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
簡介(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A3%E8%85%94%E6%BA%83%E7%96%A1/119
口腔潰瘍,又名“口瘡”,是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常出現在口腔內唇、上顎以及舌頰等部位黏膜上,形態呈圓形或橢圓形的疼痛潰瘍點。 多種因素如遺傳、飲食、免疫力下降等可能誘發口腔潰瘍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 我國約有10%~25%的人群患有複發性口腔潰瘍,常見於10~30歲的群體中,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 口腔潰瘍可出現在口腔的唇、臉頰、軟顎或牙齦等處的黏膜上,潰瘍面呈圓形或橢圓形,帶有白色或黃色的中心,周邊充血微紅腫,並伴有清晰的疼痛感。 口腔潰瘍的治療措施以區域性消炎、舒緩疼痛、促進潰瘍癒合為主,全身性治療多為延長間歇期。 基於潰瘍的嚴重程度以及患者意願進行治療,主要方法包括區域性藥物治療、全身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 鐳射照射可助黏膜再生,降低炎症反應,促進潰瘍癒合。 口腔潰瘍具有周期性、複發性和自限性等特徵。 雖然口腔潰瘍會引發不適,但預後效果普遍良好,一般在1周左右便可以自行癒合,且往往不留瘢痕。 維生素C、B族維生素等營養補充,以及保障充足的休息,避免過度疲勞等措施,均有助於預防口腔潰瘍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