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不到誤區的存在最為離譜;
01
生活中,職場上,遊戲裡,都少不了正面對噴過:意識太差;
在個人的認知中意識即思維,意識太差即思維中存在的誤區比較多;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思維上的誤區;
思維影響行為;
行為效應會帶來很多顯而易見的問題;
問題多了自然就是各種雞飛狗跳;
思維誤區作為成長的第一大阻力,認清誤區並儘快走出,直接決定成長的速度;
誤區最妖嬈的地方,在於會讓人有自我認同的決心,堅定的相信自己思維的正確性;
想要快速的走出誤區,就要時常反思,不斷提高認知;
最為關鍵的是,要學會下意識思考自己是否存在思維層面的認知問題;
02
如果從歷經的誤區中選出一個拔尖的來,【無法敏銳感知並適應變化】首當其衝;
誤區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當前的思維模式,可能不適合變化之後的新階段;
變化,可能是上行,可能是下行;還不排除來回搖擺;
把握變化中的機會;
如果向好就順勢而為,如果變差就沉著應對;
缺乏適應能力就會陷入被動,受到變化帶來的衝擊和影響;
在變化中機會和困境都是並存的;
反應遲鈍就容易錯失機會,反應敏捷也容易抓住機會;
自己在變;
隨著工作的經歷,技術和業務能力都在潛移默化的進階;
這樣自己對職場的預期也會隨之提高,環境對個人的要求也在不斷重新整理;
如果沒有感知到自己的變化,根據環境的要求做出相應的調策略;
那麼就會出現個人能力不符合環境要求的情況,雙方都會產生不符預期的落差感;
這是職場中典型的現象,可能覺得自己能力不差,卻沒有升職加薪的機會;
那就應該深入的思考:自己的能力和產出是否匹配;
環境在變;
環境在不斷變化的直接影響,就是近兩年的裁員熱潮了;
在毫無心裡建設的情況下,團隊成員走人,業務方向反轉,早已見多不怪;
當然了,也可能環境沒有鉅變,只是自己主動或被動的換個環境;
適應新的環境,核心在於是否意識到環境的要求;
符合要求就爭取做的更好,不符合就要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和方向,快速適應當前環境的期望;
在技術領域的新手期,大部分開發都堅定的認為只要技術能力足夠好,職場就會一帆風順;
然而在現實中,純技術路線上岸的人寥寥無幾,這就是市場的選擇,供需關係帶來的直接最終結果;
總結的說,對自己的能力和所處的環境有透徹的認知;
在角色和環境變化中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思路,避免雙向的預期落差過大;
03
作為一個有著多年搬磚經驗的碼農;
很清楚在職場中,不同階段的圍城現象和搖擺心理,進而會形成不同階段的思維誤區;
工作中時常會在【技術、業務、管理幾條線的圍城】中搖擺不定;
實際上把這幾個概念劃線隔開,就已經踩到誤區裡了,交集空間很大,只是被選擇性忽略了;
新手期,堅定的認同技術能力就是職場的一切解法;
這在初期並不是錯誤的想法,只是不太全面;
發展期,有了一定的技術沉澱,也有了一定的業務思維;
但是側重積累業務還是沉澱技術,舉棋不定還來回拉扯,甚至一度迷茫;
成熟期,可以有條不紊的應對各種事務,最終也理解業務和技術的相輔相成;
技術的沉澱可以更好的解決業務需求,業務思維可以更好的驅動技術更新;
再後來,就會產生技術和管理的搖擺心態,堪稱職場心病;
擔心做技術寫程式碼久了失去市場競爭力,走管理路線又怕轉型失敗兩頭添堵;
到最終,在技術能力和業務思維的雙重加持下;
並且做人和做事都沒有明顯問題的話,職場環境最終會推動你走向管理的路線上;
對於職場中大部分普通玩家來說;
五年後的職場需要機會,更需要把握機會和適應變化的能力;
網際網路行業裡,職場的圍城現象極其普遍;
總能聽聞不同的角色說過,如果再給一次選擇的機會再也不選這個職業,自黑吐槽又相互羨慕;
但始終在各自的軌跡上持續前行;
04
對於研發這個角色來說,繞不開的兩大核心能力;
就是網際網路行業中經常說到的【技術深度和業務高度】兩個範疇;
對於技術和業務這兩大能力,很考驗應對的策略,而不是做選擇的決心;
技術和業務作為職場中的核心能力缺一不可,這裡不討論單方面的天賦異稟;
首先要深刻的理解兩大能力的各自特點;
這裡站在個人的經驗和認知上,並且清醒而深刻的把自己定義為職場中的普通玩家;
技術,難度高於業務,複雜度低於業務;
想單純的從技術領域突圍,不但要有持續研究的定力,更需要適當的天賦加持;
普通玩家所能達到的技術深度是有限的;
業務,難度低於技術,複雜度高於技術;
無法否認業務是公司運營的核心;
在基本的供需關係中,業務可以變相的理解為價值,作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生存的基礎支撐;
不論是技術型公司還是業務型公司;
業務雖然複雜,但是業務能力的沉澱是有跡可循的;
具備相應的業務思維,借鑑一些方法論的指引,在實踐中用心總結,業務高度的門檻比技術低很多;
所以從相對綜合的角度來看;
技術積累到一定的深度,必然會遇到難以突破的天花板;
但是如果業務達到一定的高度之後,普通玩家的職場發揮空間就會越來越大;
05
如果單從技術角度來看;
很多開發都持續糾結過【技術深度還是廣度】的問題,畢竟兩全其美才能皆大歡喜;
在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的初期,兼具技術深度和廣度的大神級人物確實不少;
但是對於當下的研發技術棧來說;
想單人通關前端、後端、資料端,建議想想就好,不能認真;
當前的主流趨勢,技術面在縱向上層層分離,業務側在橫向上有諸多拆分,形成統籌協作的機制;
回到這個問題的本身上來;
對於技術這條路如何選擇才最合理?先積累深度還是廣度要視情況而定;
在沒有環境的壓力下;
可以稍微偏向技術的基礎深度,在廣度上要做到不影響業務的正常研發就行;
至於技術能力最終能深到什麼程度,看個人的天賦和覺悟了;
當存在環境的壓力時;
如果身處業務型的團隊;
為瞭解決各種複雜的需求規則,要善於利用不同的元件解決不同維度的問題;
自然需要有技術廣度的視野;
如果身處技術型的團隊;
以分散式系統的中介軟體服務為例,需要給各種業務場景提供可複用的解決方案;
自然依賴於技術深度的積累;
所以對於技術層面的成長路徑來說;
基於當下的主流技術棧和基礎能力要求,可以先構建一個路線框架;
例如:分散式架構,資料服務,基礎技術等,然後野蠻生長;
06
如果單從業務角度來看;
研發人員【不重視業務能力】行不行,堪稱思維誤區中的天花板;
更是團隊協作的核心矛盾點;
研發時常和產品互相拉扯;
指責對方沒有業務思維,或者考慮問題只站位自身的角度,不顧對方的難處;
開發時常和測試來回拉扯;
指責對方無法理解業務,開發認為測試只會點頁面不懂業務路徑,測試覺得開發想當然歪曲業務需求;
回到這個現象的根本上找原因,網際網路公司的團隊都在圍繞業務流程做協作;
很容易偏向一個誤區,【站在自己的角度認為團隊的其他角色不懂業務】;
然而實際上,業務作為團隊協作的核心目標與方向;
從不同角色自身出發思考業務,明視訊記憶體在角度上的問題,即站位落差;
如果不在相同的站位上去思考問題,自然很難形成相對統一的共識;
先站位業務角度;
明白在業務發展的過程中什麼維度的事項是最高的優先順序;
在業務實現中需要以怎樣的協作方式去應對;
業務的不同階段,對於不同團隊和不同角色來說要求都不一樣;
再站位自身角度;
從業務的視角判斷自己的技術能力,或者反思在認知上是否存在偏差;
如果能力跟不業務的變化節奏,就要及時的調整策略,補足技術或認知方面的缺陷;
即便站位相同,也可能因為角色自身的利益而產生衝突;
此時還是需要基於業務利益,調整不同角色間的需求和利益,追求相對平衡平穩;
所以再回到【技術深度和業務高度】這個話題上來看;
對於普通玩家來說,如果缺失其中一個方面的能力;
都會直接壓縮職場的發揮空間;
07
除去技術和業務能力的沉澱之外,在職場中還存在一個影響重大的因素;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團隊或者業務線】,這個因素很容易被忽略;
大團隊中,分業務線分組作業是普遍的模式;
小團隊中,單人單挑業務線是常見的現象;
在剛進入公司的團隊時,如果有選擇的空間;
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或者發展方向,選擇符合預期的團隊或者業務線;
成熟的業務線;
各種應用層的產品或者系統能力的建設都已經進入平穩期,主要的工作內容可能就是維穩和緩慢迭代;
初期的業務線;
雖然能夠給成員更多的發揮空間,但是從真實現象來看;
突然性的業務中斷,並打包送走的情況時有發生;
所以不論自己身處一個怎樣的業務或團隊中,可以先從自身思考如何快速的適應環境;
如果在一個不錯的公司中,可以把握機會去適當的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向;
08
說到底;
誤區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持續待在誤區中;
在變化中具備一定的反思能力,並借鑑一些參考經驗或者方法論指引;
察覺自己處在誤區時,及時的調整自己並走出來就行;
當然並不能排除是從一個誤區直接進入另一個誤區;
但是誤區踩多了,自然會產生認知上面的積累,會具備一定的反思和洞察能力;
很推崇的一個思路;
在飛速變化的當下,只能走一步,停下來看一看,想一想,再走下一步;
如果偏航,就在合適的位置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