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萊莎》:當 AI 為人類進行心理治療
《伊萊莎(Eliza)》已於 8 月 13 日發售,登陸 PC(Steam)平臺,尚不支援中文。
當紓解壓力的心理治療變得觸手可及,有時也會帶來預料之外的困境。
在《伊萊莎(Eliza)》的設定中,數字治療的理念逐漸普及,AI 開始被運用於心理治療行業,旨在讓所有人都能享受無負擔的心理治療服務。跟傳統的視覺小說遊戲相似,遊戲中的角色都經過了真人配音,玩家通過對話來推動劇情,而故事也會根據他們的選擇走向不同分支。不過《伊萊莎》又有些獨特之處。
遊戲中的「伊萊莎」是一個心理治療 AI,它會傾聽並分析求助者的講述,通過機器學習來不斷完善自己的建議,並轉化為語言與患者溝通。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在一個諮詢網站上開啟的高階聊天機器人,但專用於複雜的心理治療層面。
這並沒有聽上去那麼荒謬。現實世界中,有些公司已經採用了這種線上化的心理治療方法,患者可以按自己的節奏向心理治療師傳送資訊,治療師在收到時予以回覆。我以前也曾參與過這類線上治療,但總覺得它有些不近人情的地方,它將溝通變成了一個非同步的過程,你無法立刻得到對方的迴應,那種滯後的同情與安慰也失去了效用。這不禁讓我好奇,數字化 AI 治療是否真能發揮預期中的幫助。
「這預示著一次關於心理治療的革命」
但「伊萊莎」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用冷冰冰的機器合成音來念出自己的建議,而是用一些真實的人類作為自己的「代理(proxies)」。AI 會以文字的形式給出建議,而人則用自己的聲音來賦予它人性。這是個頗為新穎有趣的概念,取代真人產業的高科技,最終卻不得不依賴人類來發揮功能。不過在 CPU 的承受範圍內,單獨「伊萊莎」一個 AI 就能取代儘可能多的心理治療師,它所需要的,只是那些淪為讀本機器的人類。
我所扮演的角色名為伊芙琳(Evelyn),她曾是主導開發了「伊萊莎」的工程師,但隨後卻離開工作,隱居三年後再次回到這家公司。迴歸後她不再是工程師的身份,而是成為了一名「代理」。關於她與這個曾經造物的糾葛,也會在後續的劇情中逐漸揭露出來。
「職業倦怠並不少見,但出走三年也太......」
與其它視覺小說一樣,跟幾名角色的對話互動構成了遊戲的主要玩法,我可以通過選擇合適的問題來進一步瞭解他們,而我對一些問題的回答也會塑造我所扮演的角色。但除了這些常規內容之外,遊戲引入了一層有趣的設計。
作為一名「代理」,我會參與到幾個一對一的治療過程中,這是遊戲中少有的我無法進行任何主動選擇的環節,也是由「伊萊莎」和「代理」之間的關係所決定的。
當心理患者步入這間小小的辦公室,治療隨之開始,伊芙琳所戴的頭部裝置流淌過一陣啟動資訊,有些類似於谷歌眼鏡,隨後繁多的資訊淹沒了我,患者的資料與情緒資訊盡在眼前。在頁面的左側,我可以看到「伊萊莎」正在解析患者所句話的情感狀態,並用「積極(pos)」與「消極(neg)」加以劃分。右側則是一個網狀圖表,記錄著患者的語言模式,心率,出汗程度等等。
「伊萊莎」會自動綜合考慮所有資訊,因此我只是一個旁觀者,也不被允許基於這些資訊去給出自己的判斷。我能夠做的,只是念出所給的臺詞,讓它們聽起來有些人性與溫情。
當一個名為「瑪雅(Maya)」的患者前來就診,傾訴她無法躋身藝術圈子的苦惱與無助。「伊萊莎」聆聽,並將這個掙扎於實現抱負的無名藝術家的故事,拆分成了用以機器學習和分析的輸入資訊。「伊萊莎」大部分時間都在聆聽,並不斷丟擲更多的誘導型問題來讓患者更多地傾訴,但我並沒有見到多少對問題的實質建議與洞見。
當瑪雅陷入一種自暴自棄的情緒,喃喃她昨晚去參加一個藝術圈內派對,但卻遭遇了「沒人希望我在那裡」的冷遇經歷時,「伊萊莎」只是反問「你怎麼知道沒人希望你在那呢?」
「你怎麼知道沒人希望你在那呢?」
心理治療中的配音和臺詞都尤其精彩,每名患者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他們話語中流露的焦慮,挫敗以及痛苦令人觸動,他們會在說話時長久停頓,似乎在組織語言,會跑題,也會注意到自己的失態並回到主題,就跟初次袒露心扉的大多數人一樣。
而這些患者越與真人相似,治療過程就越讓人感到失望。身為一名「代理」,我無法像真人一般給出迴應,或提出自己覺得有效的看法,擺在我面前的只有「伊萊莎」給出的臺詞。這種內心的矛盾與衝突讓我如鯁在喉,最終也在故事中發揮了重要的情感作用。
「不要悖離伊萊莎給你的臺詞」
作為「伊萊莎」的創造者之一,伊芙琳曾試圖拋下這段複雜往事,但最終還是回到這裡,只為做出一個關係到自己未來的重要決定。所幸,在《伊萊莎》中,你最後還是能夠重玩每個章節。在遊戲後期,當 AI 的臺詞被擺在你的眼前,你可以在幾小時中第一次反抗,選擇給出自己的建議。這也是遊戲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那一刻,我終於成為了伊芙琳,而不再是「伊萊莎」,見到我的建議改變了心理治療的結果,我也感到由衷欣慰。
當我剛開始玩這款遊戲的時候,我以為它是對「圖靈測試」的一種巧妙改編,這個概念由人工智慧之父圖靈提出,認為讓一臺機器與人類對話,如果人類無法識別對方是機器,那麼可以認定這臺機器具有智慧。但最終,我見到的是對一種未來的思考,探討當人類試圖藉助 AI 來普及心理治療時,可能會出現的後果與隱患。當 AI 取代人類,採用冰冷的資料分析而非真實的人類互動,那麼這種解決之策終歸只會造就一個反烏托邦的社會。《伊萊莎》通過一個令人動情的故事為我們揭示了這種充滿隱憂的可能。
遊戲基本資訊
發售時間:2019 年 8 月 13 日
平臺:PC
遊玩人數:單人
遊戲型別:獨立 / 視覺小說 / 情感
開發商:Zachtronics
發行商:Zachtronics
遊戲價格:50 元
作者:Jeff Ramos
編譯:枚堯
來源:篝火營地
地址:https://gouhuo.qq.com/u/t/10129Zw
相關文章
- 人類的心理行為模式----《影響力》筆記模式筆記
- AI仿生:人類進化新可能AI
- 現代機器人之父:超強AI只是幻想,人類應當順勢而為機器人AI
- 自然人類行為:新研究表明玩電子遊戲能改善心理健康遊戲
- 如何用序列分類方式進行法律要素與當事人關聯性分析
- 人類怎麼管好以 ChatGPT 為代表的 AI ?ChatGPTAI
- MIT新開發的 AI 模型有望改進惡性腦瘤治療MITAI模型
- 人為操作不當引起電腦當機
- 從人類行為的角度理解狀態管理
- 軟體開發過程中各類人員共通心理剖析
- 資料、AI 和人類共進共生,重塑生成式 AI 時代的資料戰略AI
- 當AI流亡太空:人類文明的鑰匙,或許正被移交到它們手上AI
- 當AI遇上展會——全息世界的又一“現在進行時”AI
- 遊戲心理學研究:人類活動的三種型別及解說遊戲型別
- 當AI開始尋找抗生素:人類終於摘取“高懸的果實”?AI
- 當自動駕駛還未擺脫人類自動駕駛
- AI診斷、數字康復治療、陪伴機器人……自閉症市場能否走出供求困境AI機器人
- AI 沒讓人類失業,搞 AI 的人先失業了AI
- 《進化心理學》總結
- AI智慧對人類未來的利弊AI
- AI為癌細胞殺手“染色”,輔助醫生選擇治療方案 | 附論文AI
- Facebook AI負責人:AI達到人類智慧之前,要先破解成本極限AI
- 當AI資料服務走進中場戰事AI
- DI是人類通向AI的必經之路AI
- 史上首次!AI駕駛戰機成功與人類飛行員空中「狗鬥」AI
- 人類模仿AI新賽道,AI:論瘋癲,你是我爹AI
- 你認識ERICA嗎?她是當今最像人類的機器人機器人
- 人類擁有智慧和愚蠢兩面,AI要類人,愚蠢是否也必不可少?AI
- 數字時代下消費者心理與行為變化分析
- 當AI學會偏見 企業當為技術應用劃線AI
- 為何要學習心理學
- 面對AI的興起,從人類發展到個人發展,普通人應當如何抉擇?AI
- 頂級人類玩家 Danil Ishutin被AI完敗AI
- 人類直覺中模式識別可用AI完成模式AI
- YourTango:調查表明婚姻治療可能促進性生活Go
- 史丹佛 2019 全球 AI 報告:當下 AI,尚未進入寒冬AI
- AI帶來的詐騙技術革新,近八成當事人上當受騙AI
- 連線:當網路逐漸成為人類“外腦” 對未來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