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死磕人形,雲跡科技押注複合多型機器人「UP」:讓具身智慧走進百姓生活

机器之心發表於2024-08-16

人工智慧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AI?

對最早佈局商用服務機器人賽道的雲跡科技來說,已在酒店業的這個市場攻下了擂臺,讓送物機器人成為我們日常生活裡的 “夥伴”。在具身智慧玩家們紛紛探索如何尋找場景落地、如何讓產品持續發揮價值時,雲跡科技再次探索出一個新的路徑。

“理想的 AI,應該是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讓產品像人一樣工作,並結合具體場景應用,端到端解決實際問題,創造價值。AI + 具身智慧進化的雲跡科技機器人,已經做到了這點。其核心之一就是讓機器人會使用工具,會理解推理、分配任務,實現了群體智慧” 雲跡科技 CTO 應甫臣說。

何必死磕人形,雲跡科技押注複合多型機器人「UP」:讓具身智慧走進百姓生活

應甫臣

具身智慧應用需要針對場景開方,對症下藥

“具身智慧也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需要針對場景開方,對症下藥” 應甫臣說。在具身智慧的應用上,雲跡科技始終從需求出發,瞄準痛點解決問題。綜合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選擇酒店場景提供服務,24 小時營業、服務時長最長且服務距離足夠。其次,是需求,綜合發現酒店場景的迎賓需求並非最高,需求量大的是配送客需及外賣等,綜合便有了酒店配送機器人的推出以及被廣泛需要。

技術上,具身智慧的應用存在兩大難題,兩個痛點:一是垂類高質量資料難,二是物理世界的資料少。所以場景和資料將是具身智慧機器人賽道兩個最為關鍵的資源和壁壘。

當前訓練具身智慧均透過模擬來做的,資料的多樣性不能確保。從服務機器人角度來講,透過模擬演算法、模型來訓練,無明確的最佳化目標。比如,訓練機器人行走,明確目標是不摔倒。那麼讓機器人工作,不碰撞是基本前提,服務的效果如何好、如何不好?無標準服務定義。模擬解決了對真實世界的模擬,但模擬度的準確性、多樣性仍存空間。

應用上,具身智慧機器人的實現路徑是一個從純軟體到硬體整合,再到特定行業應用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技術的成熟度、市場需求、以及跨領域應用的能力是關鍵因素,也就是將 A 場景訓練的經驗,遷移到 B 場景同樣可用、好用。雲跡科技目前的優勢是已經有大量的機器人在真實場景工作,運用真實的資料訓練機器人更聰明,這個聰明取決於對需求的認知理解、對空間環境的感知和判斷等等多個層次。目前,雲跡科技累計為全球 3 萬家酒店、幾百家醫院、工廠等場景提供機器人服務。

複合多型機器人:尋找當下在物理世界需求的最優解

2023 年,雲跡科技複合多型機器人 UP 完成全球首發,這個訊息對於具身智慧行業來說也頗具革新性,究其原因是它讓機器人 “解耦” 了,也就是 “分體”。機器人為什麼要分體?分體後的機器人到底有什麼價值?

何必死磕人形,雲跡科技押注複合多型機器人「UP」:讓具身智慧走進百姓生活雲跡科技首創複合多型機器人“UP”及多功能艙

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我們看到中國酒店業無論是華住、錦江、如家排頭兵對於智慧酒店的重視,還是外資高星、國企集團紛紛佈局服務機器人,中國酒店業的數字化改造正在經歷一場 AI 服務的 “煥新”。

過去需要人機合作的事情,正在陸續被機器人自閉環完成。例如過往,在酒店場景中,清掃、收垃圾、消殺等很多工都是機器人與服務員共同完成,現在,機器人可以自主執行一個完整的任務。這一進步意味著更多人力被解放,可以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

這相較於初代服務機器人有著很大不同。應甫臣介紹:複合多型機器人 UP 實現了 “一機多能、分時複用”, 讓機器人 24 小時中全時段、跨場景做不同的工作,這就基於雲跡科技為酒店提供的不單是具身智慧本身,還有一整套的機器人自閉環服務方案 ——HDOS(Hospitality Digital Operation System),它從感知、認知、決策、執行、反饋形成了機器人的服務自閉環。

首先,在需求端,打通了電話、音響、電視等智慧硬體將資訊流可處理,在執行端,運用機器人完成全時段、跨場景、多功能的行動流,最後轉化為可分析、可處理的服務流(工作流),這就實現了 AI 服務生命週期的全閉環。所有智慧化工作及結果實現 All in calculation,All in AI,科學最佳化分配效率,讓目標場景的管理 “有據可循”。目前這個方案酒店集團非常認可。

何必死磕人形,雲跡科技押注複合多型機器人「UP」:讓具身智慧走進百姓生活

場景智慧 + 具身智慧是通往 AGI 的主要路徑

在雲跡科技看來,讓機器人做人類不願和不能做的事情,一類是枯燥、重複的事情,另一類是高算力、危險的事情,來創造價值,提升人類幸福感。

為了讓機器人真正走進日常生活,實現人機和諧共處的場景智慧。雲跡科技在機器人技術架構上構建了具身智慧技術基座,比如,率先運用 SLAM 技術實現實時建圖、位置標註、自動測試功能,同時運用多感測器融合系統基於計算機視覺,使得機器人能夠精準地識別和理解其執行環境。這不但增強了其避障能力,還有效解決了訊號丟失或系統當機等問題,即便在完全陌生的環境裡,機器人也能夠迅速適應並找到迴歸預定路徑的辦法。

雲跡科技首創機器人生命管理系統,負責從機器人出生檢測、崗位職責、自學習外,還可進行自診斷、自修復,目前視覺化節點數量達 94 個,相當於電商平臺修復節點的 2 倍。

此外,雲跡科技其中結合視覺和大語言兩個大模型,研發多模態特徵地圖系統 “YunMap”、“1+N” 艙應用系統,多機排程系統、告警回溯系統、量化跟蹤系統實現 AI 服務體系下的端到端場景智慧。值得注意的是整個服務系統全部自研、並運用實時的場景資料訓練機器人,連結 100 餘個 API 埠形成多維互聯,從而打造更加聰明的場景智慧。

在應甫臣看來,機器人做事有三層 “境界”,第一層就是你說啥我幹啥,第二層是你稍微表達了一下我就大概知道了,我就幫你幹了。第三種就是你啥也不說,就我來幹,雲跡科技正在探索第三種,讓機器人學會使用工具、自主工作。做到這一點,說明機器人已經非常接近人類的思考和行動能力了。

在雲跡科技展區的實時數字大屏上,記者看到遍佈全國的雲跡機器人,大大小小不斷跳動的游標,表示機器人實時任務及行走里程,工作人員說 4 年前的 “登月計劃” 目標是 40 萬公里(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如今已超過 4000 萬公里的軌跡。目前,雲跡科技也進入發展的 2.0 階段,讓機器人不斷接近於人去工作。“未來服務模型將具備兩種能力:一種是利用現有大模型對自己的賦能,另一種是基於現在的機器人執行資料形成的空間智慧的模型,最終形成場景智慧 + 具身智慧的組合優勢。” 應甫臣說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