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根技術裡,讀懂華為的“三觀”

naojiti發表於2022-06-08

我們都在期待著自動駕駛到來的那天,也有不少小夥伴已經嘗試過自動駕駛汽車。

大家應該不難發現,自動駕駛車輛在相對寬敞、車流量不大的道路上已經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但在街頭巷尾那些人車混雜、道路狹窄擁擠的地方還是不夠靈光,也往往在這樣的場景需要切換安全員來進行駕駛操作。

或許可以這麼說,那些家門口的小衚衕,才是自動駕駛需要翻越的最後一座山峰。

為了完成這次攀越,華為提出了一項名為“多目標博弈的智慧駕駛決策方案”的技術。它可以提升在窄路、小巷這類複雜的城市道路中,自動駕駛車輛的智慧決策水平,從而推動自動駕駛車輛更安全、平穩地行駛在大家的生活中。

這項技術,已經入選了華為公司第四屆十大的發明。自2015年起,華為定期舉辦“十大的發明”(Top Inventions)的評選活動,可以說是華為技術領先性的一個集中展示舞臺。來自不同ICT領域,不同產品與業務線的技術匯聚一堂,給人一種“華山論劍”的感覺。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華為“黑科技”,其實都入選過2019年的十大的發明。比如達芬奇3D CUBE計算引擎、5G超級上行、檔案輕鬆互傳一碰直達、鷹翼摺疊屏。

剛剛公佈的華為公司第四屆十大的發明,共評選出11項具備相當程度創新性及應用前景的專利包,其中兩項並列。這11項專利包分別是:大幅提升算力能效的先進乘法器及加法神經網路、基於多目標博弈的智慧駕駛決策方案、風箏方案、無源ODN啞資源與故障視覺化解決方案、基於疊代的全精度浮點單元、高清防暈眩的創新AR-HUD解決方案、Blade AAU基站天線極簡部署方案、動態頻譜共享5G Single Air方案、確定性IP、儲存高可靠均衡擴充套件的AA叢集方案、鴻蒙聚合加速與記憶體擴充套件。

這些技術裡,我們能看到一系列根技術創新正在開啟,能看到華為充沛的創新能力,能看到華為著名的天才少年們已經嶄露頭角。但其實更想借這個機會,管中窺豹地聊一下十大的發明背後的華為“三觀”。

究竟是什麼支撐華為能夠持續性、多領域地產生顛覆性技術?為了讓那些少年踏上求取大道的旅程,華為究竟準備了怎樣的行囊?

技術背後,是華為的底色。

敢從根上問大道:華為的技術觀

AI算力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指數級增長,但能耗問題已經形成困擾AI演算法與裝置落地的核心問題。能耗問題會帶來幾大核心挑戰:沉重的能源成本會導致AI算力成本高企,中小型企業難以支撐;AI能耗過高會導致端側AI裝置的便攜度下降,導致AI裝置過熱,便攜性下降;很多生產場景難以負載如此高能耗的計算,導致AI無法深入生產場景。

這種情況下,有很多技術方式可以用來解決能耗問題。比如軟體與網路加速、硬體散熱、演算法架構調優等等。但這些手段更多都是“錦上添花”,難以從源頭解決問題。

(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致開幕辭)

這次入選華為十大的發明的高能效計算專利包,通過加法代替乘法來計算特徵,這種加法神經網路突破了現有的AI計算框架,極大提升了神經網路計算的核心矩陣計算“乘加運算”效率,解決了優化器和泛化器的數學難題,真正實現了回到一切的源頭去破解技術瓶頸,最終實現了計算功耗和電路面積下降到70%以上。

城市道路人車混雜複雜場景的智慧決策,是自動駕駛車輛量產面臨的重要挑戰。基於多目標博弈的智慧駕駛決策方案專利包,可以通過輕量化定位、多工並行感知,進而實現多目標互動博弈決策,解決了窄道多車場景安全智慧的自動駕駛能力問題。基於多目標博弈的智慧駕駛決策方案,不僅已經將核心亮點特性落地到了極狐阿爾法S等量產車型,更攻克了自動駕駛領域的一個基礎問題,後續擁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企業園區、港口、煤礦、鋼鐵、電網這些行業,是5GtoB的落地重點。但這些行業擁有的大量獨特、碎片化行業訴求,也讓專網建設充滿挑戰。為了讓5G專網更加高效、高質量落地,華為推出了5G風箏方案。這項專利包在園區網路高可靠機制、邊緣網路一鍵式部署機制等方面實現了突破,可以滿足靈活多樣的5GtoB網路建設。基於風箏方案的高可靠專網,已經在龐龐塔、鑫巖等煤礦實現了落地,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這幾項技術,可以展示出極具代表性的華為技術觀:直面問題根源,敢於從理論層重構整個技術框架。從AI高能效計算到十大的發明,再到華為長期的壓強式技術創新,似乎可以將華為的“技術觀”,總結為三個關鍵詞——

1.紮根:從最基礎的理論創新,基礎科學創新開始,不放棄每一個微小機會裡的創新可能。

2.致用:以需求倒推技術創新,順著需求尋找方法,排除萬難也要找到答案。

3.求變:與其他科技企業相比,華為更加相信變化,勇於接受並觸發變化,篤定舊問題一定會被新解法攻克。

在這樣的“紮根”技術觀下,華為很早就開啟了與專利為伴的歲月。華為十大大的發明也都是以專利包的形式展現出來。相信技術的華為,逐漸形成了專利上的獨特價值觀。

滿堂花醉三千客:華為的專利觀

早在1995年,華為就申請了第一件中國專利,隨後逐漸形成了對專利,對智慧財產權的高度重視。1999年,華為申請第一件美國專利申請;2008年華為首次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PCT專利申請排名第一。2021年,華為在歐申請專利3544項,排名第一;同年,華為獲得授權的美國專利數量首次進入前五。隨著智慧財產權的累積,華為構築了龐大多元的專利網路。截至2021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4.5萬餘族(超11萬件),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有人說華為最後的護城河不是產品、市場或者品牌,而是這四通八達,覆蓋各個技術領域的專利網路。

(華為智慧財產權部部長樊志勇發表演講)

重視專利,信任智慧財產權的華為,也在不斷思考如何應用好這些專利。在這個問題上,華為沒有采取封閉、保守的科技策略,而是願意以專利展開合作、達成技術交流、合理完成利益轉化,讓專利從砌牆的磚,變成能夠長出莊稼、滋養花果的土壤。這種“滿堂花醉三千客”的專利觀,推動著華為儲備智慧財產權的公司,變成了以智慧財產權推動全球科技創新的公司。

具體而言,華為的智慧財產權價值觀分為四個部分:持續性保護研究成果,積極構建高價值專利包;以專利保護業務安全;通過合理收費奠定華為創新者形象;通過專利池、專利運營展開持續性技術合作。

時至如今,華為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而這些專利與技術不僅推動著華為業務發展,還通過多種形式對外合作,成為華為與全球科技界共同的創新土壤。這些交叉許可、合作渠道構建、創新規則達成,又反向成為了華為技術發展的推動力,最終形成了一個持續的價值迴圈。華為的專利觀,也可以總結為三個關鍵詞——

1.珍重果實:從最初開始,華為就用最大誠意來珍重、敬惜專利成果,用心呵護這項果實,一點點幫助它們成長壯大。這種態度也讓更多人才願意來到華為,在華為完成專利創新。

2.利人利己:華為的專利觀是珍惜成果,但不封閉成果。華為願意將專利進行合理、合規的分享,在利己的基礎上完成利人利他,推動整個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3.生生不息: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華為打造了生生不息,迴圈往復的專利成果網路。通過多種多樣的合作方式與合作渠道,專利最終成為華為的護城河,變成了華為不斷前進的內在驅動力。

不封閉,不濫施,尊重智慧財產權,尊重國際規則,營造良好環境。這種“潤世”的智慧財產權觀念,讓華為可以持續產生具有顛覆意義的“十大的發明”,讓華為具備了技術創新的深層動力。

且送少年出陽關:華為的人才觀

向更深處看,推動一切技術變革的要素都終歸是人。如何最大化激發出人的創造性,尤其是科技創造力,可能是每個國家、每家企業都在思考的問題。企業中的技術人才創新力,可能既不同於常規意義上的企業管理,也不同於院校中的科研能力。這幾年,華為招聘天才少年的故事為人津津樂道。我們也確實能從AI高能效計算等核心技術突破中看到天才少年的雄姿勃發。但華為的人才觀顯然不是那麼簡單,否則每家企業都招聘天才少年,最終比拼少年們的天賦就解決問題了。

華為的人才觀,不僅僅是相信少年的銳利與雄心,也不僅僅是國際視野與開放的產學研合作,而是多重因素交織在一起,共同組成技術創新的合力。這些天才少年要西出陽關,去探索瀚海天山。華為做的不僅是相信他們,鼓勵他們,還要給他們準備好行囊,在地圖上標清方向,然後送他們向技術之海遠行。我們可以從幾個側面,看看華為的人才觀——

1.老僧開光:華為鼓勵內部之間對技術、專利的系統性學習,展開“傳幫帶”,高效率幫助年輕人找尋技術革新方向,適應華為的創新環境。

2.少年行者:華為選擇最大限度相信年輕人的創造力,給予他們豐富的創新許可權與試錯機會。保護年輕人的專注,啟用年輕人的銳利,尊重年輕人的自由。

3.打通舞臺:為了啟用人才創新能力,華為搭建了開放的產學研合作架構,國際化的技術分享與交流方式。舞臺越開放,成長就會越迅速,讓技術專家在合理、開放、獲得尊重的大環境中完成飛躍。

培養年輕人,信任年輕人,為創造者打造最開放的舞臺。這種“致少年”的人才觀下,華為到2021年已經擁有多達10.7萬名的研發人員。

向根源處求取技術之變,在開放中讓專利創造價值,在信任中讓人才釋放能量。這樣的華為“三觀”,支撐華為成為了今天的華為,也將推動華為成為目標中的自己——那家推動智慧世界到來的企業。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89953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