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容易,賺錢很難

mindwind發表於2016-03-23

  李宗盛有首歌的歌詞裡寫到:「工作是容易的,賺錢是困難的」。乍一聽感覺有點矛盾,工作的一個重要結果不就是賺錢麼,為什麼工作容易賺錢卻難?但仔細一想就恍然其中想表達的意思了。

  工作的本質是出售勞動價值,通過工作賺到的錢是對勞動價值的價格度量,也即勞動的市場價格。而勞動的市場價格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有可能折價也可能溢價,但總不會偏離價值本身太遠。所以歌詞裡的意思可能是,你隨便找份工作來養家餬口可能還算容易,但想賺很多錢這可就困難了。而不同勞動種類的市場價格差異也是巨大的,我想先從一些典型的不同勞動種類群體來談談他們的工作與賺錢。

 農民工

  最新的數字顯示農民進城務工的人數達到 3 億(參考[1]),這代表了一個很大的工作群體。而因為家庭和工作的原因我接觸過一些這個群體的人,所以瞭解了他們是如何工作並賺錢的。

  過去的十來年城市房地產業的大發展吸納了一大部分農民工,他們吃住幹活都在工地上,年齡跨度從十多歲到五六十歲。幹一天活算一天報酬,所以算是個日薪制的工作吧。而不同的工種之間的每日報酬也不同,一些年老的農民工只能幹些簡單且沒那麼重體力的活,所以日薪自然低些,大概在 100 元附近吧。而一些重體力和高風險(如:高空戶外)的活就需要年輕人,而日薪也相應更高,可能有兩、三百不等。幹一天算一天錢,對確實只是算,計算的算。每天並拿不到錢,平時只發點伙食費夠吃飯而已,剩下的工資需要年底(春節前夕)一次性結算髮放。所以每到年底總有些農民工欠薪討薪的事件,也正是源於此類行業規則的不合理埋下的隱患。

  農民工付出的勞動價值的本質正是他們的體力和時間,時間是有極限的,無非就是幹滿一年 365 天,而體力也是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的。所以農民工裡年齡過了一定階段的老年人日薪就是比年輕人低,而他們的工作內容和性質除了風險溢價外並沒有其他太多的技能和經驗溢價。確實可能有些工種是有一定技能要求的,但多是可以通過短時間的培訓很快熟能生巧的技能,而經驗在此類工作內容裡也是無處沉澱的,自然也帶不來額外的溢價。這正是體力勞動者面臨的現實,人只要不懶惰通過出售體力是可以養活自己甚至養活一家人的,但還想要賺更多錢實際就困難重重了。

  像農民工這樣的體力勞動者的收入總是沒那麼穩定的。在房地產行業紅火的日子出現的民工荒,自然帶來價格的上漲,而近年房地產不那麼景氣後,農民工連找活做都困難了。也就是在行業不景氣時連工作都沒那麼容易了,農民進城找不到工只能回農村,在農村可以種田但一樣還受到自然天氣的影響,養點雞鴨豬鵝也會受瘟疫疾病的影響。而且顯然的事實是在農村無論種田還是養家禽都比進城務工賺的錢少的多,要不哪來 3 億的農民工呢。

  今天房地產不那麼景氣了,而網際網路帶來的電商新行業還處於上升期。這也帶動了一箇舊行業的大變化,那就是快遞業。也有不少農民工進入這行,相比建築工地而言工作待遇和環境都提高了不少。至少工資可以按時地拿到,正規點的快遞公司還會按規定買上五險一金,冬夏天還有額外的高低溫津貼,而且多勞一般都是多得的。也許處於上升快遞行業的農民工們工作還是容易的,只是還要賺更多錢則困難,而處於衰退房地產業的農民工們則工作已是不易,何談賺錢呢。

 程式設計師

  雖然程式設計師們喜歡自嘲為碼農或碼工,但程式設計師的工作與農民工相比還是有天壤之別的。很多程式設計師將自己的工作比作搬磚,暗示重複而無趣。但此搬磚相比農民工的真搬磚其中的本質差別在於,程式設計師即使搬磚也是積累經驗的,而經驗是會帶來溢價的。

  即便你再覺得程式設計師的搬磚多麼無趣,但我們看看實際國內的程式設計師也不過在幾百萬人數(參考[2]),相比真搬磚的農民工數量差了兩個量級。這裡面的制約是什麼呢?在去年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網際網路+席捲全行業時,每個公司似乎都已萬事俱備,只差一個程式設計師了。真相是一個合格的程式設計師的培養週期實際比我們想象得要長得多。不少人通過參加程式設計培訓機構的短期(3到6月不等)培訓入行,實際初期能賺到的錢可能還真不如農民工在工地上搬磚的水平。雖然我司辦公樓對面就有一個北大青鳥培訓,但我對這類培訓入行的程式設計師的市場平均價格還是不太清楚,只是憑感覺覺得可能並不高。

  就好像我有好些同事,十年前他們還算是從重點大學的計算機專業畢業進入程式設計師這行,當時的程式設計師薪資也就 1k 左右,而那時我機械的同學去深圳富士康幹流水線工人的工作每月還有 1.8k 呢。十年下來,程式設計師的起薪水平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漲了很多,而不同級別、背景和經驗的程式設計師之間的薪酬跨度也足夠大,年薪從幾萬到幾百萬不等。

  最近五年我都有連續參加校園招聘,感受很明顯得是校招一年比一年起薪高,導致五年前進來的學生工作三年後拿到的薪酬反而沒有兩年前剛招的學生高,出現了薪酬倒掛的現象。這就是由行業的火熱發展導致的供需失衡,引發了市場價格漲幅遠遠超過了公司的年度漲薪機制。現在一線網際網路公司(如 BAT 等)還會給一些特別優秀的畢業生髮出 Special Offer,年薪通常在 50萬+,這個年薪我想甚至很可能超過大部分工作了十年的老程式設計師。

  為什麼不同程式設計師的價值體現出來的價格差異如此之大?這裡除了知識、技能、經驗的積累差別之外也就還有行業背景的因素。程式設計師寫程式的能力是很難單獨變現的,程式附著在軟體之上,而軟體附著在具體的行業之上。所以在一線網際網路公司十年的程式設計師和在外包 IT 公司十年的程式設計師,知識、技能、經驗的差距也許沒有一倍,但收入上可能就有數倍的差距,額外的部分我理解就是程式附著的行業價值鏈之間的差距。就像 2000 年 PC 網際網路興起時,一個會寫 HTML 的程式設計師就能月入上萬,而 2010 年移動網際網路崛起時,移動開發相關的程式設計師缺口很大,一年經驗的移動端程式設計師薪酬能超過五年其他領域的程式設計師。

  所以,程式設計師在你賺到的工資中你得分清哪些是來自行業發展的趨勢力量,哪些是自身掌握的知識、技能和經驗所耗費時間的折現值。吳軍博士在他的書《浪潮之巔》中提出的技術行業和公司發展的浪潮規律,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在這十幾年間,它們代表著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來臨。如果你是有幸處在這樣的公司,隨著公司的發展數年間站上了浪潮之巔,那麼也許你就是為數不多的賺到錢的程式設計師了。浪潮不常有,總是浪潮退去我們才發現原來浪潮已來過,一邊遺憾的慨嘆一邊又充滿期望的等待下一次浪潮。

  其實,如果對錢的追求沒有達到需要財務自由的程度,程式設計師只需要持續努力地積累自己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就能實現不斷的增值,達到一個小康中產的水平。有些人在程式設計師的道路上中途放棄了,會有一些理由比如覺得太累,也沒有什麼程式設計的天賦。關於天賦,網上有句流傳甚廣的話:「以我們的努力程度還完全沒到拼天賦的階段」。郝培強之前寫過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參考[3]),關於他的前妻,一個初中還沒畢業的女生正是通過北大青鳥培訓變身程式設計師,努力奮鬥數年最後掙到年薪 40 萬。所以也許持續的努力也是一種天賦吧,大部分人並不俱備,這需要克服我們與生俱來的懶惰。

 管理者

  想必很多程式設計師進入這行時都聽說過這樣的說法,當程式設計師老了,寫不動程式碼了可以考慮轉管理。這個說法建立在這樣的認識上,老程式設計師們拼體力(加班)沒有年輕人強;拼精力,人到中年家庭和工作各方面需要平衡的因素更多,也不如年輕人更專注;那麼只剩下拼經驗了,在這點上老程式設計師佔優勢。而且貌似經驗這種東西在管理崗位上更易於發揮更大作用。

  對這類主觀的想法不想做正確與否的評論,只是引發點思考。這裡提點客觀的方面,一般管理崗總是有限的,100 個程式設計師中可能只有 5 個管理崗的位置。而管理者的工作也分為兩類,這個在樑寧那篇《看清自己的職場宿命》文中有過比較清晰的定義(參考[4]),中低階別的管理偏於「任務管理」側重於將分配的任務及指標拆解成動作,安排動作序列,配置風險,配比團隊人員保證完成任務,達成指標,這個級別的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責任心和執行力。

  而高階別的管理者則屬於「戰略管理」,根據戰略決策,安排任務優先順序,配置資源、鼓舞士氣,保證方向。樑寧在其文中總結對於戰略管理者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心力」,就是無止盡的操心能力。文中寫道:「資源永遠有限,戰略常常在變,兄弟都是親的,永遠沒人滿意。」就是這一級別管理者面對的永恆命題。

  而關於「心力」讓我們最好理解的就是,在你有了孩子後是不是感覺突然就多了很多事要操心,奶粉喝什麼?空氣也不好?摔了怎麼辦?病了怎麼辦?社會也差勁,搶小孩的也多了,最近連疫苗也淪陷了。教育會不會輸在起跑線?學區房買不買?鋼琴學不學?奧數學不學?唐詩背不背?母語還說不清就開始考慮英語該什麼時候學?每個父母都為孩子提前操了很多心,但很多時候這心很可能還白操了,有時方法沒用對還會扭曲孩子的成長,屬於費盡心力還未討得好。管理者其實也面臨類似問題,不僅要操心還得好好權衡選擇這心要怎麼操才合適。

  這麼一看管理者實際並不像我們簡單想的高高在上,發號施令,躺著就把錢掙了的。若無足夠的心力和操控心力的智力與技巧,還是算了吧,即便機緣上位恐怕也未必能夠持久。曾經有個程式設計師老在公司內部論壇吐槽管理太差,後來把他提為研發部一把手,大意就是 「you can you up」。我那年剛入職該公司,後來吃過當年的團年飯後我再沒見過這位程式設計師了,正應了那句「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到了「戰略管理」級別的管理者通常年薪都是不錯的,從百萬到千萬級。為什麼值那麼多錢,是因為技能逆天,智力超群,心力無窮麼?而且這個級別的人通常來說工作經驗都會比較豐富,也不會太年輕了。我揣摩了下覺得這裡面的原因可能是崗位和人的雙重稀缺性共同導致的市場定價。這個級別的管理者都是決策者,越高位的管理者的一個決策失誤帶來的代價是巨大的,但人是無法避免犯錯的,所以我們只能設法找到決策正確概率更高的人。這裡越多經歷和經驗的人可能犯過的決策失誤越多,而每犯一次錯誤吸取的教訓讓他下次犯錯的概率更小。

  這個理論我感覺還是有效的,這個世界上有個數億人蔘與的決策遊戲,那就是股市。這個是一個越早參與越有利的事,因為你一定會犯錯。早期掙錢少,犯點錯損失也小。但每犯一次錯都減少了下次犯錯的機率(對有自省能力的人而言),若是等工作了十來年,攢了一大筆錢,聽說牛市來了想去股市撈一筆,很可能一次錯誤就被洗白了,恩,去年的股災網上各種傳說洗白了不少中產。

  所以,若你感覺自己各方面都已準備就緒卻還沒有進入管理者的序列,那麼很可能的原因是崗位暫無空缺吧。關於管理者大概就寫這麼多,畢竟我也不是管理者,只是站在第三方觀察者的角度去描述了下我的認知,僅作參考。

  ...

  三類完全不同型別的勞動群體,分別主要依賴「體力」、「智力」和「心力」來工作和賺錢。若只想賺點錢求個生存溫飽甚或小康,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還不算太困難,難的是若想擺脫錢的束縛與困擾,就需要賺更多的錢。

 參考

  [1] 新華網. 透視2016年春運新變化:3億農民工的“城”與“鄉”. 2016.02
  [2] IDC. 全球有1850萬程式設計師 中國佔10%. 2014.01
  [3] tinyfool. 我前妻的故事,一個初中肄業生的奮鬥. 2015.10
  [4] 樑寧. 騰訊的職級系統——看清自己的職場宿命. 2014.0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