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計算的極限
1.1. 光靠速度是無法給我們帶來人工智慧的
1.1.1. 在速度更快的計算機上執行糟糕的演算法並不會使演算法變得更優秀,這隻意味著你會更快地得到錯誤的答案
1.1.2. 資料越多,錯誤答案出現的機會就越大
1.2. 物理學對計算機的能力還有什麼限制嗎?
1.2.1. 答案是肯定的
1.3. 這些限制會妨礙我們擁有足夠的計算能力來創造真正的人工智慧嗎?
1.3.1. 答案是否定的
1.3.2. 限制是存在的,但是這些限制不可能阻止我們創造真正的人工智慧
1.4. 估算了膝上型電腦的極限
1.4.1. 每秒1051次運算,1030位元組的記憶體
1.5. 除了物理上的限制外,計算機的能力還受到其他限制,這些限制源於電腦科學家的工作
1.5.1. 圖靈證明了有些問題是任何計算機都無法判定的:這些問題定義明確,有答案,但是不存在總能找到答案的演算法
1.5.2. 停機問題
1.5.2.1. 一個演算法能否判定一個給定的程式是否會陷入無法結束執行的“死迴圈”?
1.5.2.2. 圖靈證明了,沒有演算法可以解決停機問題,這對數學基礎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它與“計算機是否可以實現智慧”這個問題無關
1.6. 專注於可判定的問題並沒有對人工智慧施加任何真正的限制
1.6.1. 可判定並不意味著容易
1.7. 電腦科學家花費大量時間思考問題的複雜性,也就是思考,用最有效的方法解決一個問題需要多少計算量
1.7.1. 線性複雜度
1.7.1.1. 這意味著它非常容易
1.7.2. 在最壞的情況下,許多問題具有指數複雜度
1.7.2.1. 我們所知道的所有演算法都需要指數時間,即解決某些問題所需要的時間根據輸入資料的大小而呈指數級增長
1.7.2.2. 理論電腦科學家非常確定不存在更有效的演算法
1.7.2.3. 難度的指數級增長意味著問題在理論上或許是可解決的
1.7.2.3.1. 它們肯定是可判定的
1.7.2.3.2. 有時在實踐中無法解決,我們稱這些問題為難解問題
1.7.2.3.2.1. 我們也沒有理由認為人類能解決難解問題
1.7.2.3.2.2. 量子計算有所幫助(無論是在機器中還是在大腦中),但不足以改變基本結論
1.8. 判定給定地圖是否可以僅用三種顏色著色,使得任意兩個相鄰區域都是不同的顏色
1.8.1. 眾所周知,用四種不同的顏色著色總是可能的
1.8.2. 在100萬個區域中,可能存在一些情況(不是所有情況,而是某些情況)需要大約2^1000個計算步驟才能找到答案
1.8.2.1. 在Summit超級計算機上執行這些計算大約需要10^275年
1.8.2.2. 在塞思·勞埃德的終極物理膝上型電腦上需要10^242年
1.8.2.3. 宇宙的年齡大約是10^10年
1.9. 複雜性意味著現實世界的決策問題
1.9.1. 在人生的每一刻決定現在做什麼的問題,是非常難的,所以人類和計算機都無法找到完美的解決方案
1.9.2. 我們預計,在大多數情況下,現實世界的決策充其量只能算是勉強過得去,遠談不上最優
1.9.3. 我們預計人類和計算機的許多“思維體系結構”——其決策過程的實際運作方式,將被設計成儘可能地克服複雜性,也就是說,雖然世界極其複雜,但我們仍有可能找到一些還算過得去的答案
1.9.4. 無論未來的機器有多智慧、多強大,我們都預計上述兩點仍然是正確的
1.9.4.1. 機器的能力可能比我們強大得多,但仍遠非絕對理性
2. 智慧計算機
2.1. 17世紀偉大的法國數學家布萊茲·帕斯卡是第一個研製出真正實用的機械計算器的人
2.2. 19世紀,科技取得了巨大的飛躍,英國數學家、發明家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設計了分析機,後來圖靈將這種機器定義為可程式設計通用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