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廣告業遇冷似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從CTR媒介智訊4月底釋出的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廣告市場資料包告顯示:受廣告主信心波動影響,一季度中國廣告市場整體下降11.2%。在此之前,奧維互娛2019中國OTT發展預測報告指出, 2019年OTT廣告收入將突破100億。

2019年廣告業的寒流是否會影響到OTT廣告市場百億規模目標的達成還尚未可知。但在市場不確定性增強的大背景下,廣告主更加註重廣告投放所能夠帶來的實際的、可量化的效益,這必然會影響OTT廣告的投放標準。

據央視市場研究(CTR)釋出的《OTT基礎調查》顯示,2018年實際投放OTT廣告的廣告主比例也超過30%,但分配給OTT的廣告預算仍然不足5%。而近期行業媒體流出的“2019年全媒體預算分配預期”的扇形圖顯示,歸類給OTT行業的預算佔比僅有3%。

面對挑戰,更要正視問題所在。廣告技術流認為,2019年OTT廣告規模要實現預期目標,必然繞不開以下三個問題。

首先,渠道規範度低,OTT資源代理的管理制度缺乏,由此導致市場價格體系失守,虛假流量濫竽充數。

因為OTT市場的快速發展,大量沒有資質的代理商進入OTT市場,他們亂報價格、故意壓價的惡意競爭行為導致價格失守,盈利空間壓縮,由此推動大量“流量作弊”的現象,結果自然是廣告效果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了廣告主對OTT的信心。

在4月份一個OTT行業會議上,群邑首席媒介投資官底飛從多個維度給當下OTT廣告的現狀進行了打分,其中渠道規範度只得了3分,監測完善度是5分,OTT渠道規範度和監測完善度均亟待提升。

第二,OTT價格體系不夠完善,單純用CPC、CPM體系來購買OTT大屏資源是否合適?

從PC、移動營銷時代成長起來的營銷人,似乎對CPC和CPM的採購模式更為熟悉,這也造成在“唯資料論”勢頭下,對媒體資源價值的“一刀切”。

於營銷者而言,這似乎是個比較省時省力的方法,但於OTT行業而言,卻大為不利。大屏的廣告預算混在PC和移動端中,這也促使OTT大屏的廣告營銷價值有力使不出。

這也是為什麼在OTT市場中已經有嘗試將60寸以上更高階大屏的廣告位作為更優質的媒體資源進行售賣。在記者採訪海信聚好看運營中心總經理王端芳時,他表示,“OTT不應當套用PC、移動端的既有模式,僅從廣告曝光的角度來衡量資源,以低端走量的模式來發展。”

第三,OTT大屏廣告效果難以衡量則是廣告主猶豫的另一大原因。

作為新生事物的OTT,科學測量的體系和計算方案還需要進一步驗證。OTT有著電視機的外殼,網際網路的芯,因此,傳統電視廣告或是PC、移動端採用的數字廣告的監測體系似乎都有適用的空間。

當下較為通用的監測維度仍然是CPM,但是OTT廣告的展示是通過網際網路電視大屏,它本身具有家庭屬性,而非個體,所以對於裝置的識別即是對個人識別的方法在OTT TV上並不適用。由此,對於OTT TV的營銷效果測量還需要解決“由屏到人”的識別問題。CPM顯然也並不能從每戶有多少人觀看,觀看完整度來深入全面地衡量廣告的播出。

因此相對傳統電視、PC和移動端已經擁有相對完整的廣告效果評估體系,OTT還必須建立起公正的“裁判體系”,更為深層次的監測標準尚待統一。並且,基於透明可信的資料,幫助營銷人在全渠道投資的場景下,打造跨螢幕的一體化評估體系。

從OTT廣告生態中的售賣體系到效果監測體系,以上3個問題彼此之間又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

OTT大屏營銷在2019年將成為爆發之年,但同時又是進化之年, OTT大屏作為新媒體形態的價值,以及廣告營銷精準觸達能力都已有所突破,但恰逢2019年廣告業“寒冬”,想要廣告主掏出真金白銀加以投資,ROI才是硬道理。這就要求建立更為嚴格的行業標準,破除行業亂象,當然,這必然離不開整個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的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