAS(高階駕駛輔助系統)、AGV(自動引導車),需要視覺系統來行動和互動的機器人,自動完成高精度檢測的工業視覺機械臂等等,甚至包括更智慧的安防系統平臺,都可以藉助更強大的機器視覺技術來實現。

2.怎麼做?

當機器視覺向更廣闊的領域走去,它就不再僅僅依賴視覺能力本身,還需要新增進自然語言處理、邊緣算力、其他智慧終端感測器等,來共同實現視覺資料的效用最大化,驅動千行萬業的數字化轉型。

顯而易見,這個千億美元體量的市場,考驗的不是企業在一城一池的戰鬥力,而是在5G、AI、雲、機器視覺等綜合能力佈局,都不允許有短板。

這也就不難理解,今年一月的華為組織架構調整,新增的第四大BG Cloud&AI,為何將工業視覺、自動駕駛等都整合到工業智慧體當中。

接下來,華為機器視覺必然能夠從華為技術生態內得到更強大的資源支援和滋養。

3.誰來做?

解決了路徑問題,接下來就要面對執行層面的主體之爭。

我們知道,華為的傳統是恪守業務邊界,不做應用,不與客戶爭市場。那麼,“萬物感知”的願景應該與誰來共同搭建呢?

加強機器視覺的產業生態打造,實現技術的開放、共贏,讓相關從業者從中受益,就成為華為接下來的重要任務。

藉助一站式智慧視訊演算法商城HoloSens Store,廣泛輸出了可執行於華為軟體定義攝像機和智慧視覺平臺的優秀第三方演算法,滿足金融、能源、教育、園區等諸多行業智慧化定製訴求。

比如人臉識別簽到在辦公場景的應用,自主餐廳的菜品識別、是否合規佩戴口罩或安全帽的安檢審查等等,都讓機器視覺以實用、便捷的形象,開始深入並改變了普通人的生活細節。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一些傳統安防巨頭也開始啟動向“基於視訊監控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的過渡。這或許也側面說明了,華為更名背後的場景升級,不僅是華為和人工智慧自身的技術溢位需求,也是安防行業技術承載飽和所必然會出現的選擇。

剛剛出發的華為機器視覺,走向何處?

三月伊始,華為機器視覺也將走進另一個戰場。

它會以何種面貌改變我們的生活,交付怎樣的價值,或許才是每一個你我這樣的普通人所關心的。

按照技術和產業發展路徑來進行推演,我們認為應該會有三個領域發生重大的變化:

第一,做深做透安防。

正如前文所說,安防是機器視覺技術應用最為成熟、完善的領域,本質上也是華為機器視覺業務的壓艙石。所以改名並不意味著與“安防”的訣別,而是升級。

尤其是目前,智慧安防剛剛完成了市場需求的重新定義,伴隨著資料分析決策與前端感知技術的持續深化,提升端側智慧,未來還會釋放更多、更豐富的新應用,這也是華為“雲邊端”戰略的重點。

有資料顯示,到2022年,智慧安防市場的複合增長率將達到40-50%左右。比如許多原本不被重視的地點的區域,比如社群、銀行、酒吧等都會被增補設施,而人臉識別等演算法的加強,也會給門禁業、金融、公共安全等帶來改變。

第二,整體智慧水平提升。

除了場景的擴充套件,我們發現更令人心動的是技術本身迭代後的變化。

以安防為例,此前是解決一點、一處的需求,所以前端硬體-網路傳輸-後端淺AI的模式就能夠基本滿足。但伴隨著華為將更高效能的機器視覺演算法,以及自然語言處理、資料協同等技術引入之後,一個智慧視覺系統就更能夠解決長期性的問題,比如對一個社群的整體防控進行實時監控、主動預警、查漏補缺,未來甚至有可能發展到整個城市。

第三,觸發AI新的可能。

智慧安防、智慧城市等發展如火如荼,但這其實只是AI時代的序曲,有大量的機器學習能力還有待於被各行各業所理解和接受。

視覺作為資訊獲取最直接、也是最高效的門檻,在產業智慧化程式中的應用自然也充滿了想象空間。

結合了AI演算法、晶片及大資料應用的“大視訊應用”,能夠主動理解萬物,能給人類社會帶來哪些驚喜,這恐怕才是華為機器視覺想探索的未來面貌。

已經完成第一階段探索的華為,接下來將橫渡風雨前往大洋彼岸,追尋機器視覺的新大陸。

此時,我突然想起了《海賊王》中的一句話——我不會去統治這片大海,在這片大海上,最自由的人就是海賊王!

手握著技術之槳、不斷出發探險的華為,才有資格成為這片產業大海中最自由的人。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67941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