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大波分析預測之後,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顆粒毫無懸念走向了供過於求,被延期了數年的大容量SSD固態硬碟普及也終於如願以償走上了正軌。目前SSD大廠價格戰爭已經展開,PC OEM SSD成本下跌。根據預測,512GB、1TB SSD合約均價在年底前跌破每GB 0.1美元,達到歷史新低。
512GB乃至1TB SSD將會取代128GB的市場地位,成為僅次於256GB的市場第二大主流規格。這意味著,剁手換掉機械硬碟時機越來越近。問題是,TLC、QLC、NVMe、連續讀寫、隨機讀寫看到就讓人頭疼,如何撥開迷霧,選擇合適自己的固態硬碟?這裡有一些經驗供大家參考。
TLC和QLC快閃記憶體顆粒能用嗎?
固態硬碟結構通常分成幾個部分,包括用來儲存內容的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顆粒,負責快取可能需要訪問資訊的少量DRAM快取,以及負責讀寫的主控晶片。
其中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顆粒即是大夥購買固態硬碟討論的重點之一。早期的SLC(Single-Level Cell)快閃記憶體顆粒架構只有單層,無法做到大容量,但壽命相當可觀,可重複擦寫10萬次。
而接下來MLC(Multi-Level Cell)和TLC(Triple-Level Cell)顆粒則是在SLC的1bit單元基礎上,變成2bit和3bit。你可以這麼理解,原來一個房間只需要住1個小姐姐,到了TLC,同一個房間要裝進3個大兄弟。
同樣單元內融入更多內容,成本自然會降低,但顆粒的擦寫壽命、速度都會下降明顯。例如MLC擦寫壽命下降到了1萬次,TLC擦寫速度只有1000次。QLC則可能達不到1000次。
是的,快閃記憶體顆粒歷經SLC、MLC、TLC、QLC演變之後,隨著容量增高,效能、壽命、可靠性卻不斷降低。
事實上,從MLC到TLC,對快閃記憶體顆粒讀寫的質疑聲源源不斷,TLC SSD投入消費市場已經有3年時間,隨著讀寫演算法不斷升級,TLC得到了主流市場接受。以三星860EVO 250GB SSD為例,三星官方給出的保修條件為五年或150TBW。
如果以1天寫入50GB資料計算,需要8年才能達到150TBW的標準,對於絕大多數消費使用者而言其實很難做到50GB的資料量。反之,對資料寫入敏感的企業使用者,則仍然會優先選擇容量小,但採用SLC快閃記憶體顆粒的企業固態硬碟,價格不是普通消費者能夠接受的。
因此,關於快閃記憶體顆粒,作為消費者其實可以進行如下分類:
SLC:不要想了,太貴不划算MLC:追求高效能、高頻率讀寫的使用者TLC:追求價效比,讀取遠比寫入資料多的玩遊戲玩家QLC:想擁有一定SSD效能表現,以儲存為目的玩家
請儘量選擇大容量
單純考量單個快閃記憶體顆粒讀寫壽命其實意義不是很大。當SSD硬碟容量越大,單個快閃記憶體顆粒被反覆讀寫的機會、次數就會越少,在使用時間上看,自然就會獲得更長時間的壽命。
大容量的好處不僅僅在於增加單一快閃記憶體顆粒使用時長。正如前面所言,原始的MLC、TLC讀寫速度遠比SLC難看,QLC甚至連100MB/s都達不到,連機械硬碟都不如。
由於DRAM快取昂貴且無法做到大容量,是難以做到對外宣稱的高速讀寫,這時候就會引入一個寫入加速Write Acceleration技術,普遍做法是利用SLC充當快取,以犧牲容量為代價換取效能。以提升一定容量下的讀寫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