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經濟”思維指導經濟發展實踐

3月5日全國人大十二屆四次會議開幕式上,政府工作報告對外發布,受到全世界關注。各界均希望從中瞭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動向。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新經濟”一詞成為熱點,在論述“十三五”期間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著力點時報告指出,“經濟發展必然會有新舊動能迭代更替的過程……當前我國發展正處於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

“十三五”揭開序幕的關鍵時點,“加快發展新經濟”顯然不是區域性考量,而是在“經濟新常態”局面下的重大戰略選擇,是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行動號召。

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即指出“資訊科技成為率先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各領域的先導技術,將促進以物質生產、物質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向以資訊生產、資訊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世界正在進入以資訊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

這一次的政府工作報告不是簡單的從文字上提及“新經濟”概念,而是從整體上突出了“新經濟”思維,值得深入領會。

 二、“新經濟”的突出特徵

從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脈動中,我們能感受到“新經濟”蓬勃興起的力量。

 1.“雲、網、端”新資訊基礎設施逐漸形成

 政府工作報告中體現了:在重視傳統的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上,特別關注包括網際網路、物聯網、雲端計算和大資料在內的新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

“雲”是指雲端計算、大資料基礎設施;“網”不僅包括原有的“網際網路”,還擴充到“物聯網”領域;“端”則是使用者直接接觸的個人電腦、移動裝置、可穿戴裝置、感測器,乃至軟體形式存在的應用,是資料的來源,也是服務提供的介面。新資訊基礎設施正疊加於原有農業基礎設施(土地、水利等)、工業基礎設施(交通、能源等)之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2015年“雲端計算”服務走向成熟:第三財季亞馬遜AWS營收增長78%,微軟Azure營收翻番;阿里雲營收第二季度增長106%,第三季度增長128%。而傳統IT公司業績持續下滑。2020年中國資料量將會從2014年909EB,增加到8.06ZB(約8萬億GB),全球佔比增長至18%。截至2015年6月底,中國網民、手機網民數分別達到6.68億及5.94億,網民群體滲透更加廣泛。2020年中國將有54億件裝置接入物聯網,全球佔比為20%。

1457513893-1150-W020160309373434779184

  圖 1中國網民規模(截至2015年6月底)

  2015年雙11當天系統交易建立峰值達到每秒鐘14萬筆,支付峰值達到每秒鐘8.59萬筆。大幅超越了維薩和萬事達的實際處理能力,比二者實驗室資料都要高出許多。支撐技術來自阿里雲端計算多項技術創新:全球最大規模混合雲架構;全球首個核心交易系統上雲;1000公里外交易支付“異地多活”;全球首個應用於金融業務的分散式關聯式資料庫OceanBase。

 2.“資料”新生產要素持續投入

政府工作報告中體現了:強調提高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依靠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同時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態環境保護。

資料成為像資本、勞動一樣的獨立生產要素,歷經了近半個世紀的資訊化過程,資訊科技的超常規速度發展,促成了資料量和處理能力的爆炸性增長,人類社會也步入了“大資料時代”。

資料除了作為必要成分驅動業務外(如金融交易資料、電子商務交易資料),資料產品的開發(通過資料用途的擴充套件創造新價值,如精準網路廣告)更是為攫取資料價值開闢了新源泉。經濟、社會領域海量資料的積累與交換、分析與運用,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洞見和知識,極大的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提供了超乎尋常的創新力量。

隨著雲端計算和大資料技術及應用的興起,計算資源正變得成本極低、隨處可得,資料正掙脫原有的束縛,加速流動和分享。可以持續的從量的角度增加資料投入,從質的角度深挖資料富礦獲得新知識模式,技術進步產生,生產率提升獲得了新空間,跨界創新融合源源不斷。以集中控制為標誌的IT(資訊科技)被以啟用生產力為目的的DT(資料技術)取代。

1457513893-7035-W020160309373434804274

  圖 2資訊科技發展的四個階段

  3.“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和“微經濟”三位一體、相輔相承

  政府工作報告中體現了:持續突出對創新型領軍企業發展的有力支援;明確部署了促進分享經濟發展,推進共享平臺建設的任務;以及繼續通過“網際網路+”釋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與能量。

“平臺經濟”是基礎、“共享經濟”是實質、“微經濟”是土壤。緊密聯絡的三者將構成中國新經濟的基本形態。

(1)“平臺經濟”貢獻愈加顯著

平臺將相互依賴的不同群體集合在一起,通過促進群體間高效互動,創造了獨有價值。近年來,平臺經濟的崛起則是網際網路技術與應用強力滲透的結果。瑪麗·米克爾釋出的《2015年全球網際網路趨勢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5月,按照市值計算的全球15大網際網路公司均為平臺型公司,其中美國11家,中國4家。這15大網際網路公司的市值接近2.5萬億美元,是20年前的144倍。網際網路平臺的力量可見一斑。

網際網路平臺引領著新商業生態的生成。作為創新業務的開拓者,形成了與眾多合作伙伴的“共同創新”。

網際網路平臺推動著新型就業大量湧現。根據BCG報告,受僱於特定企業的“傳統就業”,正向通過網際網路平臺與市場連線的“平臺型就業”轉變。按照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統計,僅以網購平臺天貓淘寶為例,就直接創造了1000萬新的工作機會。

網際網路平臺匯聚必備資源、抹平地區落差、加速創意流動。在2015年阿里雲端計算大會上,2萬多名年輕的創業者讓人們領略了網際網路平臺帶來的創新浪潮。

網際網路平臺釋放共享經濟、微經濟的潛力。網際網路平臺顯著降低了各方溝通成本、直接支撐了大規模協作的形成,向全社會共享能力,從而激發微經濟活力。

網際網路平臺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賦能。2015年之前是網際網路公司快速發展的“增量崛起”階段,未來十年,將是網際網路平臺幫助傳統企業擁抱網際網路、實現向線上遷移的“存量變革”階段。

網際網路平臺間競合成效突出。正的網路外部性令網際網路平臺成長迅速,其業務涉及多個相關方,使用者在不同平臺間自由選擇,形成了良性的競合氛圍,市場逐漸擴大,服務創新不斷推出。

(2)“共享經濟”價值持續體現

“分享行為”悄然興起,其賦能者是網際網路平臺,其參與者是個人、企業、非盈利組織和政府部門,其目的是超量物品和服務的流通、分享和重新使用。但“分享行為”其視野仍侷限於資源範疇——超量物品和服務,顯然過窄。支撐新經濟發展,能力範疇——強大的商業基礎設施能力,通過“共享平臺”實現面對海量人群、規模化輸出才是關鍵,此意義上的“共享經濟”規模更大,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塑造也更具變革性。從“分享行為到共享經濟”,既是思路上的擴充,更是供給側能力的有力釋放。

“共享經濟”的深刻影響體現在其對經濟發展的全域性貫穿性,令多層次主體捲入其中,提供了超越單一所有權的向其他層次在服務、產品、才能、制度等方面的擴充套件性接入。現代農業、現代製造業、現代流通業等新業態均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以山東曹縣淘寶村為例,演藝服裝小企業,在眾多服務商(物流、營銷、運營、設計等)的幫助下,在淘寶網電商平臺的依託下,在能力充足的電信網路支撐下,其創業熱情得到激發、財富顯著增加。“共享經濟”能量的釋放,建立在貫通的資料流動以及良好的社會環境(制度、法律、政策等在內)之上。

1457513893-1035-W020160309373434838799

  圖 3 共享經濟的全域性貫穿性

  (3)“微經濟”模式強勢湧現

縱觀生產、就業、消費、市場和分配方面,微經濟的湧現已成為重要的經濟發展動向。

·在生產上碎片化趨勢明顯,中型和大型企業的數量逐漸減少。

·在就業上個性化特色突出,大量勞動者會在新型服務業中實現自我就業。

·在消費上多樣化需求迫切,不僅在實體消費方面,而且是在投資、理財等虛擬消費方面。

·在市場上透明化效果顯著,時間、地域、場景都不能成為交換的障礙,資訊不對稱成為歷史。

·在分配上福利化程度提高,不但總體收益會增加,而且分配也更加公平。

1457513893-8503-W020160309373434865788

  圖 5中國企業規模的變化

  根據調查資料及預測,中國小企業總數會顯著增加,企業的密度會提升,即企業小型化趨勢明顯。

消費者日益呈現出新特點,即需求個性、見多識廣、相互聯絡增多和更加積極主動。他們的轉變倒逼了商業組織向著 “平臺+小企業(個人)”的方向去演化,這樣才能“接得住”大量“小多快”的需求。因此大企業內部也體現出“微經濟”的特點,企業會將自身看作平臺,內部員工組成類似於中小企業的創新小團體,企業的任務就是為這些員工團體和個人服務,調動這些“創意精英”,更好的滿足市場需求。由於員工的資訊向社會公開、透明,企業之間的較量便轉變為“平臺+創新小團體(個人)”之間的競爭。延伸到組織外部,圍繞著網際網路平臺,會形成眾多“平臺+小企業(個人)”的組合。

4.“跨境經濟”重塑全球貿易格局

政府工作報告中體現了:切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外貿服務的發展。

近年來以電子商務為突出代表的資訊經濟實踐,充分體現了在重塑全球貿易格局中“跨境經濟”興起的態勢。

資訊科技的進步、溝通效率的提高以及商業功能的擴充,讓交易匹配、跨境支付、國際物流,更大程度上由資料驅動、打破了地理空間的限制,從國內的統一大市場,逐漸延伸至“無國境”的全球市場。目前全球領先的平臺企業,通過加強國家和地區覆蓋,已成為“跨境經濟”的重要樞紐。

以我國的電子商務為例,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批發及零售平臺),不但實現了“賣全球”即促進外向企業出口的目的,而且達成了“買全球”即擴大進口、提振消費、平衡外匯的效果。通過“賣全球”,讓我國的生產能力利用更充分,通過“買全球”,讓國外企業發現我國市場的巨大價值。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國內外企業之間的聯絡紐帶,國外企業更瞭解當地的需求,從出口商品到我國,進而發展為從我國進口商品到該國或地區,進出口將實現良性的正反饋。

具有優勢的平臺企業,通過共享輸出新資訊基礎設施及電商平臺服務等能力,將可以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中小企業一起成長,實現全球經濟的“普惠性”增長。依託資訊科技變革的“跨境經濟”將重塑全球貿易規則,體現出旺盛的活力。

1457513893-9888-W020160309373434883527

  圖 7 “跨境經濟”重塑全球貿易格局

  5.“C2B”運作日趨主流

  政府工作報告中體現了:著力優化製造業和服務業結構、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及水平,提振消費、滿足需求,推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

C2B不僅是個性化定製,也不侷限於消費品生產領域,其代表了由網際網路所驅動的技術—經濟正規化的轉變,其核心構成體現在如下方面:

客戶定義價值: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只能由終端使用者來決定。傳統企業雖然聲稱以消費者為中心,但沒有技術手段可以保證這一點。網際網路、社交網路提供了與客戶對話溝通的平臺。如通過建立“消費者社群”,讓客戶反饋意見,甚至鼓勵其參與到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和品牌傳播中來。

捕捉客戶碎片化、多樣化需求:社交網路營銷基於社會關係和特定場景,實現了營銷的精確化;而線上廣告網路,基於大資料技術,將商品資訊準確投放送給受眾,實現了品牌商與消費者的“你情我願”。

拉動式的運作機制:C2B要求資料全流程共享,產供銷密切配合。零售端以多品種、小批量、快交貨來滿足市場需求,供應鏈根據不同品類實際需求水平完成連續補貨,保證不斷貨、無冗餘庫存。這對倉儲、物流也提出了很高要求。

柔性化的生產:小批量可以做,需要大批量翻單、補貨也能快速實現,而且無論大單、小單能做到品質可控,成本可控。這需要克服傳統的“大批量生產”觀念,在資訊協同、品類規劃、物料準備、生產線改造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開展徹底改造。

1457513894-6175-W020160309373434915132

  圖 6“C2B”運作的核心構成

  6.“協同治理”機制已成共識

  政府工作報告中體現了:有效提升政府治理的現代化水平,穩步提高民生福祉。

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平臺經濟蓬勃興起的今天,我們所面對的國內、國際網際網路經濟治理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多利益相關方協同共治”是為各方認可的應對方式。

網際網路已經打破了原有的工業體系,把“簡單”的交易體系放大成“複雜”的交易場景。不同於傳統企業,網際網路平臺聯絡著數量眾多的利益相關方。原有的監管政策、監管手段甚至監管隊伍對平臺經濟的管理已經難以勝任。

為應對新局面、解決新問題,應要求平臺充分自律,發揮已經受了實踐檢驗、符合新經濟發展規律的“網規”的作用,與行業監管、政府管理和社會監督一道實現協同共治。

在國際網際網路治理上也遵循同樣原則。ICANN與巴西網際網路指導委員會和世界經濟論壇聯合發起成立全球網際網路治理聯盟。聯盟致力於建立開放的線上網際網路治理解決方案討論平臺,方便全球社群討論網際網路治理問題、展示治理專案、研究網際網路問題解決方案。2015年12月,在烏鎮舉行的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國際網路空間治理,應該堅持多邊參與、多方參與,由大家商量著辦,發揮政府、國際組織、網際網路企業、技術社群、民間機構、公民個人等各個主體作用,不搞單邊主義,不搞一方主導或由幾方湊在一起說了算。”即倡導多主體的治理模式,這體現了物理世界、數字世界和生物世界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下,對未來全球網際網路治理的積極探索和責任承擔。

三、新動能:“新經濟”的價值釋放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下降,步入了非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原有的經濟增長動力失效,一些行業的產品或服務附加值低、競爭力不強,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代價過高等。

原有增長動力遭遇挑戰之際,為促進生產要素升級和分工結構優化、形成生產率持續提升,把握資訊科技革命帶來的難得機遇、全面推進“新經濟”發展,就成為新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

以網際網路為依託的“新經濟”將帶來持續的技術進步和商業創新,在如下六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而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1.促進傳統要素的有效投入

一段時期以來,勞動力、資本及自然資源等傳統要素在投入量上不斷擴大,而利用效率卻難以令人滿意——區域性用工緊張、土地空間有限、企業融資困難、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庫存積壓嚴重、低質產能過剩。

而通過電子商務等方式,消除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打破了地域之間的界限、行業之間的壁壘,實現了這些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

電子商務依託平臺形成了商業體系的生態化發展,設計、生產、銷售、服務環節可以實現“分散式協同”,以利用各地在勞動力、土地空間、製造能力、服務水平上的比較優勢;網路貸款降低小微企業資金使用成本,以促進其擴大再生產;網上訂單為基礎的物流體系取代了長途大規模的無效流通;“以銷定產”“小批量、多批次”模式,避免了盲目生產和庫存;直接觸達使用者、滿足其個性需求的企業,能獲得更好的收益,產能上也實現了優勝劣汰。

此外,依託平臺,眾多小企業(個人)互動的網路化生產體系,取代了舊有的圍繞少數大企業的鏈式生產體系,激發了任何一方均無法獨立完成的“開放協作式創新”,降低了大規模經濟波動的風險。

 2.加速國內消費潛力的釋放

進入新世紀許多中國企業快速成長,“WTO+外需”模式功不可沒,其弊端也日益凸顯,如“過度依賴海外市場導致需求不穩”、“技術含量不高、產業低端化,導致企業無品牌、無渠道”等。為應對這種挑戰,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釋放居民消費潛力,被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

在拉動內需增長上,網際網路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14年我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達到2.8萬億元,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6%。

·麥肯錫報告顯示:約61%的線上消費是對線下零售的替代,剩餘的39%則是新增消費,沒有網路零售則不會產生的這部分消費,這一比例在三四線城市更高達57%。

·BCG報告預計到2020年,網路購物規模將達到約1.9萬億美元,42%的私人消費增長將來自於網路消費。

“網際網路+內需”模式,正在幫助大量中國企業實現從“外”向“內”的轉型。傳統商業流程將被資料驅動改變,新商業模式和分工協作體系將被確立。中國經濟轉型將面臨一次難得的機遇。

 3.實現生產要素的升級

“雲、網、端”新資訊基礎設施,“資料”新生產要素噴薄而出,將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見的機遇。

我國市場廣大、應用場景繁多,網際網路與各產業正充分融合,由此積累與不斷生成的“資料”資源非常豐富。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動輒千萬乃至上億使用者,這對於其他國家是無法想象的。曾經有國外的發展經濟學家指出:資訊科技演進方向是不是反映了已開發國家的意志,發展中國家的科研活動也在為已開發國家服務? 如今在我們兼備了“資料”場景豐富,使用者眾多的時候,我們的科技實力增長具備了巨大潛力(如阿里雲,現在是國際上少數能提供超強能力通用雲端計算服務的企業),國外企業也在圍繞中國市場需求進行開發(如國外著名的支付機構,也在幫我國商業銀行開發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系統)。

以中國製造業為例,經過長期發展,在產品品質、生產管理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是值得信任的高價效比製造叢集。依託雲端計算和大資料平臺,對使用者使用偏好資料的記錄、分析與共享,將形成中國製造業叢集的整體優勢;合力形成事實標準,眾多生產廠商可以在可穿戴裝置、移動終端等高階資訊裝置生產上進一步取得優勢。同時電子商務平臺藉助外貿全流程資料的積累,可形成供應鏈上的組織優勢,向國外買家輸出強大的製造能力。

 4.達成結構優化的目標

新型工業化——世界範圍內,“工業化”的發展已經進入到新階段,不論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工業網際網路”,還是“工業4.0”的觀念與實踐,均離不開對網際網路的重視和對新一代資訊科技的依賴。發揮資料的深層利用價值,推動工業生產能力的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加、創新速度加快和能耗水平降低,是各國的核心追求。定製化、柔性化、智慧化應是我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方向,只有強化工業中面向網際網路的資訊科技含量,才能將中國製造業“優勢”轉化為成為未來世界製造業基礎設施的“勝勢”。

新型城鎮化、區域一體化——一方面以雲端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為依託的“智慧城市”建設,為集中式城鎮規模的擴大,乃至區域一體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支撐;另一方面通過電子商務交易普及和電子商務服務分工深化,廣大農村地區可以實現分散式的、以產業為支撐的、另一種形態的城鎮化。網際網路為新型城鎮化提供了可選擇的路徑。

國際化——如上文所述,電子商務引爆了“跨境經濟”成長,中國經濟與世界結合更為緊密,國際化步伐也將隨之加速。新經濟時代,以平臺為代表的我國企業也將從貿易規則被動接受者,向積極引領者轉變。

 5.推動經濟管理制度的變革

新資訊基礎設施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供了新途徑,資料驅動的科學決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取得了豐碩成果,從“集中控制”到“服務賦能”,適應新經濟特點的“協同治理”機制的推廣,為新時期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也為集合各方力量解決公共難題給出了示範,如通過電子商務實現精準扶貧、利用“雲網端”實現環境實時監測等。

制度的供給方除了政府部門之外,還包括身處經濟發展潮頭的創新型企業。在新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是如此。面對這一嶄新的經濟形態,企業通過不斷試錯,努力創造著新的規則和制度,解決了舊有治理體系難以克服的問題,最終達成了社會的普遍共識。

以網路治理規則為例:平臺企業為主的商業生態推進了網規的實踐。其間有適應與調整,也有互動和摩擦。網規的演變也在悄悄發生,從交易到支付、從網商到平臺、從信用到消費者保護、從量變到質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內生、自治規則。

以信用體系為例:電子商務平臺企業通過建立買賣雙方的評價制度和第三方支付方式,“自底向上”建立了可靠的信用體系,為中國電子商務的爆發式增長創造了良好的信用環境。

以面向小微企業的小貸業務為例:網際網路企業依靠其掌握的大量真實交易資料,通過測算可以將風險控制在合理水平,從而啟用了整個小貸市場。

“新經濟”不僅從技術層面革新了社會和經濟面貌,而且也不斷滿足著新時期對經濟管理制度變革的需求。

 6.培育創新發展的溫床

作為跟隨者,落後國家可以通過與領先國家的貿易,利用差距帶來的機會,提高自身發展速度,中國長期以來的經濟增長和趕超正是如此。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的引領國家,原來的辦法顯然行不通,不斷創新才是根本。

新經濟在培育創新主體,研發新技術,形成新產業,催生新業態,開發新區域,孵化新模式,創造新品牌上作用顯著。

新主體:網際網路為創新主體提供了低成本試錯成長的絕佳環境。如在天池大資料競賽上,阿里巴巴通過“資料工廠”,為參賽的青年才俊提供了強大的雲端計算能力、資料開發工具、及天貓5.7億條脫敏交易資料,獲勝隊伍的演算法直接應用於天貓APP“我的雙十一”欄目,交易額提升顯著,顯示了資料的價值和平臺的力量。

 新產業:網際網路為新產業形成提供了難得機遇。電子商務在去除了流通中的不必要環節後,以電子商務平臺為依託,專業化的電子商務服務湧現出來,即“再中介”,以深化分工提高運作水平,電子商務服務從最初的物資網路服務,逐漸擴充到資金網路服務、資訊網路服務、IT服務、廣告營銷服務、消費者服務、人力資源服務、諮詢服務等種類,更好地支撐了網路交易。以資料收集、交易、分析、處理、審計為業務核心的大資料服務業也在蓬勃興起。

新業態:網際網路還促進了線下與線上的融合,O2O業務潛力巨大。實現了實體零售業“人、貨、場”的資料化,即人是可識別、可連線、可互動的,貨是庫存可見,場是線上、實體、移動等全渠道營銷。依託平臺的叫車、租房、任務外包等各種服務能力得到充分共享。

新區域:網際網路為區域創新給出了新選擇。中國各地產業叢集在積極尋求轉型,而電子商務成為最佳選擇。從產業叢集內的企業自發“觸電”變身為網商,到整個產業叢集在政府、服務商的支援下抱團上網,轉身成為“線上產業帶”,中國正在掀起一股“線上產業帶”熱潮。如阿里巴巴與浙江湖州的“童裝名鎮”織裡鎮達成合作意向,雙方共同打造“中國童裝產業示範基地”。到2015年初,織裡鎮已有34%的商家入駐阿里巴巴,在“產業帶”註冊賣家超過2000家。

新模式:網際網路為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良好平臺,創意實現更容易、協作更方便。如2012年來自深圳的5位援疆青年和維吾爾族青年阿穆一起,通過組織農業合作社開辦了淘寶網店“維吉達尼”,幫助維吾爾族農戶將優質的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維吉達尼通過合作社組織農技培訓,與農戶簽署合同,他們的收購價比市場價更高,同時在產品質量上也有更高要求,通過加入維吉達尼,維族農戶們提高了收入。

新品牌:網際網路大幅度增加了新品牌脫穎而出的機會:線上營銷推廣成本不僅低且高效;線上分銷輻射範圍廣,層級少,可以高效地鎖定分散客戶;線上建立品牌店鋪比線下費用節省更多。貝恩報告指出:2011年——2014年,阿里零售平臺上銷售商品的“品牌化率”提升了7個百分點,形成1萬億人民幣的新增品牌銷售額。大品牌之外,區域品牌和淘品牌的複合年增長率為74%,非知名品牌達到69%,市場佔有率分別增加了6%和4%。

 7.促成向C2B的全面轉型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1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所謂的C2B,就是消費者提出要求,製造者據此設計消費品、裝備品。這是一場真正的革命:一個企業不再是單個封閉的企業了,它通過網際網路和市場緊密銜接,和消費者隨時靈活溝通。”

C2B模式是DT時代的商業模式,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正確方向。向C2B全面轉型是傳統產業擁抱新經濟的有效抓手。

·在前端,它們或是提供相對標準化的模組供消費者組合,或是吸引消費者參與到設計、生產的環節中來;

·在內部,它們提升組織能力,以平臺+前端等方式去對接個性化需求;

·在後端,它們積極調整供應鏈,使之具備更強的柔性化能力。極致設想:為消費者的每一個性化需求,定製一條供應鏈。

紅領、海爾、尚品宅配、索非亞等在C2B之路上都取得了突出成效,基於這種新理念、新方法、新實踐,中國企業將在新經濟時代脫穎而出。

“壯大新動能、發展新經濟”的關鍵是深入貫徹創新驅動戰略。

習近平主席指出“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正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讓創新的思維融入血液,勇於探索、銳意進取,用好“新動能”、抓住“新經濟”帶來的難得歷史機遇,中國經濟將迎來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