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600萬美元年薪挖AI專家,有望成為AI時代的常態?

七月線上實驗室發表於2018-07-06

【導讀】矽谷AI專家的薪資和獎金一直都很神祕,這次,甲骨文花重金600萬美元搶人工智慧專家著實讓大家見識到了AI人才搶奪戰的激烈程度。與此同時,國內人工智慧人才爭奪也愈演愈烈,薪資甚至快趕上矽谷……

 

隨著矽谷人工智慧人才爭奪戰的升溫,大街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大型科技公司正用鉅額薪酬方案來讓候選人擺脫那些不太善治的初創公司


Oracle為挖人,給AI專家開出600萬美元高薪

 

有訊息稱,甲骨文至少為一名候選人提供了600萬美元的一攬子計劃,其中包括薪資和股權激勵措施,以說服他們加入公司。

 

訊息人士稱,該候選人已收到其它offer,但還是因為甲骨文的高薪而選擇了後者。

 

我們不知道這位未具名的專家在甲骨文的職位,或者他擁有多少年的工作經驗。然而,從這筆薪酬來看,似乎可以肯定地說,AI專家們的技能使他們成為甲骨文的一大利益。

 

640?wx_fmt=jpeg

甲骨文聯合執行長Safra Catz


擁有1820億美元市值的甲骨文比大多數人擁有更多資金。根據公司提交的檔案,薩弗拉·卡茲(Safra Catz)和甲骨文聯合執行長馬克赫德(Mark Hurd)每人每年的薪酬總額約為4100萬美元。

 

甲骨文並不是唯一的一家為頂尖人才提供七位數薪酬的技術巨頭

 

去年10月,《紐約時報》刊登調查報導,表示博士畢業的AI人才工資加股權通常在30萬到50萬美元之間,一些有名的大牛更是高達幾千萬美元(不過股票行權時間有45)。

 

由於該領域專家很少,又有這麼多的公司都想要在人工智慧方面招賢納士,像甲骨文這樣的公司這時候就顯示出自己的競爭力了。不過甲骨文對此拒絕置評。

 

據瞭解,在矽谷,做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博士生,現在一畢業就能拿到年薪200萬到300萬美元的錄用通知,三大公司(谷歌、Facebook和微軟)都在用不合理的價錢挖人。


國內AI人才爭奪大戰更火爆


在國內,人工智慧人才供需不平衡比國外更嚴重。

 

據業內人士介紹,北美地區人工智慧開發相關職位的供求比例接近1:3,而國內這個數字則僅為1:10。據工信部教育考試中心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我國人工智慧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

 

高盛釋出的《全球人工智慧產業分佈》報告中稱,2017年全球新興人工智慧專案中,中國佔據51%,數量上已經超越美國。但全球人工智慧人才儲備,中國卻只有5%左右。這些資料都表明中國市場對人工智慧專業人才的需求迫切性。

 

640?wx_fmt=jpeg

圖片來源:騰訊研究院《2017全球人工智慧人才白皮書》

 

據阿里雲人力負責人介紹,很多公司在學生畢業前一年就去學校搶人了,甚至有的公司先不做篩選,直接包圓回去再慢慢淘汰。

 

迫切加入搶人戰的企業不乏BAT、華為和聯想這樣大公司,而眾多創業公司搶人更是不計代價

 

如此一來也倒逼各高校大力佈局人工智慧學科建設,從去年5月中國科學院大學成立人工智慧技術學院開始,中國高校開啟了設立人工智慧學院的熱潮。

 

雖然國內人工智慧領域資深人才數量與美國差距顯著,但是年輕的後起之秀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國外很多科技企業也將目光瞄向了國內人才。

 

前些天一份2018屆網際網路校招高薪清單在網上廣為流傳。在這些企業提供的職位中,研究深度學習、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崗位最為火熱

 

640?wx_fmt=jpeg

圖片來源:騰訊研究院《2017全球人工智慧人才白皮書》

 

在企業方看來,校招年薪25萬人民幣只是白菜價,眾多知名網際網路企業技術崗年薪動輒就是30萬元以上,其中谷歌中國的人工智慧崗位以年薪56萬高居榜首,引起吃瓜群眾紛紛議論。

 

如今網際網路圈子裡有一句話叫做得人工智慧者得天下,人工智慧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工業界的火爆都導致該方向的博士申請競爭愈加激烈。看來短時間內,這場AI人才爭奪戰恐怕很難降溫。


面對這麼好的機遇,你是否有時會苦惱於如何順利轉行或者轉崗AI相關崗位,或許機器學習相關課程可以幫你一把。機器學習作為AI的核心技術,可謂掌握了機器學習,便跨過了AI的准入門門檻。


迄今為止,「機器學習集訓營」已經舉辦了四期,每一期都有同學拿到滿意的offer,特別是上一期很多同學從Java、Android、iOS等傳統IT行業成功轉行轉型轉崗AI拿到年薪三四十萬,部分甚至超過四十萬到達五十萬。


經過前期的不斷打磨和改進,我們特意為大家推出了「機器學習 集訓營 第五期」的課程,並且首次加入機器學習工程師聯合認證現推出特惠價格,2人及2人以上組團報名,可各減500元想組團者請加微信客服:julyedukefu_02。課程詳情可點選 閱讀原文。

掃碼加客服微信

640?wx_fmt=jpeg

來源:Business Insider

編譯:Grace

參考:新智元


參考資料:

1.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oracle-artificial-intelligence-expert-pay-2018-7

2.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7-07/14/content_1790750.htm

640?wx_fmt=jpe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