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首席探索官David Wallerstein:FEW是未來之所繫,AI能幫著解決這些問題

机器之心發表於2018-11-06

食物(Food)、能源(Energy)、水(Water),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條件。

但是人口在增加(據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將接近100億)、氣候在惡化(如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達到了1500萬年以來的最高峰值;全球水體也正在發生變化),尤其是極端天氣的頻繁出現(2018年,全世界已經颳了125場颱風,開普敦已經瀕臨“零日”(斷水),瑞典遭遇了熱浪、乾旱和林火),讓我們再也不能每天只顧著忙於自己的事物,而對周遭的世界熟視無睹。作為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一份子,人類必須做些什麼。

在探索新技術的過程中,騰訊首席探索官David Wallerstein(中文名“網大為”)發現,AI能夠在解決這些問題時發揮重大作用。在他看來,FEW就是我們未來之所繫,“如果我們能夠用人工智慧來保障我們的FEW,那麼就能夠幫助我們實現一個可持續的未來。”

但發電和水務領域,並不是技術開發現在最熱的領域,也不是投資的重點。在他看來,即使政策制定者不懂AI,但能夠提供鼓勵、激勵政策,吸引資本進入,促進技術的開發。

他呼籲所有人鼓起勇氣引領變革、實現變革。

以下是David Wallerstein在2018年騰訊WE大會上的演講,機器之心進行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FEW是未來之所繫,AI能幫著解決這些問題

在幾代人以前,我們希望把人類發到月球上。為了實現人類登月的目標,我們必須要開發各種各樣的技術,比如宇航、火箭、生命知識系統等等。

我們在開發新技術的時候,也把它們稱為“登月”。我們要了解一個概念:使命是最重要的事情。那開發技術、實現使命,我們這一代人的登月行動是什麼呢?所有人,我們怎麼樣去思考,對於地球上所有人而言,最大的挑戰是什麼?這是一個大問題。

我們可以看一下地球上正在發展的大趨勢:現在我們已經有76億人了,在過去的百年之間,人口增長多麼迅速(1900年,人口20億),根據現在的預測,到2050年就會將近100億人。

要養活越來越多的人,我們需要擴充現在的體系。但是問題在於,我們用的體系架構並不合適、不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可能幾十年、幾百年以前開發的那些制度體系當時是適用的,而現在隨著人類人口不斷的增加,就不夠用了。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指標,比如說環境汙染以及大氣的變化,這些變化的環境還能讓我們做我們想做的事情嗎?有一些科學家意識到,現在大氣當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很有可能是1500萬年以來最高的。

我們不斷地在重新整理記錄,在世界上那麼多的地方,比如香港、菲律賓、中國華南地區都經歷過史上最強颱風。今年世界上發生了125場颱風,破了很多記錄。

另外還有乾旱,開普敦已經瀕臨“零日”(“Day Zero”),這意味著斷水了:你開啟水龍頭什麼都不出來,因為就是沒有水,城市裡水不夠了,無水可用。

在開普敦有很多人會到供水中心排隊領水,大概有200多個這樣的領水點,我們有一些朋友在開普敦正在經歷這個局面。

如果你再看一下其他地區,大家覺得是溼潤、寒冷、森林優美的地方,比如瑞典,在2018年就遭遇了熱浪、乾旱和林火,這也是前所未有的。

你到世界上看看,那麼多的地方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對於我們來講,就難以理解世界怎麼了。就像坐在一個汽車裡往外看,我們看到周邊的世界在變化,我們也不太確定應該怎麼做。好像每天忙著日常,做我們想做的事情,但是我們放眼向外看,我們看到那麼多的新聞資訊,可能資訊太多了,我們不可能熟視無睹,那該怎麼辦呢?

今天我想講的是,我們如何能夠在地球上建立新的機制,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希望能夠推出更多的解決方案,鼓勵新的思想迸發,能夠擁有前所未有的思想,不斷提升養活世界上不斷增加的人口的能力。

首先,我們必須要定義我們的任務是什麼,有哪些領域是我們在運用技術的時候最重要的,如果可以的話,我想創造一個新詞:FEW(食物、能源、水)。對於我們來說,這是最重要的,我們一定要把它搞對。

我們都依賴於食物、能源、水才能存活,要在這三個方面滿足我們的需求。而現在恰好氣侯變化給我們帶來影響最大的也在這些領域,其實是相互關聯的,FEW就是我們未來之所繫。

再給大家舉個沙特的例子,非常炎熱的沙漠環境,在沙特所用的水源大概有50%來自於海水淡化,要用能源進行海水的過濾,把它從鹽水變成淡水。沙特人有了水以後,有75%的水用於農業、生產、食物,此時此刻正在進行。

第二大用途就是發電,為什麼會用水來發電呢?因為如果你用燃油來發電會產生熱,而用水來發電,用水蒸氣來推動輪機,用水降溫,發出的電又有20%是用於海水淡化。大家可以在沙特這個例子當中看到這個迴圈。

美國那邊的水是怎麼用的?

你可以看到40%的水是用於發電,也就是用化學能源同時和水去發電,同時,同樣多的水用來做農業灌溉,我們在家節約用水,能夠對應對水危機、水挑戰做出一定的貢獻,但是我們要考慮到,一個國家這麼大的尺度、這麼多的水要去使用,這於我們而言,可能是一件很無助的事情,因為應對這個挑戰,我們可能做不了太多的貢獻,但是我們可以用技術去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很多問題。

比如說在美國,有這麼多的水要用於發電,你要燃燒一個什麼東西,然後再產生水蒸氣,不管是燒煤、燒氣甚至是用核能,都是要去加熱,然後把水變成蒸汽,然後推動發電。

我們在這樣的一個趨勢之中的挑戰是什麼呢?現在世界上的水體在變化,我們有一些美國機構做得很好的研究,能夠告訴我們這個情況。我們看到水的分佈在世界上不同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在圖上大家看到紅色的這部分是從2002年開始到2016年的一個統計,我們看到這個水的供水量,或者說是水資源減少的地方就是紅色,而藍色的區域就是水源增加的地區。

這個區域變化未來還會持續,然後會給人類造成大的影響,這裡既包括了人類系統的影響,也包括了氣侯變化的影響,這兩種影響會疊加,影響到水源的分佈。

再回到這個領域,我們其實有很多的解決方案可以去嘗試,但是我這邊想強調的一點就是,人工智慧(AI)能夠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發揮重大的作用。

但是,人工智慧怎麼才能發揮作用呢?那就需要我們積極開發人工智慧的技術,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就像登月這個任務一樣,我們很開心新技術來解決我們的問題。

我們再介紹一下人工智慧在這些方面的影響是什麼?我們之所以去運用人工智慧,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去使得我們的產出最大化,同時使得資源投入最小化,當然了可能你會發現有很多的問題存在,然後就會找到進一步最佳化的潛在空間。

探索AI在農業、水務、發電領域的應用

我們看看不同的這些企業、行業,怎麼在不同的領域當中運用人工智慧,這樣的技術如何面向未來,進一步開發?

首先,我們看一下戶外農業。

我們有一個合作企業,它運用人工智慧進行戶外農業已經有好幾年了,我們也是看了一下2018年的收穫的情況,我們看到在美國中西部,這是我們的玉米主產區,它的節水可以達到40%,同時單位產能又能夠增加。

我們也進行了計算,如果說能夠把這樣一個技術用到美國所有的玉米產業帶,那就是在美國中西部的生產區,如果都能夠使用上的話,節省出來的水相當於美國的居民用水全國4個月的總量,這個節水量是非常可觀的。

如果你看到這樣一個解決的方案,你就會感到,你必須要去部署這個技術,只要知道這個技術怎麼執行就要把它推廣開,我也很高興能夠看到這樣的公司能夠儘快的發展。

還有一個例子是在澳大利亞,他們獲得了更好的經濟效應,他們只是圍繞杏仁這麼一個農作物,就能夠節約出來澳大利亞兩週的居民用水量。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技術一旦說能夠去最佳化我們的生產流程,我們的資源投入,能夠使我們的產出最大化,我們就能夠有多麼大的收益,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去解決我們的一些挑戰和問題,所以這個是我們亟待部署推廣的關鍵技術。

我們對於人工智慧如此的興奮,可能幾周就能見效,你能夠獲得資料,然後去跑人工智慧的資料和演算法,就能夠去給人類提供建議,能夠讓我們去調整各方面的引數和機器的執行。

這樣的一個流程如果能夠實現自動化,我們還能夠進一步取得多大的最佳化成果,現在這些應用還是在早期,我們還在等待看他們產生切實的成果。在農業方面,我們團隊就在想,既然戶外能用,那用到室內,用到綠色農業上,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我們跟歐洲荷蘭的一所傑出大學:瓦格寧根大學合作,設計了一個挑戰賽,看哪一種人工智慧能夠在溫室當中實現最佳的農業生產。我們同時還找了一個人工組作為對照組。

那就是說,人工這組,是世界上最好的一些農藝專家,他們耕作的技術也非常好。我們培養的作物都是黃瓜,現在已經搞了兩個月,會一直持續到12月底。

大家可能聽說AlphaGo等等這些有人工智慧的競賽,在這個農業競賽當中,我們希望能夠展示:用人工智慧種菜比人種菜更好。

因為我們意識到,如果能夠證明這一點的話,這種技術的收益就能夠很清晰被看到,也就是用人工智慧來養育,比用人工效果還要更好。

我們希望能夠計算競賽的結果,把它換算成淨利潤,我們希望能夠用最少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產出,我們希望能夠儘可能多地種出來食物,同時也希望能夠節能降耗。

一出一進,淨利潤就有一個很大的提高,可以證明人工智慧相比於人,它的效果如何。

我們可以看到,有三個團隊做得比人工要好,我們也不知道會對我們的生產有什麼樣的影響。

我們還要再賽5周的時間,現在看到的這個未必是最終的結果,但是這樣一個初步的結果已經足夠讓我們興奮了,而且還只是開始。

我們還與其它的企業合作,比如說水務企業,其中之一在這個方面也取得了客觀的成就。而且這只是去運用人工智慧技術的一個早期,讓它能夠去改善水的生產,能夠去節能減排,同時提高效益還能夠解決問題。

現在這個啟動還是用人工來做,人工智慧只是給人工去提供建議,給現場的操作人員去提供建議,這一塊還沒有自動化,但是這個成果已經相當喜人了。這樣的成果用幾周或者幾個月就能夠部署下去,然後看技術方以及操作方的合作情況,能夠決定這個技術推廣的速度。

我們去推廣人工智慧的時候,我們看到,AI在電廠當中運用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錯的。很多人希望我們能夠儘快擺脫傳統的、有汙染的、排放二氧化碳的能源生產方式,但是現實是,世界各地都有火力發電廠。

對於目前已有的電廠,我們怎麼辦呢?我們有一個義務,既然我們要用到資源,我們就要儘可能高效地使用資源,減少燒煤的數量,減少釋放的熱能,減少水耗。大家看到這些工藝生產當中要耗多少水,比如說你同樣推動輪機,是不是可以減少水蒸氣的消耗,或者減少冷卻水的消耗。

能不能在節能降耗的時候保持同樣的發電量,這就是我們要面臨的課題。我給大家講這個事兒,是因為我們看到有這樣一個讓人興奮的機遇。我們希望世界各地的人組成團隊在這方面工作,我覺得這也是對於人類的一大機遇。我們也非常有幸地瞭解到,大家在這方面的工作成果。

我們可以像上面的農業挑戰賽一樣,在這個領域找一些才俊去競賽。

如果我們能夠用人工智慧來保障我們的FEW,那麼就能夠幫助我們實現一個可持續的未來。

用於發電、水務的AI技術開發遇冷、資本不願進入,政策制定者應出臺激烈措施

也有人好奇,騰訊在人工智慧方面做了什麼?我們在很多領域開發人工智慧,但是我們的激情在於能夠用人工智慧推進醫療。我們非常關心人的健康,我們希望能夠最佳化大家的生活方式。

我們在健康領域、醫學領域去用人工智慧,如果做的好的話,我們能夠更早的發現癌症和腫瘤,我們能夠綜合分析更多的資料,能夠更好的進行診斷和治療,同時能夠推薦更準確的治療方案,而且能夠更好的瞭解,比如說心臟、腦、眼睛等等各個方面的人器官的狀態,能夠更好地進行診療。

大家想象一下農村地區,或者有一些國家那邊醫療的專業知識並不存在,但你還是可以用成像技術,能夠獲得相當數量的資料,能夠支撐,比如說診斷手段的運用。

在這方面,我們就能夠獲得更多的資訊,能夠用盡可能低的成本獲得儘可能多的洞見,形成儘可能大的成效。這個領域也讓我們倍感興奮。

我也想強調,對於政策制訂者來講,在這些領域可能並不是技術開發現在最熱的領域,比如說把人工智慧用於水務就是一個例子。是不是應該創投、創業等群體主推呢?其實挺難的。

因為在水務、發電這些方面,對於經濟來說非常重要,但可能並不是投資的重點。

對於政策制訂者來說,他們可能對技術不是很瞭解,對於人工智慧是如何執行的,不是很清晰。但制訂政策是政策制訂者的專長,他們可以瞭解提高農業生產率的重要性、節水的重要性、減少煤炭使用量的重要性,進而給市場提供鼓勵政策、激勵制度。這能夠促進技術的開發,滿足我們的需求。

如果有了收入、吸引力,創業投資自然就會被吸引進來,因為他們看到了前景、增長,這樣就能夠形成一種良性的迴圈,不斷向前。但是我們也希望,能夠從一開始就願意承擔風險的創業者,很多人也會了解這一點的重要性。

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登月,就是要在地球上為人類建立堅韌的結構,這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式來工作,這需要勇氣。

很神奇,因為從本質上來講,你做的事情與過去不同了,你必須要意識到,你在車內看到外面的世界發生著什麼,有的時候你覺得那我就在車裡面,熟視無睹繼續開車,其實這個更安全。但如果你這樣做的話,你可以換一個方法,我有作用可以發揮嗎,我怎麼能夠參與進去,還是我只是等著別人發揮作用就好了。

我希望鼓勵所有人鼓起勇氣引領變革、實現變革。所有的這些領域都在我們眼前,潛力就在我們的眼前,中國正在大力發展人工智慧,這是中國的重點工作。

我們希望形成這樣的成效,不只是在中國,在全球都能夠出現,我希望跟大家共同協作,我們一起把事情做成,謝謝大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