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工程師的職業生涯

覓珠人發表於2014-01-29

  今早(3/8)跟人聊起工程師的職業生涯,突然想起前些日子看的一篇長微博:一個IBM人的離職淚(回頭翻微博,作者已經刪除那條內容)。內容已經記不太清了,唯一記得的是這哥們14年被promote 11次,跨過了從屌絲到中產的幾乎所有band。這是一種職業生涯的典型,姑且稱之為從一而終型;與之相對的,就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每個公司都涉足不深,但行業裡基本都混了個臉熟,朋友遍天下,這是機會主義型。

  本文隨便扯扯這兩種職業生涯,但切記這兩種職業生涯無所謂好,無所謂不好,關鍵是它是否適合你。而適合的標準千千萬萬,無法一概而論。有的人看最終收穫的package,有的人算計投入產出比,有的人注重work/life balance...

 從一而終型

從一而終型並非嚴格的『忠臣不事二主』,而是指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其主要服務物件集中在少數幾家公司。

  從一而終的職業生涯中僱主對職業道路的影響很大。所以如果走這條路子,要慎選僱主,要分清哪些是你臨時的僱主,哪些是願意為之長期服務的僱主。

  就僱主而言,我推崇優秀的外企和港交所/納斯達克等國外交易所上市的內企。他們一般都為員工提供了完備的職業路線。在一個維持增長的公司裡,你如果處於中上的表現,就會有一個可期的晉升路線。對於軟體工程師而言,有兩條路(以外企為例):

  技術路線

  • MTS1-4 (或 Eng 1-4, 或MTS1-3, Sr. MTS):1一般給畢業生,有兩年經驗的至少從2起跳。MTS為Member of Technical Staff
  • Staff Engineer
  • Sr. Staff Engineer
  • Distinguished Engineer
  • Sr. Distinguished Engineer
  • Fellow
  • Sr. Fellow

  這條路前鬆後緊,畢業後在同一家公司裡工作5-8年,如果做得不錯,基本上可以鎖定Staff Engineer的title。Staff Engineer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從薪水來看,以北京為例,大概是在年薪20-50w的區間(資料來自 glassdoor)。這足夠在帝都組建一箇中產小家庭,過體面生活,衣食無憂。再混幾年,到Sr. Staff Engineer(相當於Architect),年薪30-70w,對大多數人來說,技術生涯基本到頭。之所以說技術生涯基本到頭,是因為Distinguished Engineer高不可攀,這個階段你基本上混行業裡的影響力,沒有振聾發聵的paper,patent,standard,又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產品,你是做不了DE。所以對於大部分不是PhD出身的工程師來說,還是儘早斷了這念想。

  對於很有上進心,又很有能力的工程師來講,這很尷尬。職業的頭十年已經看到了職業生涯的暮色,情何以堪?所以很多外企在Sr. Staff和DE之間又插上兩道紅旗:Principal Engineer & Sr. Principal Engineer。這下好了,你雖不具備『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本事去做DE,但好歹憑著臉熟,憑著對某個特定方向的專精,四五年內還是很有機會發展成一個靠譜的Principal Engineer滴。

  技術管理路線

  技術路線往往和技術管理路線是可以互換的,當然,前提是有相應的空缺,以及你又管理團隊,代表團隊對外溝通的能力。

  • Tech lead: 對應MTS3
  • Associate Manager: 對應MTS4,或Sr. MTS
  • Manager: 對應Staff Engineer
  • Sr. Manager (or Associate Director): 對應Sr. Staff Engineer
  • Director (這之後不好對應)
  • Sr. Director
  • VP
  • Sr. VP

  管理路線和技術路線一樣,實際的天花板要遠低於理論的天花板。一般如果你沒有海外工作背景,Director/Sr. Director估計就到頭了,VP對於土鱉是鏡中花水中月。

  管人很累,溝通交流很累,分配salary pool很累,為你的team站出來說話很累,將功勞歸於team,將過錯攬在自己身上很累,...。我的老闆曾對我說:"to manager yourself, use your head; to manage others, use your heart"。如果你過不了自己那關,不要勉強往技術管理的路線走。這終將是一條佈滿荊棘的路,因為你不再為自己負責,你為團隊負責。公司危機的時候,裁員首當其衝的除了末位者,就是管理者(尤其是中高階)。所以,大多數時候,做個兢兢業業的Sr. Principal比Sr. Director要穩當得多。

  當然,管理者有其管理者的好處。做為insider,你看到的,聽到的picture比individual contributor要大。你的視野更開闊,接觸的圈子更廣。你遭受的磨難更多,所以你的各方面能力也更完備一些。這其中最誘人的是:你是一方諸侯,幹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更強。

  弄明白自己的天花板是聰明的做法。這樣你可以不必撞得頭破血流才明白你到了一個自己無法企及的位置。

 機會主義型

機會主義者看重職場外部的機會遠大於公司內部的機會,每當有合適的選擇,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追求他們認定的機會。

  機會主義型的職業生涯個人的眼光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影響影響很大。如果走這條路子,你要勤於分析自己,行業和行業內的公司,主動出擊,選擇合適的時機找合適的僱主。

  分析自己

  對自己的能力和遠景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自己長處在哪,短板是什麼,若要達到未來幾年的規劃目前的僱主是否合適。這是所謂知己。當然,機會只青睞那些有準備的人,如果不練好內功,一味去追求並不屬於自己的機會,只能塗添煩惱。

  瞭解行業和行業內的僱主

  時時留意行業的動態,結交行業內的朋友,從朋友這樣非官方的角度瞭解他們的僱主。一般而言,可遇不可求的僱主有這麼幾種形態:

  • 盤兒正,條兒順,模樣好 ^_^ kidding
  • 飛速成長,處在創業期的公司。注意,創業期的公司和創業公司並不等同。大公司勵精圖治,開闢全新產品線時,也在創業期(至少那個team在創業期,如微信);同理,創業公司未必都在創業期。
  • 大企業在你所在的城市組建新team,開新的R&D等。新的R&D百廢待興,空缺大,擇才標準雖不會低,但競爭相對少(當然facebook如果在帝都開R&D則肯定不會),空間大。
  • 大企業在你所在的城市的R&D或team還處於早期規模。空間大。
  • 優秀人才扎堆的公司。
  • 大企業在你所在的城市的R&D正在大規模擴張中。也許這個R&D已經有幾百人,但5年的目標是到幾千人,那也有不錯的相對空間。

  時機

  好的僱主是有時效性的,這需要你有充分的資訊去遴選,有高明的眼光去發掘。同樣是google,處於創業期的google,和幾年前三巨頭時代不思進取的google,及現在Larry重新執政充滿活力的google不可等同視之。

  所以當一個機會主義者很難,難度比從一而終大許多。就好比02年畢業你拒絕百度的offer,選擇了3721一樣,當時誰能想到如日中天的3721會幾年後凋零?

 總結

  從一而終或是機會主義因人而異。被環境驅動的人更適合找個好的僱主從一而終;被自身驅動的人可以放大視野,多多看看外面的機會。

  當然,招式是表,功力是裡。沒有功力,徒有招式是玩不轉的,即使一時得逞,終究會被人發現你是南郭先生。所以要好好練內功。讀過金庸的都知道,上乘武功沒有一二十年不會有大成,邪魔歪道有速成之法,但路遙知馬力,日子久了,就被拋下千里萬里。

  以吾陋見,好的職業生涯起步分三個階段,每階段五年:

  1. 內練一口氣。首個五年,目標是某個門派的大弟子,為人生奠定基礎——掌握廣博的知識,找到專精的方向,修習好解決問題的能力。必要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缺漏,在職讀書受教,一來彌補知識的欠缺,二來擴大交際的圈子。
  2. 外練筋骨皮。第二個五年,目標是堂主香主洞主——在專精的方向上不斷深入,不斷探索,讓自己成為超群的專家。同時廣交人脈,在公司內外構建自己的影響力。有機會且有意願的話,可以嘗試成為個統領兵衛百夫長什麼的。
  3. 奠定江湖地位。第三個五年,目標是一方諸侯,甚至行業領袖——在某個領域的洞察力和話語權無人出其右。寫文章,撰書稿,傳播思想,在業界構建自己的影響力。

  三個五年下來,正好實現『而立』,可以進一步追求『不惑』了。

  剩下的路怎麼走,我也不知道,我也沒走到。我只知道,當完成了第三個五年計劃之後,你將成為僱主的一個昂貴的cost center。在同一個大方向下,你不該仰仗任何人教你該做什麼,而是自己決定該做什麼,將自己轉化成profit center。唯有此,在下一次經濟危機cut cost的大潮中,你才能中流擊水,繼續指點江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