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運瑩、張紀龍、吳永現

近年來,中國本土醫療科技行業的創新能力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相比過去 “低價的進口替代品” 時代,中國醫療科技行業產品的質量有了質的飛躍,上市速度也在不斷追趕跨國公司產品。在左心室輔助器、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系統、骨科手術機器人等產品領域,本土醫療科技行業甚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領先於跨國企業在中國上市,成為本土同類第一。另外,在基於血流儲備分數的血管介入精準診斷等領域,本土醫療科技企業的產品也實現了技術突破,做到了本土甚至全球同類最優(見圖 1)。

在行業遍地開花的同時,作為創新主體,中國創新醫療科技企業也面臨著不同的壓力。在由 15 位本土醫療科技行業企業家參與的麥肯錫最新調研,以及 2022 5 月舉辦的本土創新醫療科技企業圓桌會中,超過 50% 的企業家用生存堅持破局不確定等詞彙來描述目前所處環境帶來的壓力。本報告將深度剖析行業承壓的根源,希望能為本土醫療科技企業帶來一些思考。本文為麥肯錫中國醫療科技創新回首與展望系列的第一篇,後續我們將持續對中國創新醫療科技企業的國際化、數字化等一系列議題進行探討,敬請廣大讀者關注。

1創新佈局:創新視窗收窄,產品趨於同質化

我們調研發現,75% 的受訪本土醫療科技企業對未來 10 年的產品組合有著相對清晰的佈局。例如心血管領域的企業,在繼支架、電生理、結構性心臟病後,行業和學術界普遍認為心衰治療將主導未來 10 年心血管領域的發展。

在清晰佈局的同時,企業家普遍感受到創新時間視窗正在逐漸縮小,這一方面反映了醫療技術進步的加速,另一方面也凸顯了行業競爭的加劇,從而給企業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即如何在帶量採購來臨之前捕獲創新產品的價值。例如,截止到 2021 10 月,在所有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綠色審批通道的產品中,有約 40% 集中在心血管領域,其中主動脈腹膜支架、可吸收冠脈支架、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系統各有超過 10 個產品(見圖 2)。在市場規模難以快速擴張的情況下,競爭的加劇給創新醫療科技企業帶來更大的壓力。在我們的訪談中,內卷成為企業家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詞彙。如何打造產品差異化、避免創新同質化,是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一些賽道競爭加劇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大多數創新醫療科技公司都專注於為數不多的產品類別。在 2019~2021 年間上市的中國醫療科技公司中,86% 的企業聚焦於 1~4 個核心品類。在市場競爭加劇的形勢下,產品品類的單一性無疑將進一步增加企業的生存壓力。另外,帶量採購一旦到來,品類單一的企業也將面臨更大的風險。

2創新來源:技術引入較少,臨床能力依然稀缺

與成熟跨國醫療科技公司相比,國內公司在創新方式上仍以內部研發為主,即使相對成熟的大型本土醫療科技公司,在引進外部技術數量上仍與跨國公司有很大的差距(見圖 3)。

在我們的調研中,只有約 50% 的受訪公司在過去 3~5 年採用併購、授權許可、合資公司等方式獲得了創新性技術,大部分企業在創業初期都專注於內部研發,以及通過與學術科研機構合作的方式修煉內功。然而,當企業逐漸趨向成熟,越來越多的企業將 “通過併購、授權許可、合資公司獲得創新性技術”、“通過風險投資和孵化參與早期創新”、“通過併購交易獲得人才” 這三種方式列為未來 3~5 年創新的主要方式(見圖 4)。相對應的,受訪企業也普遍將 “建立創新引進引擎,通過併購、合資、風投、孵化等方式,構建外部創新引進能力” 作為未來幾年最需提高的內部能力之一。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本土醫療科技企業都將 “對市場有用、對病人有利、能夠廣泛地解決臨床所遇到的問題” 視為創新的最大價值,也因此將與臨床的緊密合作視為最重要的創新來源。強大的臨床能力在產品設計、產品開發、產品上市後反饋這一閉環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相對年輕的中國醫療科技行業中,臨床能力仍屬於緊缺資源。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很多企業將 “客戶導向:強化客戶為導向的理念,快速挖掘臨床使用者需求,反饋到產品開發流程” 作為產品創新中優先改善的內部能力。
3、價值落地:客戶滲透率增長緩慢,支付能力有待提升
在創新視窗縮小的大環境下,企業急需讓自己的創新產品快速實現價值落地。然而與成熟市場相比,中國市場上創新產品的價值實現難度更高。以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為例,該產品在美國首次獲批後第五年的手術量,已從第一年的 5000 例增加到了 3.8 萬例,所有獲批適應症的患者中有 8% 接受了該手術的治療;而在中國,首次獲批後第五年的手術量僅約 8000 例,按獲批適應症患者數量計算,滲透率不到 1%(見圖 5)。截至目前,雖然有 4 家本土企業和 2 家跨國企業的該產品在中國獲批(是美國同期上市產品數量的 2 倍),但商業化程式仍十分緩慢。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醫生和患者對於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偏低、學習過程較慢,是擺在各創新醫療科技公司面前的主要問題。在堅持做好產品為臨床創造價值的前提下,創新醫療科技公司深刻意識到創新的價值還需要被 “二次發現”:創新價值不僅來源於技術的領先,也體現在建立強大的商業閉環來觸達使用者,對使用者進行引導和教育,以此提升醫生與病人對創新產品的認知和接受度。因此,對於大部分創新醫療科技企業而言,市場教育能力以及新產品釋出能力也屬於亟待提升的關鍵能力(見圖 6)。

另一方面,國內的醫保報銷現狀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創新醫療產品的大規模應用。仍以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系統為例:在該產品上市後的第二年,美國聯邦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即宣佈將其納入報銷範圍,並將報銷額度定於 3.5 ~4.4 萬美元,高於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系統耗材在美國約 3.2 萬美元的定價;而在中國,首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系統產品獲批 4 年後,才有個別省市將瓣膜置換手術及耗材納入醫保報銷範圍,但報銷力度也大多低於美國市場(例如,上海作為報銷政策相對較好的城市,宣佈從 2022 年起報銷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系統耗材費用的 80% 以及手術費用的 90%)。與此同時,新產品納入基本醫療保險保障範疇通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於企業的政策解讀和響應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事實上,中國創新醫療科技產品的價值落地也並非只在國內市場受限。我們注意到,國內領先的醫療科技公司已經開始佈局海外市場,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某些公司的海外收入佔比已經達到了 50% 左右。然而對於絕大多數國內創新醫療科技公司而言,由於缺乏對海外市場需求的深度洞察和對其政策監管要求的專業理解,加上在海外投放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戰略設計不清晰,海外市場的價值創造潛力仍有待開發。

回首來路初心在。中國的醫療科技行業在過去幾年實現了從低價的進口替代品仿製或快速跟進甚至本土同類第一和同類最優的歷史性跨越。展望前程意更堅。中國創新醫療科技企業需要繼續夯實自身創新能力,向全球同類第一和同類最優邁進,為世界臨床需求輸出中國創新,提升全球的診療標準。中國醫療科技創新,潛力巨大,未來可期。在創新之路上的矢志堅持,以及對於外部創新引入、全球市場開發等能力的建立,企業將為自身擴充生存空間,克服不確定性,共同重塑外部環境,真正實現行業的破局。

來自: 麥肯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