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只用技術就能為巴黎聖母院這些文物續命?naive!

超神經HyperAI發表於2019-04-18

復建歷史建築與文物的工作常常需要歷時數年,利用 3D 建模、卷積神經網路、對抗生成網路等人工智慧技術,能夠為重建、修復工作提供指導與參考建議。

一場猝不及防的大火,讓整個法國都陷入悲傷。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歷時 180 年建成,至今已 800 多歲的世界瑰寶巴黎聖母院,在法國當地時間 2019 年 4 月 15 日傍晚被大火侵襲。

塔尖在熊熊大火中倒下的那一刻,伴隨著多少人的心碎

大火曾燒燬的不止巴黎聖母院

這座充滿了藝術氣息的文物建築,躲過了戰火的摧殘和歲月的侵蝕,卻在修繕的時候,被意外的大火毀滅。

文物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在微博裡感嘆

「文物生命只有一次,失去就不會再來。」 

據報導,經消防員搶救之後,巴黎聖母院的兩個鐘樓和正面建築保持完整,但三分之二的屋頂已被大火損毀。除了標誌性的塔尖倒塌,木質屋架也不復存在,而有著「天堂之花」之譽的玫瑰花窗卻奇蹟般的倖存了下來。

玫瑰花窗,為哥特式建築的特色之一

大火毀壞歷史建築和文物已經不是第一次。 而每次的修復與重建都是漫漫長征路。巴黎聖母院重建過程預計至少需要 10 年,在此期間,巴黎聖母院將不再對外開放。 

在人工智慧飛速發展的今天,技術能否幫助我們復原這些世界瑰寶呢? 

他用鐳射掃描記錄了數字模型 

萬幸的是,已故的瓦薩大學( Vassar College )藝術學教授 Andrew Tallon,在其生前完成了對巴黎聖母院的鐳射掃描工作。

Tallon 採集了多個角度的建築全景、3D 資訊和細節圖片。他在大教堂內部和細節特徵上進行鐳射掃描,用三維存檔的技術,精確(1-2mm 精度)快速地(每秒測量數十萬個點)獲取了建築的空間立體資訊,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數字模型。

他在 2014 – 2015 年的工作十分細緻,也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發現:比如國王畫廊已經從鉛錘中移開了約一英尺;巴黎聖母院的內部柱子並沒有完美對齊等。

Tallon 在去年年底離世,他留下的數字資訊,能夠為巴黎聖母院的修復工作提供三維模型,讓它在重建過程中有據可依。

對於突如其來的災難,留有 3D 模型的建築固然是幸運的,那如果沒有進行相應的操作,又該怎麼辦呢? 

從圖片還原遺蹟

一家叫 Iconem 的公司,通過 Microsoft AI 構建了一個 AI 模型,能根據建築物以往的實景照片,還原遺蹟被損壞前的 3D 影象。  

為了重構遭到戰爭荼毒的巴爾米拉古城( Ancient city of Palmyra ,該古城 2015 年被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佔領,隨即遭到破壞),Iconem 利用攝影測量技術,通過 5 萬多張巴爾米拉古城的實景照片,重現了古城逼真的電子模型。

雖然沒有直接完成最後的修補,但如果要對建築進行實體修復,這將會是關鍵的一步。  

截止目前,Iconem 已經通過 AI 技術,構建了許多被損壞遺蹟的資料模型,包括北蘇丹的 Meroe 金字塔、利比亞圓形劇場、伊朗阿拉穆特古城堡等。   

Intel 用機器學習技術幫助長城修繕 

Intel 也利用 AI 技術,幫助箭扣長城的修繕工作。

面對自然災害侵蝕以及人為損壞,箭扣長城急需修繕。但其地勢險峻,為修繕工作增加了一定難度。

Intel 中國研究院、Intel 資料中心事業部,以及武漢大學測繪遙感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合作,通過無人機結合 AI 演算法,助力箭扣長城修繕專案。

無人機對箭扣長城城牆進行航拍

據悉,修繕的過程主要分三個步驟來進行: 

1、採集高精度影象 

在箭扣長城保護專案中,使用 Intel 最新款獵鷹 8+ 無人機,對城牆進行長城整體和區域性的航拍和精確成像; 

2、3D 建模和損毀部位的人工智慧識別 

藉助最新的伺服器,快速分析處理高解析度影像資料,產生完整的高精度長城影像 3D 模型,再利用人工智慧演算法在 3D 模型上識別出需要被修繕的部分,提供裂縫和塌方等破損的測量資料,用於指導物理修復。 

3、3D 模型的人工智慧數字化修復 

在 3D 模型損毀識別基礎上,利用最新的 3D 模型對抗生成網路,以及迴歸卷積網路,對城牆缺損部位進行數字化修復,並對實際的長城修繕和維護提供指導和參考建議。 

當然,最終的修補工作還是要靠工人或者工人操縱的機械來完成。

技術從視覺和體驗上帶來進展

雖然技術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但不得不承認的是,AI 只能提供修復的建議和參考,並不能完全地復原巴黎聖母院。

去年巴西博物館的火災,也讓大量的珍藏文物化為灰燼,但它全面開始重建也要等到 2021 年。所面對的是來自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的阻力。

而折中的辦法,就是利用數字虛擬的方式,在影像上實現復現。比如騰訊和巴西博物館合作,通過網路使用者,大量徵集有關巴西博物館的照片,使用影象識別和大資料等形式,構建一個數字化的虛擬博物館。

火災前的巴西博物館

DeepMind 的研究人員,也在去年提出了一項將圖片轉化為 3D 場景的技術。他們利用生成查詢網路(Generative Query Network,簡稱 GQN),結合 VR 技術,將舊照片中的場景重現。

GQN 的原理示意圖,論文名稱:

《 Neural scene representation and rendering 》

這讓人們可以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比如「回到過去」,體驗一把兒時睡過的搖籃,甚至去「參加」父母的婚禮。  

技術只能提供幫助,但無法完全重建

反觀現有的技術和手段,儘管有多種方法能實現數字化的還原,但必須承認一個事實,獨一無二的巴黎聖母院,在大火燃燒、濃煙翻滾之際,就永遠的離我們而去了,而完全的物理重建是一項不可能的工作。

我們都清楚,數字模型只能是帶來參考,或者呈現出虛擬的影像,而那些獨特的建築和藝術品,只能留在那些見識過它們美麗的人心中。

事實上,很多文物的修復工作依然要靠人工去完成。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代一代修復大師用匠人精神化腐朽為神奇的故事,敦煌壁畫也同樣是修復師歷經 6 年的工作才得以復原。

因此,我們提倡技術,並不是因為技術萬能,只是因為技術還不足以上升到道德層面。也許現在的技術,並不能還原一座藝術殿堂給我們。但至少技術的進步,能讓我們面對此類的事件時,能夠保持理性,並且懷有希望。

點選閱讀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