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讀書筆記

GeekWay發表於2014-03-09


注:為了使得聯絡上下文,我以括號“()”或破折號“——”的形式加上了我自己的註釋。

關於回答“上帝是全能的,既然知道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為什麼一開始不去阻止他們”

奧古斯丁的解釋是,關鍵在於自由,上帝給了亞當和人類自由意志,所以也必須讓人類有作惡的可能。 更具體的說,上帝是善的,而上帝的善表現在對人類的行為要進行公正的賞罰,那麼既然要賞罰,前提是人類必須擁有自由意志,必須能自己選擇行善還是作惡,否則人類就不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段論證十分巧妙,把一個看似自相矛盾的說法給解釋開了。其次這解釋強調了自由的重要性。甚至暗示一個意思:和消除人世間的所有惡性相比,自由更重要。

討論地球的性質與位置,並不能幫助我們實現對於來世所懷的希望

——羅馬時代有基督教神甫說。

“如果亞歷山大圖書館裡的藏書和《古蘭經》一致,那就沒有留下的必要,如果不一致,就更不應該留下”

——阿拉伯人佔據亞歷山大後,把亞歷山大圖書館付之一炬

“經院哲學”,指哲學第一次被基督教派使用時的哲學

托馬斯提出五個方法證明上帝存在,指出“世上萬事萬物都要有另一個事物作為它的原因。那麼必然存在一個最初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上帝”

羅素反對托馬斯的理論:如果“萬事必有因”,那麼上帝的存在要有自己的原因,上帝就要依賴於外物存在,那麼上帝就不是全能的。

羅素還有一個反駁: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麼,上帝要不要符合善惡標準呢?假如上帝要遵守的話,那麼上帝就有了自己必須遵守的規則,就不是萬能的了。加入上帝不遵守善惡的標準,那麼上帝就無所謂善惡,也就不是至善的了。 當然神學家可以辯護說:“上帝是人類不能理解的,上帝的善和人類概念裡的善是完全不同的”

為什麼教皇既沒有國家也沒有軍隊,倒能對整個歐洲發號施令?

為什麼東西方有這麼大的差距呢?一在於對宗教的虔誠程度不同,中國人對待宗教有更多【實用主義】的傾向,一般人只有在現實社會裡受到挫折了,才會去宗教尋找解脫。而且佛教說的是因果報應,就算你不信佛,多做好事也可以有好報。不像基督教講人有原罪,光做好事沒用,你不信仰基督不受洗禮就進不了天堂。中世紀的教會認為,剛出生的嬰兒如果沒來得及受洗就夭折了,那也是要下地獄的。

“火山是地獄的入口。”

地殼運動,火山口變大,教皇說這是因為世界上有罪的人太多了,得把入口弄大點才能容得下他們.

羅馬教會的鼎盛時期,歐洲國王登基都要到羅馬讓教皇冊封。教會最牛的一招叫做“絕罰”,永遠開除教籍,不你是教會的人,而且還是全體基督教的敵人。

關於火刑和絞死的來歷

教會有一個說法——“教會遠離血腥”,所以教會不殺人,

基督教對教堂非常重視,幾個著名教堂的修建時間:

聖彼得大教堂(重建):120年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182年
比薩大教堂:287年
聖家族大教堂(西班牙):1884年開始修建,至今未完工。

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人生觀。

“人命天註定”——宿命論和決定論
“賺錢有什麼用,錢再多也早晚一個死”——虛無主義
“當下最重要,是活出自己”——薩特的代言人

從“我思故我在”開始,西方哲學的精妙之處開始顯示出來

“我思”和“我在”不是因果關係,而是推理演繹的關係。即從前者為真可以推匯出後者為真,而不是說“我不思”的時候就“我不在”了,在不在我們不知道

笛卡爾對上帝的推理

我思故我在。 那麼,我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我是在懷疑的,這就意味著我不是完滿的,因為完滿的東西是不會懷疑的。
但是心中有一個完滿的概念,要不我就不會意識到我不是完滿的了。
既然我自己不是完滿的,那這個完滿的概念肯定不能來自於我自己,必然來自與一個完滿的事物。什麼事物是完滿的呢,那隻能是上帝。
笛卡爾認為,因為上帝是完滿的,所以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麼上帝一定不會欺騙我,不會讓我的生活的世界都是幻覺。所以我生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裡 證明完畢。

“形而上學”:超脫於物理世界之上的道理。(類似道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

關於“二元論”

笛卡爾只知道自己的意識存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存不存在。這個結論暗含了一個前提,那就是:他把我們討論的世界分成兩部分,一個是我們自己的心靈,一個是心靈之外的部分。

反對二元論的“物質一元論”

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我們的精神世界不過是大腦生理活動的結果,精神是從物質中產生的。

反對二元論的“唯心一元論”

任務世界的本質是精神的,外面的世界不過是我自己心靈的產物罷了。

反對笛卡爾學說的洛克

洛克認為人的內心是一塊“白板”,什麼都沒有,人的思想都是靠後天學來的。洛克也承認人有一個本能是天生的,但他認為就和動物捕食、生存的本能一樣,是一種生理、心理上的習慣而已,並不是什麼客觀世界高一等的理性,更不可能由此建立起一個哲學世界來。

“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

以笛卡爾、斯賓諾莎代表的數學家派,被稱為“理性主義” 以洛克代表的科學家被稱為“經驗主義”

爭論:

洛克說,理性主義者們所謂的一些先於經驗的公設、理念,和動物沒什麼區別。萊布尼茲針鋒相對的反駁:人和動物的區別就是,禽獸做事只憑經驗,人卻能根據經驗總結出必然規律。禽獸不能思考,總以為過去發生的事情,在以後相似的場合下還會發生。所以人可以利用禽獸的習性,去設計陷阱捕捉禽獸。

萊布尼茲的“單子論”

物質是由空間,那麼只要是能佔據空間的東西,就可以被分成更小、更簡單的東西。
物質無線的分下去,最後剩下的,一定是不佔據空間的“東西”——要是能佔據空間就能再分下去了。
這“東西”不佔據空間,所以它不是物質,所以它是精神,所以妻妾物質都是由精神組成的。

我們衡量某個學說、理論、定理是不是好用,有兩個標準:

一個看他能否準確的預測未來,第二是它是否夠精簡。
相信地心說需要給太陽燈星球畫出非常複雜的軌道來。

“機械論”

用物理學去解釋包括人類意識在內的整個世界。

對於理性主義,機械論者就更不屑了。機械論者不相信這世上存在什麼高於客觀世界的理性。他們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決定的,精神世界也要符合物理定律。所以研究這世界,我們學好科學就行了。

有個叫拉美特利的醫生寫了一本《人是機器》,說人體完全按照力學規律運轉,精神只是人腦中肌肉的作用,人跟動物的區別在於人腦離心臟比較近,所以人就有了理性。

在康德以前,哲學家們大部分都是業餘的,因為那時的大學裡還沒有單獨的哲學系,哲學都是在神學的課堂裡教授的。

關於《禁書目錄》

印刷術的出現造成了出版業的空前興盛,從行政成本上講,教會不可能在每本書出版之前一一進行檢查,只能等到發現了違禁書籍之後,在進行查抄和銷燬。
因此1559年天主教會開始推出《禁書目錄》,並且不斷更新它。最後一份《禁書目錄》到了1948年還在出版,那時候二戰都結束了。
教會規定,凡是印刷、出版、閱讀《禁書目錄》上所列書籍的人,一經發現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很多哲學家如笛卡爾、宜賓諾莎、洛克、休謨、還有後面的康德、帕斯卡,他們的著作都上過這本目錄。
但是《禁書目錄》也讓很多人起了好奇心,在天主教管不到的地方,這些禁書的傳播速度反而更快。

康德的起居方式

……這樣把自己像繭子一樣過好後,他便等待睡意的來臨。
在介紹康德的文章裡,有一件事幾乎每次都會提到,康德每天的作息非常精確,以至於他的鄰居們都根據他散步的時間來對錶 。

康德的哲學

應該把主客觀的關係顛倒過來。
他認為在這個世界裡,人類是一種非常可憐的生物,人類永遠無法認識到這個世界的真面目。人類所感受到的這個世界,都是通過人類心靈某個特殊的機關加工處理過的。
這個負責加工的機關,稱作“先天認識形式”。世界的真面目,起個名字叫“物自體”(或“自在之物”)。
人類感受到的世界,也就是“物自體”經過“先天認識形式”加工後得到的東西,我們叫做“表象”。

當叔本華的生命意志搞過了理性的時候,當叔本華是靠人生小感悟而不是形而上學出名的時候,他給哲學帶來了新的危機,一個威脅著理性的危機。

尼采來了

叔本華講的是宣告意志,尼采講的是權利意志。
“權力意志”一詞中的“權利”容易引起誤解,這並不是政治權利的意志,而是指要讓自己變的更強大、更強壯、更富創造裡的慾望。對於弱者來說,權力意志就是爭取自由。對於強者,則表現為特立獨行、征服犧牲、勇於征服、善於創造以及追求權力。
傳統歐洲人相信基督教的普世精神和盧梭的人文主義,兩者強調的都是對弱者的關懷,強調人人平等。
尼采不同意。他認為,同情弱者沒錯,但弱者不能以此為理,去要挾、榨取強者,去拖強者的後退,這樣做是可恥的。
所以尼采把道德分成兩種。
一種道德是屬於弱者的道德,尼采叫它奴隸道德(又叫“畜群道德”),核心內容是同情、仁慈、謙卑。總而言之就是限制強者的能力,把強者和特立獨行的人看做是危險人物,要求分強者一杯羹。
第二種道德是強者的道德,可以叫做“貴族道德”。這種道德鼓勵人們積極進取,特立獨行,崇尚強大,鄙視軟弱,追求創新,拒絕平庸,代表了生命積極的一面。 奴隸道德和貴族道德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奴隸道德總在禁止,貴族道德總在鼓勵。

科學打擊宗教的方法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不斷創造奇蹟怎家人類的自信心,
一個是公佈各種和《聖經》記載矛盾的科學結論。比如日心說之於地心說,進化論之於地心說。
當然科學還不是萬能的,宗教信徒有一個無敵的說法是:“這世上還有很多東西是科學沒法解釋的”。
但是科學此時解釋不了並不意味這未來解釋不了,並不意味著神學能解釋,並不意味著神學的解釋就是正確的。

用進化論解釋審美

古希臘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都喜歡通過雕塑和繪畫來展現優美的人體,根據進化論的解釋,為什麼我們看到某個人體的時候會感到愉悅?那是因為這些人代表了他(她)擁有健康的基因、有著強大的生存和生殖能力。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固然沒有直接產生性慾,但是其美的根源卻是生存和生殖。

馬克思主義誕生

在黑格爾之後,出現了更厲害的、我們也很熟悉的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 馬克思哲學的主要力量放在了歷史觀和政治觀上,馬克思和黑格爾類似,認為歷史的發展史遵循辯證法。不過在黑格爾那裡,決定歷史發展的是唯心的“絕對精神”,而馬克思認為決定歷史的是物質,是生產力。
西方哲學家不認同馬克思的階級鬥爭、暴力革命的路子。覺得這事兒動靜太大了(當然,從馬克思的角度說,是這幫人在文虎資產階級的利益),所以他們採用了實用主義的方案,一系列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政黨在西方國家崛起。他們並不高武裝革命,也不想消除階級差別,而是搞工會,搞社會福利,不像馬克思那樣試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從小的地方一點一點改良,遇到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

邏輯實證主義出現:

邏輯實證主義者們創造了一種新的語言,他們用大量的符號代替詞彙,使得原本一個用語言寫成的命題如今寫成好像數學公式一樣。邏輯實證主義者還希望,這種嚴謹的語言能夠成為一切科學的工具,這樣科學研究也能更可靠有效了。

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看到了科學的實用性,看到科學家沒哲學家那麼多廢話,在科學研究中什麼理論好用就用什麼。實用主義者覺得,哲學也得像科學這樣,不再說空話,不再討論空泛的大問題,而是重視哲學的實用性。

實驗誤差總給錯誤留下了空間

科學家沒有嚴格的辦法去判定一個錯誤資料的出現到底是實驗誤差,還是因為理論本身的錯誤。

中國哲學

佛家(不是佛教)大致認為,禁絕一切慾望,讓自己的思想盡量單純,學習、領悟佛法,有的宗派提倡修行,有的宗派提倡順應自然,最後的目標是越過世界的外表,看到世界的本質,也就是自己的佛性(所謂“戒、定、慧”三學)

中國哲學的特點

###中國哲學更關注個人。
###中國哲學對個人的指導容易實踐,不要求實踐者依賴於外物。如要成為儒家認為的聖人,並不需要建功立業,你只需要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了。你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符合了儒家的要求,就可以成為聖人。至於你能不能建功立業,得到世俗的成功,那依賴於外界事物,對你的個人修養沒有影響。
###中國哲學的各個學派有一些相近的觀點。比如大都認為宇宙萬物是一體的,人應該順應自然、擯棄慾望,目標都是天人合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