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國有近40%的景區“解凍”開放,在家憋了1個月的人們迫不及待出門放風,不少景區遊客“爆棚”,不得不緊急限流,下調接待人數。
而長沙一家很受歡迎的奶茶店,自20號開放自提後,門店外便排起了長隊。
疫情襲來,幾乎沒有哪個行業倖免,尤其是餐飲、旅遊等線下產業,更是艱難求生。
在城市大規模停擺的特殊時期,市面上有一種聲音,等疫情結束,被壓抑許久的大眾,一定會選擇“報復性消費”。
雖然外界開始人潮攢動,但欣慰的是,近6成的受訪者已經超過3周未出過家門,將近半數更是至今都老老實實呆在家裡,因為鍾南山沒讓動,那就絕對一動不動,很好,繼續穩住!
“疫情結束最想做的事”是禁足期間最美妙的白日夢。縱然世間誘惑千萬種,最讓宅在家裡的“穴居動物”們牽腸掛肚的,還是令人垂涎的美食。
調研資料顯示,疫情期間,超過6成受訪者有過線上消費行為,且80%的朋友認為都認為這些錢花得很值,主要集中在線上課程,遊戲及虛擬產品,包括網站會員、電子書等。
另一方面,疫情對實體產業的衝擊,也進一步倒逼企業進行運營模式和技術改革,疫情雖然阻擋了人們出行的腳步,但人們多方的消費需求並沒有本質上的減少,於是越來越多的企業紛紛“轉戰”網際網路,將一些線下業務搬到了線上,其中房子、汽車等“大件”物品的線上銷售尤為矚目。
客戶可以在家通過VR實景或者視訊直播的方式看房看車,越來越多房企、車企都開通了線上銷售渠道,這一創新模式,經特殊時期的催化得到了加速推進。
不過,也正因為這一模式並未成為主流,不確定因素較多,大多數群眾還是持觀望甚至拒絕態度,線上銷售是否能真正迎來春天,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理財方面,這次疫情也對大眾進行了一場深刻的財富洗禮教育。
經過一場大疫,平時習慣月光、入不敷出的人們認識到存款的重要性,沒有存款,一旦錢包裡的現金流斷掉,後果恐怕是災難性的。
雖然本次調研中,我們採用了“報復性消費”這個名詞,但“報復性消費”其實並沒有官方的解釋,所謂“報復性消費”,實際上更準確地說,是長期壓抑的情緒,藉助一系列消費行為進行釋放,被壓抑的情緒越強烈,“報復”行為會越厲害[1]。
但“報復性消費”行為的產生,不僅受限於大環境的改善,民眾習慣的養成,還跟口袋裡的資金、消費觀的改變息息相關[2]。
依據本次調研資料,以及結合網上各種預測,我們大膽猜測,疫情過去,以下這些行業也許會迎來“復甦性增長期”:
1.餐飲行業
受疫情影響,大部分餐飲企業暫停營業,據中信建投研報顯示,“餐飲巨頭”海底撈停業15天,預計2020的營收損失高達50.4億,受創尤為慘重。但是事實上,在家禁足的人們早就忍不住了。
參考過往非典等公共衛生事件,加上日前企業已經開始陸續復工復產,對用餐有著剛性需求。疫情結束,餐飲業一定會迎來一個補償性消費增長期,成為疫情之後相對回血較快的領域。
有業內人士提出,由於疫情,一些大型餐飲連鎖品牌暫時發展停滯,部門門店關閉,也許會給一些中小餐飲品牌彎道超車的機會。
2.線上零售行業
為了病毒不擴散,基本所有城市都採取小區封閉式管理。無法出門的日子,線上零售為解決人們的日常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外賣買菜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連不會用手機的爺爺奶奶也開始學著網上下單買菜,生鮮配送市場大有可為。
何況即使疫情結束,大眾需要一些時間調整消費習慣,“無接觸購物”仍然會是許多居民的首選。如今也有越來越多企業加入線上零售市場,也正朝著更加有序、正規、標準的方向發展。
但緩衝期過去,如何把使用者長期留住,是電商零售行業更要認真琢磨的課題。
3.健康醫療行業
疫情爆發後,口罩、酒精消毒液、雙黃連相繼脫銷,讓國人深切感受到14億人的購買力有多可怕。適當囤積醫療生活物資,能給如驚弓之鳥的人們更多的安全感。
4.保險理財行業
城市停擺,企業受挫,直接影響到了員工薪資發放,給了習慣月光的人們當頭一棒,口袋裡沒有健康的現金流,或者沒有一定的應急資金,當危機到來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平時靠透支消費搭建起來的光鮮生活是如此易碎,面對意外毫無招架之力。
長期來看,這場波及全國的疫情留給人們的後遺症必定會持續,導致大家會開始重新思考財富的合理使用,提升自己未來的抗風險能力和生活保障,購買理財和保險產品會成為更多人自救型選擇。在這樣的大眾心理和社會環境下,保險理財行業勢必會迎來發展機會。
5.線上辦公軟體
為了最大可能避免接觸,減少感染可能,許多企業安排員工在家上班,有平臺資料顯示,2月3日當天就有2億人在家辦公,各大辦公軟體迎來流量高峰。
為了搶佔使用者,釘釘、企業微信、石墨文件等線上協同辦公軟體瞄準時機免費開放多項服務。同時,疫情期間,一些招聘APP如BOSS直聘的視訊面試功能,深受求職招聘者喜愛。甚至一些政府部門也紛紛入局,積極推進上線視訊會議等雲上辦公服務[3]。
彩蛋:
疫情過後,你最想扔掉的東西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