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收錄至Github,推薦閱讀 ? Java隨想錄
微信公眾號:Java隨想錄
摘要
Join是MySQL中最常見的查詢操作之一,用於從多個表中獲取資料並將它們組合在一起。Join演算法通常使用兩種基本方法:Index Nested-Loop Join(NLJ)和Block Nested-Loop Join(BNL)。本文將探討這兩種演算法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在MySQL中使用它們。
什麼是Join
在MySQL中,Join是一種用於組合兩個或多個表中資料的查詢操作。Join操作通常基於兩個表中的某些共同的列進行,這些列在兩個表中都存在。MySQL支援多種型別的Join操作,如Inner Join、Left Join、Right Join、Full Join等。
Inner Join是最常見的Join型別之一。在Inner Join操作中,只有在兩個表中都存在的行才會被返回。例如,如果我們有一個“customers”表和一個“orders”表,我們可以透過在這兩個表中共享“customer_id”列來組合它們的資料。
SELECT *
FROM customers
INNER JOIN orders
ON customers.customer_id = orders.customer_id;
上面的查詢將返回所有存在於“customers”和“orders”表中的“customer_id”列相同的行。
Index Nested-Loop Join
Index Nested-Loop Join(NLJ)演算法是Join演算法中最基本的演算法之一。在NLJ演算法中,MySQL首先選擇一個表(通常是小型表)作為驅動表,並迭代該表中的每一行。然後,MySQL在第二個表中搜尋匹配條件的行,這個搜尋過程通常使用索引來完成。一旦找到匹配的行,MySQL將這些行組合在一起,並將它們作為結果集返回。
工作流程如圖:
例如,下面這個語句:
select * from t1 straight_join t2 on (t1.a=t2.a);
在這個語句裡,假設t1 是驅動表,t2是被驅動表。我們來看一下這條語句的explain結果。
可以看到,在這條語句裡,被驅動表t2的欄位a上有索引,join過程用上了這個索引,因此這個語句的執行流程是這樣的:
- 從表t1中讀入一行資料 R;
- 從資料行R中,取出a欄位到表t2裡去查詢;
- 取出表t2中滿足條件的行,跟R組成一行,作為結果集的一部分;
- 重複執行步驟1到3,直到表t1的末尾迴圈結束。
這個過程就跟我們寫程式時的巢狀查詢類似,並且可以用上被驅動表的索引,所以我們稱之為“Index Nested-Loop Join”,簡稱NLJ。
NLJ是使用上了索引的情況,如果查詢條件沒有使用到索引呢?
MySQL會選擇使用另一個叫作“Block Nested-Loop Join”的演算法,簡稱BNL。
Block Nested-Loop Join
Block Nested Loop Join(BNL)演算法與NLJ演算法不同的是,BNL演算法使用一個類似於快取的機制,將表資料分成多個塊,然後逐個處理這些塊,以減少記憶體和CPU的消耗。
例如,下面這個語句:
select * from t1 straight_join t2 on (t1.a=t2.b);
欄位b上是沒有建立索引的。
這時候,被驅動表上沒有可用的索引,演算法的流程是這樣的:
- 把表t1的資料讀入執行緒記憶體join_buffer中,由於我們這個語句中寫的是select *,因此是把整個表t1放入了記憶體;
- 掃描表t2,把表t2中的每一行取出來,跟join_buffer中的資料做對比,滿足join條件的,作為結果集的一部分返回。
這條SQL語句的explain結果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在這個過程中,對錶t1和t2都做了一次全表掃描,因此總的掃描行數是1100。由於join_buffer是以無序陣列的方式組織的,因此對錶t2中的每一行,都要做100次判斷,總共需要在記憶體中做的判斷次數是:100*1000=10萬次。
雖然Block Nested-Loop Join演算法是全表掃描。但是是在記憶體中進行的判斷操作,速度上會快很多。但是效能仍然不如NLJ。
join_buffer的大小是由引數join_buffer_size設定的,預設值是256k。如果放不下表t1的所有資料話,策略很簡單,就是分段放。
- 順序讀取資料行放入join_buffer中,直到join_buffer滿了。
- 掃描被驅動表跟join_buffer中的資料做對比,滿足join條件的,作為結果集的一部分返回。
- 清空join_buffer,重複上述步驟。
雖然分成多次放入join_buffer,但是判斷等值條件的次數還是不變的,依然是10萬次。
MRR & BKA
上篇文章裡我們講到了MRR(Multi-Range Read)。MySQL在5.6版本後引入了Batched Key Acess(BKA)演算法了。這個BKA演算法,其實就是對NLJ演算法的最佳化,BKA演算法正是基於MRR。
NLJ演算法執行的邏輯是:從驅動表t1,一行行地取出a的值,再到被驅動表t2去做join。也就是說,對於表t2來說,每次都是匹配一個值。這時,MRR的優勢就用不上了。
我們可以從表t1裡一次性地多拿些行出來,,先放到一個臨時記憶體,一起傳給表t2。這個臨時記憶體不是別人,就是join_buffer。
透過上一篇文章,我們知道join_buffer 在BNL演算法裡的作用,是暫存驅動表的資料。但是在NLJ演算法裡並沒有用。那麼,我們剛好就可以複用join_buffer到BKA演算法中。
NLJ演算法最佳化後的BKA演算法的流程,如圖所示:
圖中,我在join_buffer中放入的資料是P1~P100,表示的是隻會取查詢需要的欄位。當然,如果join buffer放不下P1~P100的所有資料,就會把這100行資料分成多段執行上圖的流程。
如果要使用BKA最佳化演算法的話,你需要在執行SQL語句之前,先設定
set optimizer_switch='mrr=on,mrr_cost_based=off,batched_key_access=on';
其中,前兩個引數的作用是要啟用MRR。這麼做的原因是,BKA演算法的最佳化要依賴於MRR。
對於BNL,我們可以透過建立索引轉為BKA。對於一些列建立索引代價太大,不好建立索引的情況,我們可以使用臨時表去最佳化。
例如,對於這個語句:
select * from t1 join t2 on (t1.b=t2.b) where t2.b>=1 and t2.b<=2000;
使用臨時表的大致思路是:
- 把表t2中滿足條件的資料放在臨時表tmp_t中;
- 為了讓join使用BKA演算法,給臨時表tmp_t的欄位b加上索引;
- 讓表t1和tmp_t做join操作。
這樣可以大大減少掃描的行數,提升效能。
總結
在MySQL中,不管Join使用的是NLJ還是BNL總是應該使用小表做驅動表。更準確地說,在決定哪個表做驅動表的時候,應該是兩個表按照各自的條件過濾,過濾完成之後,計算參與join的各個欄位的總資料量,資料量小的那個表,就是“小表”,應該作為驅動表。應當儘量避免使用BNL演算法,如果確認最佳化器會使用BNL演算法,就需要做最佳化。最佳化的常見做法是,給被驅動表的join欄位加上索引,把BNL演算法轉成BKA演算法。對於不好在索引的情況,可以基於臨時表的改進方案,提前過濾出小資料新增索引。
本篇文章就到這裡,感謝閱讀,如果本篇部落格有任何錯誤和建議,歡迎給我留言指正。文章持續更新,可以關注公眾號第一時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