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STAR模式來解決問題

蘇水軒發表於2019-03-18
createTime: 2019-03-24

LastEditTime: 2019-03-31

在一些日常的問題中,start模式幾乎是解決問題最簡潔和有效的方法了。今天就來詳細解析一下這個模式。


STAR

  • Situation(分析情景)
  • Task(制定任務)
  • Action(行動)
  • Result(總結結果)

上面是star模式的主要四個步驟關鍵詞。顧名思義,也就知道每一步的主要重心了。接下來展示一個實際場景化應用示例。

3-31日更新

what why how do 

覺得star的每個含義記起來不夠簡潔, 今天剛好在別人的總結裡看到了what why how do。

覺得更加的實際,在解決問題和學習的過程中。一個物品或者系統的學習,即它是什麼,它為什麼產生,它應該怎樣使用和解決,它落地後產生的結果如何得到優化。其實這就是人類分析問題和學習概念的基本流程。

例項

假設我要設計實現一個元件。

1.  首先思考元件所使用的場景,以及明確在動態情況下所關聯的突發場景。如專案所使用框架,多人開發否,是否為彈框類元件或者全域性元件,複雜程度,是否有子元件,父元件,是否元件通訊,是否被繼承,是否被組合,是否有全域性處理,非同步處理,開發週期etc。

在進行元件抽出時考慮是否設計該元件為多個場景下使用,組合大於繼承,當複雜程度過高時,元件使用成本增高,對後續的修改靈活性也會造成壓力,比如iconCool中的一個元件的設計,最後通過使用元件組合的方式來替代了單個元件直出,使得靈活性增高,順利產出。

2. 其次進行任務佈置,即進行元件分析,制定元件主要邏輯編寫,關鍵資料etc。

3. 然後開始編寫元件程式碼,按照任務佈置一步步從html,css,js方式豐滿元件。

4. 最後進行成果查詢,元件是否實現成功,是否有bug,設計過程中有什麼不足,針對不足進行修復,對於元件設計過程中每一步的公共部分類抽出,加入元件類的star設計模板中。

公共部分抽出設計:

如第二步,元件主要邏輯編寫以及資料模型:

邏輯編寫: 

資料模型:


  • 實際上star中通常是在t步驟中進行設計,即在註釋中編寫虛擬碼以及主要邏輯和注意點。
  • 實際上不一定每次都會四步全走,熟練使用後經常使用的即12步。34步會跟隨進行。
  • star法則可用於更豐富的生活,事務方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