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女性評價男性時,結果卻大相徑庭。中位數在1到2之間,而且僅有六分之一男性的相貌得分高於一般水平。這要麼是上OkCupid和Tinder等網站的男性相貌過於寒磣,要麼就是女性的眼光太挑剔。
並不讓人意外的是,長相在網上約會中佔據了重要位置。不過,從OkCupid的聯合創始人和總裁克里斯蒂安·魯德爾(Christian Rudder)撰寫的《資料大變革》(Dataclysm)一書裡,我得知了其中的一些細節。
首先是存在一個龐大的巨星效應。外表打分在前5%的女性會獲得絕大多數的示好,而剩下的95%則要少得多。對男性而言,長相幾乎無足輕重,除非能位列前3%左右。這樣的型男也會應接不暇地被人示好。
其次是激起兩極化評價的個人頁面,要好過平淡無奇的頁面。很多人不認同的那些——比如外表哥特風、機車黨,或者純粹就是怪異的——往往也能受到不少追捧。
再就是普遍存在種族偏好。亞裔男性給亞裔女性的外表打分時,要比平均水平高出18%。不過,他們給黑人女性的打分要低27%。白人和拉丁裔男性給黑人女性打低分的程度也與之相當。不過,白人、拉丁裔及亞裔女性的外貌偏好相似。
還有,人們互相發簡訊或在Twitter交流時,也並不會變為愛因斯坦。魯德爾研究了Twitter上最常用的詞彙。男性是:好兄弟、PS4、我的鬍子、NBA比賽、打球、沒球看。女性則是:美甲完畢、手指腳趾一起修、購物療法、我的肚臍眼。
此外,線上約會的人並不比其他人更淺薄或自負。研究顯示,他們其實相當有代表性。區別只不過是他們處於一種特定的精神狀態之下。他們是在婚戀市場上挑揀,將人商品化。他們並不能獲得多少資訊以助其判斷自己是否會與對方相愛。因而他們將多得離譜的精力放到了外貌這種事上,而這些東西對於一段關係是否順利,起不到多大作用。曾經有一天,OkCupid把照片都撤下了。在當天互動的使用者中,交換聯絡方式的比例,較平常高出了一倍。
各家約會網站都在努力蒐集線上資訊,並試圖利用這些資訊來幫個人配對。但結果並不理想。西北大學的伊萊·J·菲克爾(Eli J. Finkel)等人對此進行了詳盡的文獻綜述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相親網站宣稱的數學演算法行之有效的說法,沒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證據支援。”這是因為,孕育出伴侶關係的東西並不能通過數字或照片展示出來。懷著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提出“這個選擇對我好不好”的問題時,人是沒辦法墜入愛河的。線上約會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或多或少地背離了初衷:愛情。
在網上約會的男女在現實中相見時,必須轉換成另一套截然不同的心態。如果他們想迎接真正的伴侶關係,就得忘掉對方跟別人比起來評分有多高,而是要開始思考,我們能否撤去兩個自我之間的藩籬?他們得放棄個人化的思維方式,開始感受彼此間的默契。
基本上,他們必須大膽一躍,沉醉其中。只有這樣,原本的枯燥和功利,才會迸發出激情四射、舍此無他、全心投入的感覺。有時候,學生會陶醉於數學之美,從而成為數學家。經歷新兵訓練營種種艱辛的軍人,會逐漸融入一支充滿激情的隊伍,從而願意為之獻出生命。開始時只覺得是一份工作,後來卻從中找到使命感的那些人,便是縱身躍入了這種沉醉。
在愛情中,這樣的轉變必然始於脆弱,而非計算。沉湎其中的人,由自私轉為奉獻,由謹慎考量轉為詩意思維,由棲於挑揀之國變為棲於愛慾之國,由依賴智識到倚仗美好的情感。
看著當今世上尋求愛、尋求使命感的那些人,你就會意識到,我們浸淫的文化和網路世界鼓勵的是一種迥異的心態。在這種技術化的文化裡,能夠很好地誘發那種沉醉感的人文、宗教與人性,並沒有自然而然地處於生命的核心。
我不由地猜想,某些文化更適合這種沉醉的生長。一些活動,比如讀小說和搞音樂,能培育出感受沉醉的技巧。而現如今,積蓄起感受沉醉的能力,卻成了反文化之舉,一種真實而熱切的欲求。
via:ny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