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就是我的安全感|ONES 技術人

萬事ONES發表於2022-03-22

楊偉業頗像古代的俠客。大俠們是刀劍不離身,喜歡說「刀在人在,刀亡人亡」。而楊偉業則是電腦不離身,因為他堅信,在軟體江湖裡,能讓他所向披靡的,唯有手上這臺電腦。

以下是楊偉業關於「天下武功,唯電腦不破」的 ONES 故事。

image.png

電腦就像我的知己

是的,我的確有個習慣:無論走到哪裡,我都會時刻帶著電腦。

2020年,我們公司到戈壁團建,就算這麼艱苦的旅程,我也背上心愛的電腦。

但事實證明,當時太天真了,沒想到戈壁壓根兒就沒有網路,帶著電腦也沒用。而且,對於長時間的戈壁徒步來說,電腦的重量確實是個不小的負擔。

最後,我還是在戈壁灘上把電腦放下了,但帶電腦這個習慣已經深入骨髓,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image.png

之所以會養成這個習慣,來自以前的兩段工作經歷。

第一段是當年在阿里做開發時,有一次,我以為已經走完了全部發布流程,便匆匆叫車下班回家,也就沒想著把電腦帶在身上。當車已經駛出十幾公里,到了高速公路上面,同事打電話告訴我還需要點一下「稽核確認」的按鈕,無奈之下,我只好又讓計程車司機掉頭送我回公司——就是為了在我那臺電腦上按一下確認鍵。這件事讓我倏地意識了隨身帶電腦的重要性。

第二段是我做軟體外包時,因為客戶會不定時地提需求,一旦遇到突發狀況,就需要我第一時間協助解決,從那時起,一個信念開始在我心中生根發芽:電腦是我安全感的來源,有了電腦,一切東西都變得可控。不管何時何地,我能信任的只有我手上這臺電腦。

所以,2020年我去戈壁徒步時也帶著電腦,也是潛意識地擔心公司如果遇到一些緊急情況,那麼必須要用上電腦才能響應。

一直以來,我始終在探索用手機替代電腦的方案,但是手機終歸還是有一些底層的限制,無法執行工程類的指令碼,只能幫我解決一小部分的問題。

電腦就像我的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我跟 ONES 也是相見恨晚的感覺和過程。

2020年8月,經朋友介紹,我接觸到了 ONES ,於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與 CTO 馮斌(暱稱:Kid)見了面。

讓我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當時 Kid 不僅給我介紹了 ONES 的業務、服務、開發平臺與技術發展的規劃,我們也就對技術價值的理解和對技術的未來趨勢的預判聊了很久,可以說是一見如故,十分投緣。

在我過往的工作經歷中,歷任老闆幾乎都沒有技術背景,我跟他們溝通時,時常難以達到思想層面的統一。而這一次,我發現自己竟然能和公司的 CTO 產生共鳴,達成共識,還有種一拍即合的默契,這對於研發人員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於是,從面試到入職,我一共只花了3天時間,火線上崗。

濃厚的工程師文化和好奇心

如果跟我聊起 ONES 的技術,我會一口氣講很多。

作為一個有著工程師文化的和濃厚好奇心的團隊,在2015年創業之初,ONES 在技術架構的選型上就有著相當前衛的判斷,且敢於嘗試新鮮的事物。

比如說,在前端開發領域,ONES 當時選擇了還處於早期階段的 React 框架來開發和實現我們的功能。事實上,當時 React 技術棧的自身生態和完善程度都是不夠的。

類似地,在後端開發領域,我們選擇使用 Go 語言,這個語言在2015年的時候也只發布了第一個版本,並非當時的主流,但當時我們就看到了它面向高併發、高效能的服務非常適合 SaaS 的產品特點,並相信這個設計的思想是正確的,所以多年來一直都在堅持。

多年過去,React 框架和 Go 語言已經發展成了社群裡面數一數二的框架和語言,也逐步應用到更多大公司。事實證明,我們當時的判斷是正確的,這也是能夠吸引一些優秀人才留下來的重要原因。

有了明確的方向架構,從技術實現的角度來講,ONES 目前正處於大部分公司必經的成長階段,即產品的快速迭代和業務的快速發展,這會導致我們的產品難免存在一定程度的瑕疵,但這是一個合理的過程,我相信 ONES 正在朝著更成熟、更穩定、更優質的方向持續迭代。

來到 ONES 之後,我還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受,就是這裡的人都充滿激情。

原因可能在於,公司採用的敏捷開發使得整個公司工作節奏相對較快,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任務充分地投入時間,例如我們每天早上10點鐘的每日站會,每個人都會發言,同時相互交流,碰撞思想,這種形式讓你時時刻刻感受到整個團隊是並肩站在一起的。

同時,迭代制的模式將一個開發專案拆解成了多個小型的衝刺,每個小迭代的目標是具體明確的,大家可以全神貫注聚焦於此,因此充滿戰鬥力。

平時,我會經常接觸技術委員會的相關同事,大家確實都是有著深厚技術背景的專家,平常與他們交流技術方案的時候非常順暢,能跟這麼多優秀的人一起共事,感覺非常舒服。

汲取新知,提升自我

一轉眼,來到 ONES 大約一年半了。來 ONES 之前的幾份工作中,我的工作重點是做輸出,但在 ONES ,我收穫了更多汲取新知、提升自我的可能性,有了很多的輸入。

從內部來看,在 ONES ,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與 CTO 密切合作。CTO 馮斌在技術視角、技術管理、團隊治理上都有很多先進的方法論,讓我大開眼界,供我學習和借鑑。

我非常認可 Kid 的很多觀點,比如「凡是不可衡量的東西就不可被管理」,也就是說,要想更好地管理一個人,如果只是憑著主觀意志去評估他的學習能力、思維方式以及成長性,往往沒有辦法接近真相,只有把它轉化成為可度量的指標,這樣才能準確定義他的能力到底是3分、4分還是5分。

基於這樣的打分方式,我們會對這個人會有更清晰、更全面、更科學的認知,這是一種有原則、有體系、可執行、可落地、可驗證的管理方式,目前 ONES 的招聘面試、能力考核等場景都是以這樣的思路在運作。

從外部來看,ONES 也給到我非常多的資源,讓我能夠走出去,和更多同行業、同圈層的人交流探討,比如我目前加入了像 TGO 鯤鵬會這樣的組織,也參加了很多行業論壇,例如 GMTC(全球大前端技術大會)、 GTLC(全球技術領導力峰會)等等,藉此結識了不少優秀的 CTO 和技術 VP ,這是我以前很少接觸的。

小時候,我的志向是當科學家,從小就喜歡折騰家裡的電腦、電路板和收音機,現在理想和以前差不多,可能當不了科學家,但做工程師也不錯。除了工作,我私下也喜歡看一些技術類的文章,我很傾佩的一個歷史人物是特斯拉,他是一個自學成才的科學家,終極理想是用技術改變世界。

在現代,電動車品牌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也是這樣一個人。在特斯拉2021年「剎車失靈」輿論風波高峰,正是它處於風口浪尖時刻,我買了特斯拉的車,因為我相信這個有「鋼鐵俠」氣質的品牌。

我的家在廣州,平時到深圳上班,有時會缺席兩個女兒的一些重要成長時刻,所以,在週末我會盡可能高質量地去陪伴家人。能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實現平衡,得到公司和家人的共同支援,我挺知足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