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蝶IBM結緣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heying1229發表於2007-09-26
金蝶IBM結緣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more@]對於中國軟體業來講,IBM與金蝶的合作是一個轉折點的例證。

    遲到的緣分

  金蝶董事局主席徐少春用“緣分”這兩個字來評價此次與IBM的合作。

  2005年年底,金蝶從香港創業板轉到主機板,徐少春開始考慮委託花旗銀行幫助金蝶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者。“我們跟幾個主要的國際巨頭都有過接觸,只有跟IBM是在主要產品上沒有競爭。我很想與IBM在資本層面有合作,但以前的IBM是沒有這種投資慣例的。”徐少春回憶道。

  後來,IBM與雷曼兄弟聯手組成“中國投資基金”準備在中國大幹一場,但這個資訊並沒引起徐少春的重視。“大約是在去年中秋節前兩天,我因為雙方業務合作的事情去拜訪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周煒焜,在那裡遇到了‘中國投資基金’的董事合夥人吳寶淳。”在聊天中,徐少春發現周煒焜比較重視服務業,強調中國的服務業會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而IBM願意在這方面做一些新的嘗試,包括投資嘗試。這一訊號被徐少春抓住,因為他也堅信軟體業正在向服務業轉型,金蝶也正在為轉型做調整。“這次讓我有了跟IBM合作的信心。”徐說。

  2006年11月10日,雙方第一次正式開會,由金蝶的團隊介紹自己公司的資本、財務、經營狀況,以及未來的戰略與理念。

  很快,IBM給出了合作備忘錄的第一稿,然後IBM向總部做了彙報,接下來就是雙方長達幾個月的談判過程。5月30日,雙方正式簽署了長達40頁的協議。

    衝刺時刻

  金蝶與IBM的合作在最後時刻還有一段“磨難”。

  5月26日(週五),金蝶把IBM投資的相關資料送到了香港證監會。按照一般情況,一天後可以得到批准,金蝶便可以正式公告。因此,金蝶、IBM雙方人員做好多方面準備,包括在香港與投資者見面以及北京的新聞釋出會等。

  但由於監管部門很重視這個交易,在其間做了很多的詢問,各種詢問就圍繞兩條原則:在這個交易當中,一要保證在香港上市公司的利益,二要保證投資者的利益。

  “本來預計溝通會比較快完成,但監管部門很重視,來來回回溝通了好幾個來回。這個過程中,在5月28日,金蝶股價有些波動,突然上揚,我們當時選擇了停牌,以留出足夠的時間跟監管部門溝通。”金蝶證券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經過了一連串的詢問和不安地等待,金蝶終於在6月4日發出公告,並與香港投資者見面。6月5日,在北京與IBM一同正式釋出這一訊息,徐少春進行了一場多年來少見的激情演講。晚上,三方人員痛快地喝了一頓,鬆了一口氣——這一切,都比原計劃晚了一個星期的時間。

  金蝶軟體徐少春在公告發出的第一時間,給全體員工發出一封信,有一段內容值得注意:我們已經在公司治理結構、產品技術和盈利能力等方面超越了競爭對手。我相信,讓我們再用3~4年左右的時間紮紮實實、堅持創新,一定能夠全面超越競爭對手,晉級一個世界級的軟體廠商。

  這一次,徐少春一改以往回避最大競爭對手——用友的作風,在面對記者的採訪時表示:“未來幾年內我們能全面超越用友。但超越用友不是我的野心,我的最終目標是成為世界級軟體廠商。”

    軟體業拐點

  以資本深入IT產業並不是IBM的“創造”。在IBM投資金蝶之前,全球最大的軟體企業——微軟已連續投資數家國內著名的軟體企業,包括A股、H股兩處上市的浪潮、中軟,投資額度都是2000萬美元以上。另一家國際軟體巨頭SAP去年與東軟結緣,SAP以1000萬歐元入股東軟。據可靠訊息,另一家國際軟體巨頭甲骨文也曾在中國尋找這種資本層面的合作物件,但至今沒有明確結果。

  國際巨頭發現“投資產業”是更好紮根中國的方式,這一系列投資使中國軟體企業與國際巨頭之間形成一種資本聯盟體的新形式。

  曾經負責IBM軟體事業部的吳寶淳是這次投資的關鍵人物:“我從軟體事業部出來以後,就去負責戰略規劃。這期間我一直與周煒焜董事長在溝通,我們思考的是如何在中國長遠發展,更好的發展。後來發現,我們在中國不僅要提供產品、提供服務給我們的使用者,也需要深入這個產業去跟這個產業一起去發展。”

  “IT業到了一個大家特別講究合作的時候,孤軍奮戰大家都倍感壓力。這次我非常感慨,這麼多年下來堅持做軟體的人不多了,我們堅持下來了。這是一個‘剩’者為王的行業。”徐少春認為這種趨勢是必然。計世資訊副總經理曹開彬對於這次投資持認同觀點:“近兩年來,國內軟體企業遭到大家的懷疑,不正當競爭使得企業生存狀態艱難,但國際巨頭還看好這個行業,紛紛進來,還是令人興奮的。而且,殘酷的市場競爭是現在軟體業發展的瓶頸,這也確實需要外來的力量來幫助中國軟體企業。”

  “資本國際化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一條捷徑。”徐少春認為這個趨勢正是中國企業最好的機會。

  曹開彬認為這個趨勢也給中國軟體企業資本運作一個新的啟示:“幾年前中國軟體企業曾有過一輪上市潮,後來國家的政策對軟體業特別支援。現在又有一個新的啟示:二次融資可以去找一些產業巨頭。這是中國軟體企業的機會,但關鍵是看企業如何把握這個機會。一是要找準自己的方向,自己要有清晰的戰略,二是不能喪失控制權,不會被利益所左右。”

  徐少春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把握機會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國際巨頭的本土化,一方面是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這就要看誰跑得快!”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172717/viewspace-97245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