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車大戰正酣,客觀看待瓜子的“資料造假”爭議

佚名發表於2015-12-30

  以二手車行業的成熟度來看,這個領域的“燒錢速度”可能比一般的電商、O2O更快,成長起來的週期也可能更長一些。這也意味著,二手車平臺大戰會是一個資本接力的遊戲

  時至年底,二手車交易平臺的競爭越來越白熱化,湧進來的投資機構也越來越多,砸廣告、瘋狂補貼成了二手車行業的一個共同的現象。特別是從58趕集中“剝離”出來的瓜子二手車直賣網勢頭更為詭異,已經到了讓人看不懂的地步。實際上,以二手車行業的成熟度來看,這個領域的“燒錢速度”可能比一般的電商、O2O更快,成長起來的週期也可能更長一些。這也意味著,二手車平臺大戰會是一個資本接力的遊戲。

  瓜子“資料造假”的真偽論

  這兩天,趕集的原創始人楊浩湧首次公佈了瓜子二手車直賣網的車輛和交易資料,成立短短時間,就能華麗地拉出亮麗的成績單的同時,其資料的“真假”也遭到了行業的質疑。根據瓜子透露的資料,目前平臺實時在售車源超5萬輛、單日UV峰值超過200萬、9月單月交易額超4億。

  但資料剛公佈後就惹來了“非議”。根據媒體報導,瓜子二手車直賣網實際車輛只有3萬輛。而核驗的方式也很簡單,以消費者身份,直接在“瓜子二手車直賣網”實時搜尋全國、全部線上的實時車源,網站顯示的可選車實際為31000臺左右。而這個搜尋車源也隨著時間變化,另外一個時段,“車事兒”公眾號以同樣方法搜尋,看到的資料是不到21000臺。但無論是哪個版本,都距離50000臺差著一倍。

  此外,一些質疑的聲音採取的方式是抽篩的方式,透過隨機抽取100臺不同價位和品牌的二手車物件,撥打瓜子的客服電話,只有不到一半的車輛能見面看車。據此猜測,瓜子二手車的真實車輛資料再打一個對摺,相當於是其公佈的5萬臺的1/4。根據瓜子方面針對12月的銷售預測,預計將成交1萬臺左右的車輛。說實話,對於一家成立時間很短的平臺來說,又是採取的C2C模式,能達到萬臺交易規模,還是相當“逆天”的。

  那麼,楊浩湧和瓜子二手車直賣網究竟有沒有涉及“資料造假”呢?這個問題只能辯證地來看。假設瓜子的資料有部分水分,但增長如此快也並非完全不可能:一是瓜子11月獨立時,就拿到了6000萬美元的融資,馬不停蹄地開始了瘋狂砸廣告的模式,一下子能吸引到海量的使用者;二是,瓜子雖然是一個新平臺,卻繼承了58同城二手車和趕集好車的“流量”,兩大導流平臺加持,一下子爆發理論上也說得過去。只不過,這樣的假設,機率極低。

  真是資料“摻水”的話,也可以理解

  10月份,瓜子的一個同行,優信二手車借《中國好聲音》的風頭,飆出了一條60秒的“鬼畜”影片廣告,引發了很大的爭議,這條廣告的價碼是3000萬元。就從這一點也能看出,二手車平臺的“燒錢”力度不會比滴滴、Uber的出行領域及美團大眾點評的餐飲外賣領域小,但相比,後者是高頻服務,吃喝玩樂是日常消費,轉化率更高。而二手車平臺尚不成熟,現金流並不好看,燒錢就容易成為常態。

  這就決定了二手車平臺的競爭會捆綁在資本層面上。瓜子二手車當時打出新平臺時,手裡持有的資金是6000萬美元。根據“車事兒”公眾號平臺的報導,這筆錢僅夠燒三個月的時間,僅僅是11月就花掉了2億元左右的廣告費,按此估算,瓜子手裡僅剩下不到2億元的資金,如果依照既定的節奏,最多也就撐到2016年1月份。

  當然, 這個資料也不一定準確,但比較接近真實的狀況。我們不去猜測瓜子二手車公佈的車源和成交資料是否存在“造假”,但瓜子手頭“缺錢”是肯定的,估計也早開始張羅下一輪融資了。但這就帶來了一個網際網路的“慣性邏輯”,融資看的是實時車輛和交易資料,以及二手車平臺的商業模式、行業排名。這些是投資機構盯的“硬指標”,如果是為了投其所好,在資料上“摻水”,邏輯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何況在中國網際網路行業裡,“資料造假”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只不過沒人在公開場合去戳破這層窗戶紙。今年9月份,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就炮轟過二手車平臺,指出雖然2014年這個領域投資總額高達30億美元,但劉強東吐槽某二手車APP實際只賣掉了兩輛車,卻估值2億美元。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2015年8月,農業B2B電商平臺一畝田陷資料造假風波,並引發了全國範圍內針對集體造假員工的裁員事件;實際上,O2O領域是“資料造假”最嚴重的行當,刷單、刷榜已心照不宣,但恰恰這個領域燒錢和補貼最瘋狂。

  這就容易形成一個惡性迴圈,當一家企業開始“說謊”時,其他企業只能跟隨“破窗效應”,否則很難融到下一輪錢。而投資機構即使知道資料存在水分,為了讓下一輪機構接棒,對此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這個角度來說,如媒體報導,瓜子二手車直賣網在融資壓力下,給資料注一些水的可能性是說得通的,關鍵是真實的資料量有多大。

  二手車C2C模式,難點在哪裡?

  目前,二手車平臺還處於一個發展的初級階段,存在著B2C、C2C、B2B等多種商業模式,相比,B2C模式是建立在已有二手車舊有體系上,有規模交易量做“後盾”,所以難度並不大,主要是做好規範與標準化的工作,但問題也在於如何去改造和升級已有的體系。相較來說,C2C的玩法很大膽,難度也最大。因為二手車是一個低頻、高客單價的服務,所以交易的鏈條長,檢測、徵信、車況登記、交易等每個環節都需要支援,否則交易風險和滿意度無法保障。

  瓜子二手車就屬於典型的C2C模式。雖說從商業模式上,縮短了中間路徑,讓買賣雙方直接對接,但過去由二手車中介所擔當的角色,卻一樣也不會少,且需要平臺方去解決,這不僅加大了成交的難度,更讓平臺的成長性在初期受到壓制,很難短期內就爆發出很大的能量。恰恰因此,瓜子二手車丟擲12月成交1萬臺的數字預期後,業界普遍對此存疑。

  說實話,二手車市場也有很多規則,不管是哪種模式,“得車源者得天下”是硬道理,車源又在哪裡呢?經銷商、4S店、黃牛、個人等手裡都有。如果把這些車源都“轉化”到平臺上,一下子資料就會很好看,而採用的通常做法就是“補貼”式誘惑。就像一畝田等O2O平臺所碰到的問題一樣,即使企業並不支援這一行為,但車源的KPI指標會壓到一線人員身上,不排除一線人員為了套取補貼和完成任務進行“刷單”。

  所以冷靜、客觀地來看瓜子二手車的“資料造假”的爭議,結論很可能是“存在即合理”。無論是融資壓力所致,還是更好地進行公關炒作,讓數字更漂亮,都沒有壞處。即使我們也相信,作為一手開創趕集的楊浩湧及團隊,本身並不支援這一做法,也對刷單現象嫉惡如仇,但當身在二手車的江湖中,人們往往身不由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