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室操戈、惡意炒作,中國科技企業為何“相煎太急”?

liukuang發表於2023-10-28

同室操戈、惡意炒作,中國科技企業為何“相煎太急”?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在今年10月24日上午舉行的2023全球1024開發者節上,科大訊飛全面對標GPT-3.5的星火認知大模型V3.0一經發布,其強大的功能與應用能力,迅速吸引了行業內外各方的關注。

然而,就在同一天,一則關於科大訊飛學習機內容稽核不當的內容,開始持續發酵,迅速吸引了各方眼球,引發輿論關注。鋪天蓋地、整齊劃一的標題,話術一模一樣的短影片,難免不讓人懷疑是有人在“借題發揮”,製造輿論。

委屈是真,被輿情利用也是真

在事情發酵後,網路上的聲音此起彼伏,筆者就去研究了一下這件事情的始末,才發現其實並不複雜。原來事情發生在10月16日,一位家長反映在科大訊飛學習機上發現了一則早在2015年就已在網際網路上釋出,並由第三方引入的問題作文。

科大訊飛在收到問題反饋後第一時間就對此做出了處理及回應,及時下架了相關內容,對內部進行了更加嚴格的內容稽核機制,處罰了公司相關負責人。也就是說輿論發酵之前,此事已經得到了圓滿處理。

然而,到了10月24日,就在大眾將目光放在訊飛1024開發者節的釋出會上之時,這個已經得到圓滿處理的“舊聞”,卻弔詭地出現在10月24日下午,並迅速在網上翻炒,引發廣泛關注。不能不讓人懷疑資訊釋出者的動機和目的不純,其本質就是想要藉助輿論製造混亂,把這些科技公司名聲搞壞。

在筆者看來,此次科大訊飛的“遭遇戰”,顯然是動了誰的蛋糕

其一,相關內容的提供方是科大訊飛的合作伙伴,並非科大訊飛自身,科大訊飛的稽核過程也並未結束,但承擔輿情後果的卻僅僅只是科大訊飛。就連股價當天也是跌停板,足見此事的負面影響之大,簡直是要“置科大訊飛於死地”的架勢,看來科大訊飛這是動了誰的蛋糕了。當然,筆者並不是說科大訊飛於此事沒有責任;相反,筆者認為科大訊飛應該勇於承擔責任。事實上,他們也做到了。

其二,憑心而論,不管是就科技創新這件事來說,還是就教育這件事而言,科大訊飛腳踏實地、勤勤懇懇深耕了20多年,一個不留神,就被有心之人利用,用放大鏡將其無限放大。換作是誰,心中都會有幾分委屈。任何人、任何企業,要做事,避免不了會犯錯,但是犯了錯,就將其一棍子打死,抹殺掉其過去所有的功勞,以後還有誰敢真正為社會做事?為科技創新做事?

其三,科大訊飛積極承擔了責任,並處理了相關責任人,輿論仍然不依不饒。尤其明顯的是,輿論製造者只是就“問題”反覆上綱上線,對科大訊飛及時作出回應的態度矢口不談,對企業20多年來為科技創新和教育事業默默做出的貢獻視而不見,企業焉能不寒心?

科技創新:人間正道是滄桑

回到科大訊飛企業自身上來說,科大訊飛近些年的發展肉眼可見的好了,但在1024開發者節這樣的特殊日子炒作舊聞,明眼人都知道其目標動機何在,但更多人則是被裹挾著去參與到一場無厘頭的鬧劇中,導致公眾輿論“失焦”,最終受傷的還是科技公司自身。

提到這裡,筆者未免不由得感慨,當下國內科技公司發展的環境真是太不容易了。創過業的人,都知道創業不易,說是“九死一生”絲毫不為過。尤其是在科技博弈的大背景下,國內科技公司想要實現科技自立更是不易。

一有外部制裁壓力

持續不斷的外部制裁,使得國內科技公司不得不在封鎖下尋求突圍。以科大訊飛為例,2019年10月,訊飛第一次被美國政府列入實體清單。不久,科大訊飛一舉拿下15個語種22項第一,突破多語種技術卡脖子問題,助力中國智慧製造產品出海。

在第一次制裁未果之後,2022年10月7日,美國宣佈再次極限施壓科大訊飛。這一次,訊飛直接啟動了星火大模型的研發,並不斷更新迭代,截至目前已經更新到了3.0版本,整體超越ChatGPT,這標誌著科大訊飛在“趕超美國”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其實,不只是科大訊飛,頂著制裁奮力前行的華為,在不久前以Mate 60的橫空出世,宣告了華為高階機的迴歸,同樣讓人感慨。而在這些技術突圍背後,是中國科技公司巨大的外部制裁壓力。

二有行業競爭壓力

科技行業的發展,需要不斷的創新和突破,需要大量的投入和研發。但是每一個行業,隨著行業的發展,新進入者也會越來越多,企業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

對於國內的科技企業,尤其是科大訊飛這類人工智慧高階科技企業而言,我們還面臨著來自微軟、谷歌、蘋果等海外科技巨頭的競爭,他們往往有著較深的技術實力積累和更厚的資金實力,我們要實現追趕,甚至是超越,並非易事。

三有社會輿論壓力

正常的社會輿論監督,能對企業的行為進行監督,對企業而言不失為一件好事。但很多時候的社會輿論往往是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拿科大訊飛這次的“學習機”事件來說,就是如此。

對企業而言,被利用、被帶偏的社會輿論,會給企業的正常運營帶來很大的壓力,對企業的社會形象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股價下跌僅僅只是縮影,企業的產品、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自然也會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導致企業在市場中逐步喪失競爭力。

四有內部生存壓力

科技興國,要振興中華,就必須要提升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尤其是高階技術研發能力。但巨大的生存壓力,是擺在每個科技實體企業面前首當其衝的難題。

俗話說得好,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科技企業的創新,需要不斷的研發投入,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加入,但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援。對每一個科技企業而言,科技創新註定不是一條平坦的路。

眾人拾柴火焰高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對於所有國產科技廠商而言,在大國科技博弈的當下,想要突破科技封鎖、站穩科技前沿,相互拆臺肯定不行,唯有通力合作、抱團取暖、良性競爭才是王道,華為與科大訊飛合作的案例正說明了這一點。

國內企業的抱團合作,是加強自主創新、擺脫外部依賴、防止被“卡脖子”的關鍵一招。自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以來,美國對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越發嚴格。尤其是對於半導體和晶片等關鍵技術的限制更是相當嚴苛。為了應對這種情況,中國科技企業紛紛加大在自主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力爭擺脫對進口晶片的依賴。

以科大訊飛為例,它在面對美國打壓之下,選擇第一時間與華為一起合作,將科技自立的主動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上。在此次雙方合作釋出的新算力底座上,就使用了華為自研的AI晶片,正是透過這種堅持核心技術自研的精神,使得科大訊飛本次釋出會上展示的產品,成為外界廣受關注的核心看點。

此外,國內企業的抱團合作,是提升國產科技公司技術實力的必然要求。眾所周知,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要求我們更多地把握原創性的科技技術,而這些技術涉及到的面非常廣,從晶片到算力網路,從雲服務到通用大模型開發,從應用層面到底層作業系統,越往底層就越需要通力合作。

今年年初,科大訊飛與華為昇騰啟動專項攻關,與華為聯合研發高效能運算元庫,合力打造我國通用人工智慧新底座,讓國產大模型架構在自主創新的軟硬體基礎之上。

華為與科大訊飛的合作,充分說明在外部科技限制、打壓的大背景下,國產科技公司唯有加強自主創新,聯合抱團共同進步,才能夠有更好的未來。放長遠來看,在全球科技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填補技術空白、推動技術升級,行業企業強強聯合,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繼續“向上”的必然選擇。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37827/viewspace-299166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