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思路

njfxmxx1981發表於2016-06-05

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思路

一、核心理念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學校將“尚真”作為核心辦學理念,在當今社會,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構建以“尚真”為核心的課堂教學,就是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身心成長規律,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遵循知識本身規律,讓教育教學回歸到符合生命、生活及教育教學最本質的規律上來的教育。

二、總體原則

1.科學性原則。尊重學生,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尊重課堂,遵循教學規律;尊重知識,遵循知識獲取規律。

2.主體性原則。學習主體是學生,教學出發點是學生,是全體學生,教學落腳點是學生的發展。

我們教學的設計要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學生生理、心理特徵,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學力結構等,而不僅僅是教材所反映的知識點,不僅僅是教師一直以來的經驗。教師要學會用學生的眼光看待學習內容和知識習得過程。

3.自主性原則。課堂教學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是新課程對教學的要求,它是符合人的自然發展規律和社會屬性。在教學過程中,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提升學生學習力;教師講課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

4.合作性原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在課堂上,教師不是課堂主宰,要努力做好學生學習服務員。教師要加強小組建設,提升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效率。

5.繳勵性原則。激勵是學生學習持續發展的動力。教師要積極探索、更新激勵方式,保持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

三、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設計思路

學生的學習由材料(文體、情景、例題、器材等)引發,學生和材料相互作用,引起學生探究慾望和問題產生。問題的產生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教師教學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因此,教師備課時,對學生與材料作用後產生問題的預設,成為重要一環。

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發現有效的問題。這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研究學習材料。對交到學生手裡的學習材料,教師要組織、最佳化,便於學生在與這些材料作用後,能有效刺激學生大腦,促進學生思維,從而產生有效的問題。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不同學力學生的作用,調動高學力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相互作用,完成教學目標。教師要做到少講或不講,真正做到“上課流汗的應該是學生”!

2.基礎課堂教學流程

1)組織教學(2分鐘)

①檢查預習

②交待學習任務

2)學生自學(8分鐘)

①各科教師設計學生自學流程,學生按流程預習、自學,養成自學習慣。

②提出問題。

3)小組交流(12分鐘)

①學生組內交流落實有關基礎知識,完成相關作業。

②學生交流自己提出的問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作為小組問題,在全班展示交流時提出。

③教師巡視或參與學生小組學習,給予指導、建議,瞭解掌握學情。

4)全班展示,教師引導(15分鐘)

①教師根據巡視情況,有針對性地安排小組交流展示順序。

②在學生展示過程中,教師組織全班學生落實學生已解決的問題(解決相關作業)。

③教師歸納整理學生未能解決的有效問題,圍繞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

④鼓勵學生學習後提出新的問題(質疑)。

5)小結本課(3分鐘)

①教師對學生質疑的交待。

②總結本課所得。根據情況,可以是學生,可以是教師。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81935/viewspace-211458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