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如何轉換新舊動能?
伴隨網際網路、雲端計算、大資料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的發展,數字經濟異軍突起,成為引領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甚至成為影響全球競爭格局的核心力量。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必由之路和戰略抉擇。
當今世界,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以數字化生產力為主要標誌的新的歷史階段。伴隨網際網路、雲端計算、大資料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的發展,數字經濟異軍突起,成為引領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甚至成為影響全球競爭格局的核心力量。
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大勢和各國共識。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黨的十九大報告專門提到“數字經濟”“數字中國”。2016年G20杭州峰會提出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2017年數字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開啟了我國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徵程。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階段,推動數字經濟加快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
“數字經濟”這一術語最早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1995年,OECD詳細闡述了數字經濟的可能發展趨勢,認為在網際網路革命的驅使下,人類的發展將由原子加工過程轉變為資訊加工處理過程。1996年,美國Don Tapscott在《數字經濟》一書中描述了計算機和網際網路革命對商業行為的影響。1998年,美國商務部《浮現中的數字經濟》研究報告描述了在IT技術擴散和滲透的推動下,從工業經濟走向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並將數字經濟的特徵概括為“因特網是基礎設施,資訊科技是先導技術,資訊產業是帶頭和支柱產業,電子商務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2002年,美國學者Beomsoo Kim將數字經濟定義為一種特殊的經濟形態,指出數字經濟的活動本質為“商品和服務以資訊化形式進行交易”。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成熟及經濟社會數字化程度不斷提升,“數字經濟”的內涵和範疇在早期基礎上進一步擴大。
2016年,《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將數字經濟界定為“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資訊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資訊網路作為重要載體、以資訊通訊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可見,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更高階經濟階段,它是以數字化的資訊和知識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資訊網路為主要載體,以資訊通訊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包容、創新、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形態。
簡言之,對於數字經濟而言,資料是要素,網路是載體、融合轉型是動力。從範疇上講,數字經濟涵蓋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方面。其中數字產業化主要指資訊產業的增加值,主要包括基礎電信、電子資訊產品製造業、軟體和資訊服務業、網際網路產業。產業數字化包括資訊科技對其他產業(包括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4月全國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資訊化發展,整體帶動和提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要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依靠資訊科技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要推動產業數字化,利用網際網路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形度、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要推動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製造業、農業、服務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臨著外部環境複雜嚴峻、下行壓力較大等挑戰。與之同時,我們也面臨著新一代資訊科技革命蓬勃發展、全球產業轉移等重大機遇。在此機遇下發展以資料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必由之路和戰略抉擇。
第一,發展數字經濟,有利於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轉型,構建新型產業體系。資料資源能夠改變價值鏈結構,改變價值鏈的重心。生產者因擁有消費者的資料而實時準確洞察潛在的需求,從而從大規模製造轉向個性化定製,效益更加凸顯。智慧化生產、智慧化產品和智慧化服務改變了傳統產業的形態,以資料為核心、網路為連線、平臺為驅動的新型產業體系正在逐步成型。以資料為核心的個性化營銷、柔性化生產和社會化供應鏈的不斷演繹,以及它們之間的協同互動,成為支撐和推動個性化定製不斷展開的基石,同時也是推動生產模式、管理正規化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原動力。利用網際網路優化配置各種資源,引領生產方式的變革,將生產與消費、企業與市場以及製造商、供應商、銷售商、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互聯互通,能夠實現無縫連線,集聚交匯產生新的動能。
第二,發展數字經濟,有利於通過數字化手段加快傳統服務模式創新,培育服務業新動能。通過引導資料要素滲透入服務業各領域各環節,提升服務體驗,能夠有效助力消費升級。網際網路和資料打破傳統服務業增長受人力數量和時間的線性約束,使服務業更具工業化的質量和效率。數字化手段能夠促進全產業融合,利用資料資源互聯化、融合化的特點,不斷擴充服務業發展新空間,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持續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數字文化娛樂產業,能夠發掘優秀文化成果,刺激資訊消費,培育和提升全民數字生活水平,滿足民眾文化精神生活需求。
第三,發展數字經濟,有利於促進資料資源全要素流通,培育新興資料市場。通過資料要素生產、流通和注入的全環節貫通,打造大資料全要素流通平臺,發揮平臺的橫向融合和縱向帶動作用,有利於推動大資料全要素與區域經濟微觀執行的融合。通過引導培育大資料交易市場,開展面向應用的資料交易市場試點,探索開展大資料衍生產品交易,鼓勵產業鏈各環節市場主體進行資料交換和交易,有利於持續激發資料資源活力和紅利價值。
第四,發展數字經濟,有利於加快政府資料開放和共享,啟用公共資料價值。構建佈局合理、規模適度、保障有力、綠色集約的大資料基礎設施體系,加強政務資訊資源統籌管理,明確政務資訊資源共享開放屬性。以政務資訊系統整合共享和“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為抓手,依託國家資料共享交換平臺體系,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資料共享,從而充分釋放公共資料的應有價值。穩步推動公共資料開放,建設統一規範、互聯互通、安全可控的資料開放網站,推動政府部門和公共企事業單位的原始性、可機器讀取、可供社會化再利用的資料集向社會開放,為公共資料深化利用構建良好開放生態。
第五,發展數字經濟,有利於發揮大資料驅動創新作用,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發揮大資料在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中的作用,可以有效促進生產與需求對接、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新格局。通過鼓勵企業和社會機構深入發掘公共服務資料,運用開放資料資源開展大資料應用創新,可以有效推動大資料在社會治理、社會服務、產業發展、巨集觀調控等方面的應用,提高政府治理精細化和科學化水平。
第六,發展數字經濟,有利於促進資訊化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擴充經濟發展新空間。加快推動數字經濟領域技術創新發展,推動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AR/VR等數字技術的突破和融合發展,帶動群體性突破,擴充增長空間,能夠不斷強化未來新興產業發展動力。通過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能夠釋放新興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需求,積極發揮數字技術在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驅動作用,進一步釋放網路經濟、高階製造、綠色經濟、生物經濟、創意經濟等新興經濟數字化轉型發展需求,加快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規模化發展。
來源:國家資訊中心
相關文章
- 新基建賦能新舊動能轉換
- 如何推動數字經濟新時代產業轉型升級產業
- 使能數字經濟,華為資料基礎設施為河南注入新動能
- 可信資料驅動數字新經濟發展
- 摩杜雲推動中國數字經濟建設,“雲+資料”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
- 華為軟體開發雲如何為數字經濟時代賦能?
- 《數字經濟產業》產業
- 數字經濟時代,企業如何更好實現數字化轉型發展
- 企業數字化轉型藍皮報告:新IT賦能實體經濟低碳綠色轉型
- 中國移動浙江公司注入“數智慧量”,奮力推動數字經濟開新局
- 如何促進數字經濟創造就業就業
- 首席數字官( CDO)如何加快數字化成熟步伐,推動實現經濟效益
- 極光:數字經濟新時代,房產平臺新機遇
- 數字經濟時代,合理運用好數字化轉型工具,降低經營成本
- 專家:大資料正成為促進經濟轉型新動能大資料
- Sinew致力推動整個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與創新
- 銀彈谷:金融行業擁抱數字化轉型 啟用未來數字經濟新活力行業
- 區塊鏈技術如何影響數字經濟?區塊鏈
- Stripe:數字貿易是如何重塑全球經濟的
- 新舊手機怎樣轉換上面的檔案?新舊手機便籤怎麼轉換
- 新經濟、新動能:阿里研究院解讀政府工作報告阿里
- 數字經濟對於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影響的思考
- 華雲資料積極擁抱新基建 用雲端計算賦能數字經濟發展
- 摩杜雲:數字經濟時代,雲+AI賦能企業智慧化AI
- 數字中國已經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的時代符號符號
- 李克強:數字經濟發展潛力巨大,要加快傳統產業向數字化自動化轉型產業
- javascript如何將字串轉換為數字JavaScript字串
- 以工業網際網路構築數字經濟新底座
- 發展數字經濟還需更多底層技術創新
- 華為輪值董事胡厚崑:聯接智慧世界,賦能數字經濟
- 完美世界推出“文旅體”地方經濟數字化全景賦能計劃
- “5G+雲+AI”: 數字經濟新時代的引擎(附下載)AI
- 阿里雲:助力數字經濟新基建,打造物聯網安全基石阿里
- 敏捷性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新通貨(附下載)敏捷
- 數字經濟時代,智慧經營是如何助力企業解決經營問題?
- 製造企業ERP系統 製造業如何把握數字經濟時代新機遇?
- 關於數字經濟時代的若干思考
- 發展數字經濟 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