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介紹了iGrow團隊在AI+農業領域國際人工智慧溫室種植大賽上的獲獎情況。
iGrow團隊部分代表領獎
本次大賽由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於今年3月發起,旨在通過人工智慧與農業等多學科團隊協作,展示人工智慧驅動溫室的能力,在提升農業生產力的同時,減少資源消耗,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幫助人類過上更健康的生活。比賽的挑戰目標,是在4個月內生產出高產量、高資源利用率的黃瓜作物。參賽團隊利用感測器和攝像頭,獲取溫室氣候、作物發育情況等資料,加入自己的模型或機器學習演算法,遠端控制作物生長。
比賽的溫室
大賽吸引了包括騰訊(iGrow隊)、微軟(Sonoma隊)、英特爾(Deep_greens隊)等在內的來自15個國家的14支團隊參與。其中,iGrow隊由來自騰訊AI Lab的AI專家,以及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農業資訊科技研究中心、黑龍江植物學會、Syngenta種子公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農業專家和學生組成。在長達半年多的比賽中,iGrow隊歷經程式設計馬拉松、黃瓜種植挑戰和總決賽,一路披荊斬棘,最終取得“AI 策略”單項第一名、總分第二名的優秀成績。
AI策略排名 | 團隊 | 分數(滿分5) |
1 | iGrow | 5 |
2 | The Croperators | 4 |
3 | Sonoma | 3 |
4 | AiCU | 2 |
5 | Deep_greens | 1 |
AI 策略第一名
總排名 | 團隊 | 總分(滿分50) |
1 | Sonoma | 44 |
2 | iGrow | 43 |
3 | The Croperators | 31 |
4 | AiCU | 22 |
5 | Deep_greens | 10 |
總分與第一名的微軟團隊Sonoma僅一分之差
首創農業人工智慧系統
有效融合機器智慧與人類知識
iGrow團隊人工智慧系統
比賽中,騰訊AI Lab的AI專家根據植物學、生物學和物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進行建模,建立起模擬氣候環境和作物生長的模擬器。隨後,團隊開創性地搭建出一個農業人工智慧系統,通過創新的強化學習方法,將iGrow農業專家的知識和經驗自然地嵌入模擬器中,使人類專家能夠在種植密度、灌溉施肥、打頂剪枝等方面,實現對AI的有效干預,提高AI學習效率,最終在資源最優化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提升了作物產量。
溫室的日與夜——遠端操控溫室
與人類知識融合之後的AI系統,無需專家再次干預,即能自動適應新的環境和條件變化,因此可以快速複製到同類溫室種植中,為擴大生產規模、實現標準化生產提供條件。在生產自動化方面,該系統可自主執行,從而大幅降低人工管理難度,節約大量人力。
溫室高壓鈉燈補光
“該系統還是具備終身學習能力的超級智慧體。”騰訊AI Lab專家進一步表示,“隨著技術發展,它能利用更先進的模擬器,以及更大規模的種植實踐獲得的資料,靈活地整合人類知識和經驗,持續迭代升級。”
全域性優化,快速提升經濟效益
大賽結果顯示,iGrow隊在黃瓜產量、質量、資源利用率上,均表現十分出色。在整個過程中,採用了生物防治系統,符合人們對健康生活品質的要求。
iGrow團隊種出的“標緻“黃瓜
與傳統的人工種植相比,人工智慧的優勢在於,它能對種植過程進行全域性優化。從一開始的種植密度、留莖比例,到後來的留葉、留果策略,以及在溫室中對光照、通風、溫度、溼度、CO2濃度、水分等的控制,它都能在模擬器中通過強化學習自動尋找最優解。人工智慧可為作物的各個生長週期尋找和提供最適宜的環境狀態,同時進行資源最優配比,以最大化地節省資源。“人工智慧另一個巨大的優勢是,它可以在短時間內進行大量模擬實驗,相比在真實環境中緩慢地進行人工種植摸索,它能以很低的成本快速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騰訊AI Lab團隊介紹道。
AI的優勢
應對全球人口和資源挑戰
本次比賽充分展現了人工智慧驅動溫室的能力,但人工智慧的應用並不僅限於室內農業。騰訊希望藉此機會,探索室內和室外農業的機會,以瞭解人工智慧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提高糧食生產力水平,應對人口增長和可持續性發展的挑戰。
根據聯合國9月釋出的《2018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全球現有8.21億人口處於飢餓狀態(每9人中就有1人在捱餓),已重回10年前的水平,這種倒退趨勢向我們發出嚴重警告。造成飢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於氣候變化、乾旱和洪水等極端天氣對傳統農業生產的破壞。
“食物、能源和水對我們的未來至關重要。我們必須擴充現有的體系和架構,以適應新的全球挑戰。人工智慧是其中的一種解決方案,目標是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多的產出。”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在11月的騰訊WE大會上談到,“儘管目前AI+農業的應用尚屬早期,但已經取得了令人興奮的成果。如果進一步實現自動化,其釋放的生產力將是驚人的。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人工智慧可以發揮的作用,並且積極投入資源去進行技術研發。提高糧食生產力是全球的優先事項,而不僅僅是潛在的商業機會。我們需要鼓勵更大膽的設想,激發出更多的解決方案。”
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在騰訊WE大會上談AI+農業
產前:育種選種、土壤分析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不斷髮展,其應用已逐漸滲入農業生產全過程。例如,在產前階段,深度人工神經網路(DNN)可利用物聯網獲取的資料,對灌溉用水進行分析和指導,並通過對土壤成分的檢測分析,選擇適宜種植的作物品種,合理施肥。通過對農作物市場週期需求的大資料分析和預測,也可指導作物種植品種選擇,避免產銷脫節引發價格劇烈波動,造成經濟損失和農產品浪費。另外,雲端計算、大資料分析和機器學習等技術,還可以幫助篩選和改良農作物基因,達到提升口味、增強抗蟲性、增加產量的目的。
產中:病蟲害管理、自動採收
在產中階段,人工智慧技術可用於監測環境資料和農作物生長情況。通過建立病蟲草害特徵分類資料庫,並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識別作物品種、病害程度和雜草生長情況,可實現智慧預防和管理病蟲草害,減少經濟損失。不僅如此,這在一定程度上還可減少除草劑和殺蟲劑的使用,提升農產品安全性,減輕環境影響。
針對傳統農業“看天吃飯”的缺陷,利用機器學習技術處理衛星影像資料,可預測天氣等環境變化對作物的影響,提前應對。在採收環節,計算機視覺技術與機械臂或機器人結合,可實現24小時自動化採收,節省人力,降低成本。此外,大資料處理和語音識別等技術可運用於農業智慧專家系統中,為農業從業者提供專業諮詢服務和指導,幫助解決生產中各種技術問題。
產後:品質檢測、優化物流
在產後階段,具有計算機視覺的機械臂可進行農產品售前品質檢測、分類和包裝等工作;用大資料分析市場行情,可幫助農產品電商運營,引導企業制定更靈活準確的銷售策略;通過人工智慧遺傳演算法和多目標路徑優化數學模型,可對物流配送路徑進行智慧優化,完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等。
人工智慧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全階段的滲入,對推進農業的自動化、資訊化和智慧化,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與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但技術發展和應用並非一蹴而成。騰訊AI Lab團隊表示:“當年輕的人工智慧與古老的農業相碰撞時,會遇到諸多挑戰,如何預見和解決這些難題,需要耐心、創新,甚至是一些靈感。但其中蘊含的機遇也是巨大的,我們希望能有更多跨學科專家、企業家和投資者一起攜手,共同發掘AI+農業的各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