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的思考和快樂的吐槽——《黑客與畫家》

袁野發表於2013-02-18

  《黑客與畫家》是一個極具個性的野蠻生長的牛逼無比的人物的冷靜思考和快樂吐槽。

  此人名Paul,姓Graham,小時候大概不夠酷,所以沒怎麼被大家關注過,此事在他心中留下一個疤,這個疤後來化解為了《黑客與畫家》中的一段冷靜而又強烈的表白: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Paul吐槽他青春期的傷痛

  “對我而言,最糟糕的日子是初中。孩子們內部的世界剛剛形成,一切都很嚴酷,聰明的孩子與普通的孩子,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慢慢開始顯露。幾乎每一個和我討論過的人都同意,人生的最糟糕時期是在11歲到14歲。”

  “世界上是否還有人比美國的中學生在塑造個人魅力方面更加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青少年每時每刻都想融入集體之中。”

  顯然,讓Paul很不爽的事情是,在當時的青少年中,對於”酷帥bility”的攀比之風異常嚴重,在此期間的每輪PK,樂觀估計的話,Paul被劃分為nerd書呆子的型別,生活狀況慘不忍睹。

  “最受歡迎的孩子並不欺負書呆子,他們不需要靠踩在書呆子身上來墊高自己。大部分的欺負來自於下一等級的學生,那些焦慮的中間層。”

  這段話很贊,我在其中看到了成年人社會的影子。而且,作為一個被壓迫的階層,居然能夠跳出個人的悲慘,用第三者的身份觀察大千世界,發現三階層定律,這是何等的超脫何等的慧根啊。我想讚的並不僅僅是這個規律的內容,更是這個規律背後的態度,是這種博大寬厚的包容。

  “事實上,我並不是強烈地渴望受人歡迎,我想追求的是另一件事情----聰明。這不僅僅意味著在學校取得好成績,我真正想要的是,能設計奇妙的火箭,能寫出漂亮的文章,理解程式設計原理。一句話,我想做偉大的事情。”

  “成年人肯定不可避免地看到了孩子們在受苦受難。他們為什麼不做點什麼呢?因為他們認為那是青春期在作祟。成年人對自己說,孩子們不快樂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身體內部新出現了大量的化學物質--激素。激素在血液中奔流,把所有事情都搞得一團糟。整個社會系統一點問題也沒有,孩子們到了這年紀,不可避免地會感覺很糟糕。”

  Paul在此刻亮了身份牌,終於發出了遲來的告白。嘿嘿,想當年懶得理會各種酷帥小子的過招,當然主要是因為當年確實過不了幾招,現在嘛,終於宣告天下了,本人當年追求的東西就不是大眾倡導的東西,呵呵~

  至於指責成年人沒有在孩子們的青春期成長中起到真正的幫助作用的這段,我部分贊同。我認為成年人沒有完全理解青少年這點是講得沒錯的,但是若要指望成年人對青年人起到什麼指導作用,我認為這最多算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它不可能大面積地發生,因為並非每個成年人都有這個能力。它也不應該大面積地發生,因為青年人需要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尋得自己的座標系,而且我個人認為這是最好的成長方式,我個人認為try-and-error是最好的提高智商和提高情商的方式。

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過去的社會中,青少年扮演者一個更積極的角色。工業化時代到來前,青少年都是某種形式的學徒,不是在某個作坊,就是在某個農莊,甚至在某艘軍艦上。他們不會被扔到一旁,創造自己的小社會。他們是成年人社會的低階成員。"

  過去的青年人是成年人社會的低階成員,這真是對工業革命前後的青年人的差異的本質的揭露,非常簡潔有力。我覺得用成年社會的眼光來理解青年社會的這種類比思路非常地不錯。我很好奇,如果工業革命能夠作為一個時間分割點,那麼資訊革命也可以作為一個時間分割點了,在資訊革命前後的青年人又有什麼差異呢?Paul書中沒寫,我也就只能眼巴巴地望著,另外就是決定接下來把他的blog遍歷一遍,看看有沒有什麼啟發。
   這段小標題來自於同人於野(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的部落格小標題。

  "我一直不喜歡“電腦科學”這個詞。主要原因是根本不存在這種東西。電腦科學就像一個大雜燴,由於某些歷史意外,很多不相干的領域被強行拼裝在一起。這個學科的一端是純粹的數學家,他們自稱“電腦科學家”,只是為了得到國防部研究局的專案資助。中間部分是計算機博物學家,研究各種專門性的題目,比如網路資料的路由演算法。另一端則是黑客,只想寫出有趣的軟體,對於他們來說,計算機只是一種表達的媒介,就像建築師手裡的混凝土,或者畫家手裡的顏料。所以,在“電腦科學”的名下,數學家、物理學家、建築師都不得不待在同一個系裡。"

  "舉例來說,我在大學受到的教育是,在上機程式設計之前,應該先在紙上把程式搞清楚。可我自己一直不是這樣程式設計的,我喜歡直接坐在計算機前程式設計,而不是在紙上程式設計。"

  Paul眼中的計算機不過是一種工具,使用這個工具,他做一些能夠帶來價值和趣味的事兒。黑客碼點兒程式碼然後產出一段程式的過程和畫家擠點兒顏料然後畫出一幅畫作的過程在他眼中是類似的。這是個充滿樂趣的智慧的比喻。打破領域的界限在事物中合併同類項,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語言之間的關係或許還可以比喻成柵格結構(Lattice),從下往上朝著頂端慢慢收窄。具體的形狀在這裡並不重要,重點是語言之間至少存在著一種偏序關係。”

  這段話太高階了,我沒懂。

  他居然想到用偏序關係來描述語言之間的關係,膜拜一下他的niubility。

順其自然的工作節奏

  "黑客就像畫家,工作起來是有心理週期的。有時候,你有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新專案,你會願意為它一天工作16個小時。等過了這一陣,你又會覺得百無聊賴,對所有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人們有時會說自己有了’狀態’,我的理解是,他們這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脊髓。脊髓是更本能的反應,面對難題時,它能釋放你的直覺。”

  “單單是無法容忍醜陋的東西還不夠,只有對這個領域非常熟悉,你才可能發現哪些地方可以動手改進。你必須鍛鍊自己,只有在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之後,你才會聽到心裡有一個細微的聲音說’這樣解決太糟糕了,一定有更好的選擇’。不要忽視這種聲音,要培育它們,優秀作品的祕訣就是:非常嚴格的品味,再加上實現這種品味的能力。”

  相信這段話會得到很多讀者的共鳴。特別是果粉。

  我覺得,最幸福的生活既不是像學霸那樣嚴格執行每一項計劃,也不是像在網咖裡打星際爭霸那樣鬆鬆垮垮,而是在嚴格的時間點上找尋自由。

  比如,A專案是手頭最重要的專案,制定了deadline在今年3月1號。於是在deadline之前,就自由地幹活吧。效率高時就一氣呵成16小時,效率低時就做點兒別的事兒。在有限制的條件下找尋自由,這是我個人最喜歡最推薦的方式了。其實這裡面也涉及到一些問題,但是都是可以通過練習得到解決的問題。比如,如何合適地制定deadline,如果效率一直低下該怎麼辦等等。這些不僅是一種問題,而且也是一種培養能力的途徑,只要堅持刻意的練習,堅持實踐堅持總結,就會懂得許多。

獨立思考的自信和拒絕從眾的策略

  "如果別人告訴你應該相信什麼,你就真的相信了,那麼你就會和別人一樣犯下同樣的錯誤。如果你是南北戰爭前南方的莊園主,你就會與北方開戰;如果你是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人,你會相信希特勒。"

  "你的策略,簡單說,就是不贊同這個時代的任何一種歇斯底里,但是又不明確告訴別人到底不贊同哪一種歇斯底里。狂熱分子試圖引誘你說出來真心話,但是你可以不回答。如果他們不放手,一定要你回答到底是贊成還是反對我們,你不妨以不變應萬變,’我既不反對也不贊成’。"

  "不過,更好的回答是’我還沒想好’,哈佛大學校長Larry Summers被逼表達時,就是這樣說的。他後來解釋說’別想在我身上做石蕊實驗’。人們喜歡討論的許多問題實際上都是很複雜的,馬上說出你的想法對你並沒有什麼好處。

  “另一種反擊的方法是使用metophor,隱喻。”

  這段的精髓就是“打太極”,呵呵,我學到了。

科技觀和創業觀

  “你的電腦這個概念正慢慢成為過去時,取而代之的是你的資料。你應該可以從任何電腦上獲取你的資料。或者更準確地說,在任何終端裝置上獲取你的資料,終端裝置不一定是電腦。”

  “進入壁壘(barriers to enry)是創業公司的本質。如果你有一個新點子去找VC,問他是否投資,他首先就會問你幾個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其他人複製你的模式是否很困難。也就是說,你為競爭對手設定的壁壘有多高。你最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闡明你的技術難以複製的原因。否則一旦大公司看到了,它們就會做出自己的版本,再加上它們的品牌、資本、經銷能力、一夜之間就把你的市場全部搶走。那時你就像來到開闊地帶的游擊隊,會被正規軍一舉殲滅。 ”

  “創業是有一些潛規則的,其中一條就是很多事情由不得你。比如,你無法決定到底付出多少。你只想更勤奮工作2到3倍,從而得到相應的回報。但是,真正創業以後,你的競爭對手決定了你到底要多辛苦,而他們做出的決定都是一樣的:你能吃多少苦,我們就能吃多少苦。”

  “創業公司如同蚊子,往往只有兩種結局,要麼贏得一切,要麼徹底消失。你通常不知道自己會是哪一個結局,只有等到最後一刻才會明瞭。有好幾次Viaweb都接近失敗了,我們的發展軌跡就像正弦函式的波形。幸運的是,我們在波形的最高點被收購了,但是真是差一點就倒閉了。

  保險的做法就是在早期賣掉自己的創業公司,放棄未來發展壯大(單風險也隨之增大)的機會,只求數量較少但是更有把握的回報。”

  這段主要講創業,學習觀摩之。進入壁壘的這個東西的存在告訴我們,企鵝帝國的強大不是道德的問題,而是現實的問題。商業就是這麼玩兒的,呵呵。

對金錢、貧富、收入差距和公平的態度

  "金錢是專業化的副產品,在一個高度分工的社會,你需要的大部分產品無法自己製造。當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後,人們發現解決方法是把貿易過程分為兩步。先用小提琴交換金錢,然後再用金錢交換你需要的東西。金錢就是交換中介,它必須數量稀少,並且便於攜帶。"

  "這裡令人混淆的地方就是金錢有其抽象含義的一面。金錢不是財富,而只是我們用來轉移財富所有權的東西。所以,雖然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比如某個家庭當月的收入),你能用來與他人家換的金錢數量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世界上可供交換的財富不是一個恆定不變的量。人類歷史上的財富一直在不停地增長和毀滅(總體上看是經增長)。"

  "通過修理一輛老爺車,你使得自己更富有。與此同時,你也並沒有使得任何人更貧窮。所以,這明顯不是一個面積不變的大餅。事實上,當這樣觀察的時候,你會很好奇,為什麼會有人覺得大餅的面積無法增大。"

  “當我們說一些工作報酬過高,另一些工作報酬過低,我們的真實想法到底是什麼?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價格由買家的需求決定。如果人們喜歡棒球甚於喜歡詩歌,那麼棒球運動員的收入就是要比詩人的高。”

  “技術應該會引起收入差距的擴大,但是似乎能縮小其它差距。一百年前,富人過著與普通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們住在大房子裡,有許多僕人服侍。現在富人與普通人的差距縮小了。”

  “技術無法使其變得更便宜的唯一東西,就是品牌。這正是為什麼人們現在越來越多地聽到品牌的原因。富人與窮人之間生活差異的鴻溝正在縮小,品牌是這種差距的遺留物。但是,品牌只是商品的標籤,即使買不起名牌,至少你還可以買普通牌子,這總比根本無法消費這一種商品要好得多。1900年,只要你有一輛馬車,你就是富人,根本沒人問你馬車的牌子。沒有馬車的人就是窮人,只能擠公共汽車或者步行。今天,即使最窮的美國人也有自己的汽車,那麼廠商只好通過廣告訓練我們識別品牌,以便我們能夠識別哪些汽車特別昂貴。”

  “技術的發展加大了貧富差距,這是不是一個社會問題?好像沒有那麼嚴重。技術在加大收入差距的同事,縮小了大部分的其他差距。”

  “在歷史的不同時點,你是否能通過創造財富而致富就是一種開啟、關閉的迴圈過程,如果電風扇開啟就產生噪音關閉就沒有噪音一樣。在公元800年的義大利北部,關閉(貴族偷竊平民的財產);在公元1100的義大利北部,開啟;在公元1100的法國中部,關閉(仍然是封建社會);公元1800的英國,開啟;1974年的英國,關閉(投資所得稅高達98%);1974年的美國,開啟。以上每一種情況,開啟時,財富創造活動就出現了,關閉時,財富創造活動就消失了。”

  “在軟體業中,這條原則(好設計是啟發性的設計)意味著,你應該為使用者提供一些基本模組,使得他們可以隨心所欲自由組合,就像玩樂高積木那樣。在數學中,這條原則意味著,一個可以成為許多新工作基礎的證明要優於一個難度很高,但無助於未來學科發展的證明。”

  我喜歡這個道理,“技術在加大收入差距的同事,縮小了大部分的其他差距”。解除了我長久以來的疑惑。

  關於財富的開關過程的比喻也十分形象,深入淺出。現在我越來越相信,對事物的最深刻的認知大部分是形象化的,是視覺化的,是可以對一個老太太講清楚的。如果你的話只能讓專家理解,那這說明你的理解或許還不夠深刻。

贈送段子

  書中還寫了一些精彩的段子,下面的第一個段子是Paul的原創,第二個段子是譯者的補充。

  段子一: 劫持飛機與“緩衝區溢位攻擊”有類似之處。在一般飛機上,乘客區與駕駛艙是相通的,就好像C語言中資料區與程式碼區是相鄰的一樣。劫機者一旦進入駕駛艙,實際上就相當於把自己從資料提升為程式碼。

  段子二: Larry Wall在大學裡主修語言學,1987年為了使管理機房的工作變得方便,他在業餘時間創造了Perl語言。

  這是我在2013年讀到的第一本具有個人魅力和趣味傳奇的書了,強烈地表示推薦和喜歡,並且把Paul Graham的blog加入了收藏夾,打算這段時間慢慢地看看。

本文轉自豆瓣網友的書評:《黑客與畫家》是我在2013年度喜歡的第一本書
原文作者:Felicia (知易行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