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初,河南商丘近1000家養殖戶飼養的費氏牡丹鸚鵡,因無法出售造成大量死亡,商家不僅損失慘重,還可能面臨法律責任的追究。很多養殖戶說,他們之前並不瞭解費氏牡丹鸚鵡屬於國家保護動物,直到外地公安部門多次來商丘調查,他們才後知後覺。
怎麼才能避免因“不懂法”、“不認識”而觸碰野生動植物保護的紅線?
“幫他們辨別,幫他們認識。”趙平是一名90後,她是阿里巴巴安全部的一名員工,她現在的做法是,每天至少自學兩小時的野生動植物知識,辨認物種,在網際網路平臺對缺乏動植物保護知識的商家和消費者進行科普宣導,“一個多月,我們做了28萬多次宣導。”
這是2020年底阿里安全和阿里公益發起的“綠網計劃”公益專案的一個主題內容,任何人搜尋野生動植物名稱,頁面會直接跳轉到綠網計劃公眾宣導頁,呈現相關類目的科普知識和法律法規,同時還會推薦合法合規的替代性商品。
從堵到疏 引導合理消費
2020年6月,趙平正式在阿里安全負責野生動植物保護領域的治理工作,隨後加入“綠網計劃”,成為該公益專案的專案經理。日常工作中,她主要研究各類保護動植物,與技術團隊建立識別野生動植物物種的智慧演算法模型,對發現的非法野生動植物風險進行治理。
圖示:趙平
給別人解惑,首先自己要成為“專家”。對於市場營銷專業畢業的趙平而言,從“小白”到動植物“專家”的跨越實在很大。為迅速掌握專業知識,工作之外趙平每天會抽出至少兩個小時學習動植物保護知識。
一萬多種受保護的動植物,每種又有繁雜的細分種類,光記名字遠遠不夠,必須結合實物圖片和各種背景資料綜合學習,比如鸚鵡裡的牡丹鸚鵡(也叫愛情鳥),除了桃臉牡丹鸚鵡、虎皮鸚鵡等大部分都被納入《華盛頓公約》附錄二,個人不可隨意飼養。其中的費氏牡丹鸚鵡屬於保護物種,都是牡丹鸚鵡,費氏牡丹俗稱“頭類”,桃臉牡丹俗稱“面類”。一般可以依靠眼圈和嘴的顏色進行區別,“頭類”眼睛四周有一圈眼白,通常嘴偏紅,而“面類”沒有這些特徵。
除此之外,趙平還把市面上非法交易頻繁的動植物作為重點研究,買百科全書,網上查閱相關科普資料,然後上專業網站和一些動物知識APP,向動物保護領域研究者請教等。
即使這樣,判斷哪些是被保護物種仍然很難。比如蘭科所有種已納入《華盛頓公約》附錄二,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生蘭花由於具有很好的觀賞性,人們也常常認為“野生”才珍貴,導致一些非法盜採盜挖的行為時有發生。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蘭花有四萬多個品種,如何識別?像趙平一樣的阿里運營小二聯動保護動植物相關NGO機構、動植物保護協會的專業人士等,請專家做培訓講座,建立動植物圖文科普知識體系,與同樣鑽研苦學的演算法專家一起打造演算法模型。
阿里安全演算法團隊的木恆介紹,這種演算法模型並不簡單,需具有完備的物種識別能力、視覺場景識別能力(如山路場景)、OCR識別能力(識別是否存在對相關野生動植物的描述)和ASR能力(識別影片口播中是否存在對野生動植物的描述)等。
以“技術+平臺風控規則”,提前發現風險,用“智理”實現“治理”,讓網路治理從“堵”到“疏”、從單一治控商家轉變為結合引導消費的治理,這是“綠網計劃”公益專案對野生動植物保護類目做出的探索性舉措。
綠網計劃科普蘭花知識 守護人數增漲9倍
越學習,趙平越意識到,攔截圖蔽治標不治本。多數情況下,“非正常搜尋”背後可能是因為搜尋者知識匱乏,並不知道這是保護物種,也不知道購買行為將會受到嚴厲處罰。
2020年年底,趙平在黃河流域休假,發現有些餐館在賣“野生黃河鯉魚”。人為過度捕撈、非法電捕等捕獵方式正在對漁業資源和水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當地人也說,已經很少能看見正宗野生鯉魚的身影。
許多非法獵捕源於傳統野生動物消費文化,只有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普及教育宣傳,才有可能進一步保護野生動植物。
以往,面對大量非正常搜尋,網際網路普遍做法是在搜尋頁顯示“抱歉,頁面找不到”。直接攔截雖短時間規避了風險,但無法根本性解決問題,人們的錯誤認識沒有改變,消費慾望並沒有減少。
2020年11月28日,阿里安全聯合阿里公益、百度安全發起“綠網計劃”,關注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領域,淘寶、閒魚、UC、高德、優酷、夸克等迅速響應加入。“綠網計劃”啟動後,凡消費者搜尋了野生保護動植物關鍵詞,都會跳轉到科普宣導頁,同時向消費者推薦合法、合規的替代類商品。
以野生蘭花為例,在釋出宣傳教育內容後,守護野生蘭花的人數上漲了9倍,絕大多數使用者在瞭解野生蘭花現狀後,都選擇購買人工培育的蘭花。相比單純禁止買賣,資訊普及後,用替代品來滿足消費需求,成為阿里安全聯合其他機構一起探索出的野生動植物保護新模式。
目前,有超過3萬物種在阿里平臺禁售。2019年,淘寶共攔截、清理相關違規資訊135萬條,4.3萬人參與了舉報,2700多名志願者和安全風控技術24小時線上“巡邏”。2020年11月底,從“綠網計劃”公益專案上線到現在,僅針對野生動植物保護專項,阿里安全已開展28萬多次科普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