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釋出原創文章,終於在今天開通了“讚賞”功能,但因為Andy這個作者名被註冊了,今後只能另起筆名,使用ValarDohaeris,這句我很喜歡的“話”。有興趣瞭解其意義的大家可以自行搜尋一番,或者等在有一天談到相關話題時,我再好好談談。
近日,某薑絲粉讀者反饋給我說,筆者寫的文章邏輯太跳躍了。
很慚愧,這個的毛病從我的學生時代就開始患有,直至如今依舊如此,始終沒能掌握線性推進的寫作技巧。雖然我堅持寫了半年,每週一篇小作文,看似忙碌且努力,但這樣的問題實際也給我帶來了一種無力感。
也同樣在這一段時間,我也收到了一些團隊成員對工作壓力的反饋,我感受到了他們的無力感。
在職場上很常見的情況,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事情,忙碌不堪,奮鬥不已,自強不息,但到頭來還要怪自己時間管理不好,精力不夠,在夜裡,這樣的無力感陪著我們大多數人入睡。
所以,今天我就這話題展開,談談職場的“無力感”形成的原因。
成功清單與最重要的事
因為很多員工反饋我們例會比較沒效率,這一週我列席了我們公司兩個部門的周例會,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沒有穿透力,例會的主持人動議人員都非常認真努力準備每一次會議,前一個晚上苦思冥想寫講稿,思索如何紮紮實實推進組織問題,忙碌不堪,奮鬥不已,自強不息,還要因為會議時間太長道歉。
檢討反思,我們可能陷入了一個大坑裡,我們認為每件事情都很重要,例會上要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一遍。然而,多勞並沒有多得,這是我們企業管理層的無力感。
忙忙碌碌、勤勤懇懇並沒有讓我們達成目標,成功也沒因此更快接近我們。我們的忙碌與勤懇,都缺乏穿透力,每件事情都很重要這個意識牢牢捆住我們,導致我們計劃排得滿滿的,日程緊緊張張,我們都試圖面面俱到、多面開花,但最後每個人都筋疲力盡,哪一頭都沒顧好。
這個深坑永遠填不滿,可能我們要適當調整一下,明確每週例會的議題,聚焦在有槓桿率的議題上,保證會議的穿透力和滲透力。
我們試著精簡每次會議繁瑣冗長的待辦清單,挑出最高槓杆率的20%列為“會議成功清單”,給待辦清單換個名字,提高我們聚焦的心理暗示;
最後,再從清單中找出最重要的議題,把該議題定位為會議最重要的議題。
多面手的謊言
另一個坑是我們想少開會所以希望一次會議解決多個問題,這種希望同時做幾件事情的念頭,可能是我們每週例會越來越長的原因。
我們的會議主持人揹負著同時開好企業戰略議題、業務工作議題、行政工作議題等,務虛會夾雜務實會議議題,行政會議夾雜業務工作議題,我們對“多面手”的主持人充滿期待。在職場辦公中,很多人也樂於給人留下“多面手”的印象,一邊碼程式碼一邊聽音樂,一邊編PPT一邊打電話,一邊吃飯一邊玩手機。
我們的無力感,可能來源於成為“多面手”的心理暗示,我們不是因為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是自我暗示要同時做多件事情。就像《稀缺》書裡講的,美國的消防員80%都是死在了去火場的路上,因為沒有系安全帶,在急轉彎的時候被甩出車外殉職的。因為他們在接到出警通知的時候,就會進入時間稀缺的狀態,他們要在很短的時間裡做大量準備工作,導致一些平常但重要的事情被忽視了。
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也表明,一個人能同時兼顧幾件事的說法只是一個美好的謊言,所謂的“多面手”根本抓不住重點。他們看起來好像每方面都兼顧到,沒什麼事能難倒他們,實際上每件事都做得不怎麼樣。
同樣來自史丹佛大學,他們曾通過研究統計發現,員工在辦公室每11分鐘會被打斷一次,他們每天有1/3的時間花在從干擾中恢復的過程中。職場中的忙碌焦慮的我們,可能無意中忽視了在不同的任務當中切換,造成的巨大隱形成本。如果是簡單的任務,多消耗的時間成本小於等於25%,如果是複雜的任務,多消耗的時間很有可能超過100%。結果我們在一個工作日裡平均有28%的時間耗在任務切換上。
我在企業層面提倡很久的組織時間規劃,也是有意解決我們團隊成員頻繁切換工作任務的問題。希望大家能相互約束,儘量給彼此有一個相對完整的工作時間,同時我們也給周例會的主持人與動議人員減輕負荷,給與會者減負。
意志力是主導解決問題的關鍵
我們喝過的雞湯、聽過的故事,反覆告訴我們,意志力都是走向成功的關鍵。
經歷了這三週的半年工作總結討論,我完成了一對一半企業管理層年度面談,我突然意識到,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意志力就像電池,而且這個電池的電量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也不是你隨傳隨到、想充就能有得充的。
我一直以為大家的意志力是非常強勁有力的,但實際上意志力就像1860充電電池一樣,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充滿,每個人“意志力”的耗電速度遠快於充滿電速度。
在職場工作中,我覺得,意志力應該是一個轉瞬即逝的東西,意志力不能長時間存在不是缺陷,這是我們本身的特點,客觀的事實要求我們在工作中需要把握好時機,在意志力最強的時候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無力感”是必然的,我們把意志力看作充電電池,看作一種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恢復的有韌性的“精神肌肉”,我們就能很好的理解職場中的無力感。
以上,是我關於“無力感”成因的思考。
最後,還是忍不住“跳躍”一下,分享一個在擱筆前想到的題外話。
寫作在我學生時代是充滿“無力感”的事情,我也發現,即使這麼多年過去,我也沒能寫好文章,我不是缺少也不是找不到有效的寫作方法論,而是沒有及時更新認知、沒能完成相應的重要訓練。
但是懂了這些道理,還是沒有寫出好文章,問題在哪裡呢?
過時的作業系統無法相容新版APP,和很多人說懂很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是一樣的道理。人年齡越大基因對人的影響比童年大,人越長大越像自己的父母,沒有有效的訓練和習慣保持,人很難習得自己懂的道理。寫不好文章,在於寫作重要的技巧的訓練不夠聚焦,沒有系統性的積累,也沒有養成足夠長期的寫作習慣,重要性技能的練習次數太少了。
所以,重要的事情,需要多做幾次,別指望一次性就能掌握一項重要的技能。
本文作者:
Andy
蘆葦科技創始人、CEO
蘆葦科技-廣州專業軟體外包服務公司
提供微信小程式、APP應用研發、UI設計等專業服務,專注於網際網路產品諮詢、品牌設計、技術研發等領域
訪問 www.talkmoney.cn 瞭解更多
萬能說明書 | 早起日記Lite | 凹凸桌布 | 言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