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通訊史(二):反圍剿中的紅色電波

網路通訊頻道發表於2022-02-23

大家好,我是小棗君。上一期的《紅色通訊史》,我給大家介紹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我黨在上海開通了第一部秘密電臺的過程。

秘密電臺的開通,標誌著我黨通訊事業正式起步。然而,沒過多久,顧順章叛變,給上海黨組織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於是,黨中央開始轉移到蘇區根據地,繼續革命事業。

今天這期,我們就來詳細回顧一下,蘇區革命根據地的紅色通訊發展歷程。

紅色通訊史(二):反圍剿中的紅色電波

▉ “一部半電臺”的來歷

話說,當年井岡山會師之後,我黨逐漸在閩浙贛等地區,建立了根據地。

自根據地建立伊始,就面臨著巨大的外部壓力。國民黨一直將根據地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時刻不忘將其“剿滅”。

1930年12月,蔣介石在中原大戰結束後,糾集10萬人馬,興師動眾地開啟了針對中央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

面對來勢洶洶的國民黨軍隊,毛澤東和朱德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指揮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約4萬人,於12月30日在龍岡一戰徹底擊潰了冒進的國民黨軍第18師,活捉了該師師長張輝瓚,全殲9000餘人。

在這次戰鬥中,紅軍戰士成功繳獲了“半部無線電臺”。

據資料記載,當時紅軍戰士衝進電臺的時候,看到敵人還在拼命發報,於是就對電臺進行了破壞,結果砸壞了發報機和蓄電池,只剩下收報機“倖免於難”。

其實,早在1930年7月,紅三軍團攻打長沙時,就繳獲過無線電臺。8月,紅一軍團在文家市全殲戴鬥垣旅時,也繳獲了電臺。很可惜,同樣因為戰士們不知道電臺的用途,所以繳獲後都直接砸壞了。

毛澤東和朱德知道此事後,還曾專門下達命令:今後凡繳獲電臺,“不得擅自破壞,違者嚴究”。龍岡戰鬥之前,又簽發命令,重申“無線電亦不準破壞”。

無奈戰鬥激烈,紅軍戰士還是沒能手下留情。不過不管怎麼說,總算保住了“半部”。

半部電臺(現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除了電臺之外,龍岡之戰紅軍還俘虜了10餘名國民黨軍報務人員。這些報務人員經過動員後,自願加入了紅軍隊伍。這裡面有兩人,一個叫做王諍,另一個叫劉寅。

王諍是江蘇武進人,1909年出生,曾經就讀於南京國民黨軍事技術學院(後來劃分到黃埔軍校),專業就是無線電通訊。畢業後,分配到第18軍擔任發報員。

王諍

劉寅則是江西南昌人,1910年出生,曾經在江西安義縣和進賢縣國民黨黨務指導委員會工作,後來借讀於第18師所屬交通兵團,學習無線電技術。

劉寅

龍岡戰鬥後,王諍和劉寅自告奮勇,擔任了半部電臺的維修和試機工作。王諍負責檢修,劉寅負責架設天線,很快,這半部電臺就收到了國民黨中央社的新聞。

不久後,紅軍再次成功圍殲國民黨軍隊,這次是譚道源的第50師。

戰鬥中,紅軍又成功繳獲了一臺完整的15瓦電臺(收發機都在)。於是,紅一方面軍有了“一部半電臺”。

戰鬥結束後,毛澤東和朱德專門接見了王諍、劉寅等人。為表示對技術人才的重視,領導特別提出,給電臺人員發放技術津貼,一個月能有幾十個銀元。要知道,當時紅軍戰士一天只有3個銅板的伙食費。

面對領導的關懷和信任,王諍、劉寅等人深受感動。後來,隨著覺悟的提高,他們聯名給總部寫信,請求免發技術津貼。

1月中旬,在“一部半電臺”的基礎上,經毛澤東、朱德批准,在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參謀處正式成立了中央紅軍的第一個無線電隊,王諍擔任隊長,馮文彬為政委。無線電隊編有無線電臺、監護排、運輸排、炊事班等,共計100餘人。

左起:王諍,王子綱,劉寅

▉ 第二次“反圍剿”

無線電隊成立之後,立刻發揮了作用。

當時,國民黨部隊每到一處,電臺開始聯絡時,都先問對方在何處,以便確定位置。同時,由於當時參與“圍剿”的部隊比較雜亂,統一密語行不通,故而他們之間聯絡都用明語,這就等於不斷地向紅軍報告了部隊的行動和部署。

1931年4月,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二次“圍剿”。

反“圍剿”作戰開始後,因為只有一部半電臺,不能溝通聯絡。就由王諍、伍雲甫、曹丹輝等人帶一部電臺隨毛澤東和朱德在前方,由曾三、劉寅等帶收信機在後方實行24小時守聽。前方有事時,隨時架臺發報,可使後方及時瞭解前方情況。(單向通訊)

為了弄清敵人的行蹤,王諍在前方堅持晝夜監聽、捕捉敵臺的訊號。

5月15日黃昏,王諍突然聽到敵公秉藩28師的電臺正在與該師設在吉安的留守處電臺用明語交談。

吉安電臺問:“你臺在哪裡?”師部電臺答:“現駐富田,明晨出發。”吉安電臺又問:“到哪裡去?”師部電臺答:“東固。”

東固當時正是紅一方面軍總部駐地。王諍馬上和政委馮文彬一道向領導作了報告。毛澤東和朱德依據這一情報,立即下令:“夜12時起床,1時吃飯完畢,2時半集合,3時出發,於拂曉前佔領東固有利地形,堅決消滅來犯之28師。”

第二天早晨,敵人果然如期來犯。結果,在紅軍的伏擊下,敵軍很快瓦解。不但殲滅了28師全部人馬,還消滅了同來的敵40師一個旅的大部兵力,取得了第二次反“圍剿”的初戰勝利。

此後,紅軍一鼓作氣,5戰5勝,無線電隊功不可沒。為此,朱德專門到電臺,對王諍等同志進行了當面表揚。

更令人高興的是,東固一戰,紅軍又完整繳獲了公秉藩師部的100瓦大功率電臺。

於是,王諍立即調整電臺人員:由伍雲甫、曹丹輝等帶15瓦電臺跟隨毛澤東、朱德到前方;王諍、曾三、劉寅等帶100瓦電臺,隨葉劍英留在後方辦事處。

6月2日,王諍、吳雲甫、塗作潮等人,在建寧前方與新國後方(蘇區中央局),成功互相收發了電報。紅軍的無線電通訊,由此正式開始。

▉ 第三次“反圍剿”

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一方面軍主力一、三軍團乘勝進攻,挺進到贛東、閩西地區。1931年7月,蔣介石乘我中央蘇區兵力空虛,調集30萬人馬,自任總司令,以何應欽為前敵總司令,採取“長驅直入”的戰略方針,向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三次“圍剿”。

這個動向很快被我無線電隊偵察到了。

針對敵情,一方面軍總前委仍然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決定調一、三軍團迅速回師贛南,以便集中力量戰勝敵人。

這時,無線電通訊第一次發揮了調兵遣將的作用。一、三軍團接到電報後,於7月10日從閩西出發,繞道千里,晝夜兼程地趕回興國地區,搶在敵軍到達之前做好了應戰準備。

7月23日下午4時,配屬紅三軍行動的紅軍第一期培訓班報務員曹丹輝,偵收到一份何應欽發給各路部隊的“萬萬火急”電報。

曹丹輝

該電報全文324個字,是蔣介石關於分進合擊紅軍的兵力配置與戰鬥部署。

曹丹輝用第二次反“圍剿”中繳獲的敵軍密碼,將電報內容全部破譯出來。隨後,電報經紅三軍黃公略軍長和蔡會文政委閱後,迅速送到紅一方面軍總部。

總部領導依據電報提供的敵軍部署,在敵我力量為10∶1的懸殊對比和東南北三面受敵的情況下,乘虛蹈隙,避敵主力,打其虛弱,向敵人力量比較薄弱的蓮塘、良村、黃陂方向突擊,一連打了3仗,3戰皆勝,繳槍萬餘。

8月11日,紅三軍在黃陂附近與總部會合時,毛澤東親切地接見了曹丹輝,並對他的突出貢獻給予肯定。毛澤東還當場發給曹丹輝3塊銀元,以資獎勵。

1931年9月,蘇區根據地與上海黨中央特科電臺成功互發了一份加密電報,實現了蘇區和上海黨中央的第一次無線通訊(在上集有專門介紹)。

1931年11月2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成立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革命委員會,統一領導和指揮全國紅軍。在一系列調整後,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無線電大隊升格為中革軍委總參謀部無線電大隊,大隊長為王諍,政委為宋裕和。

無線電大隊除了保障軍事通訊之外,還“兼職”幹起了新聞媒體的工作。

1931年11月7日,中央成立了我黨最早的通訊社——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12月11日,《紅色中華》正式創刊。新聞資訊由無線大隊透過電臺使用莫爾斯明碼進行全國播發。

這個紅中社,就是後來的新華社。

與此同時,無線電大隊還抄收國內外通訊社明碼電訊新聞,譯成漢字後編輯油印,命名為《無線電材料》,主要提供給紅軍各單位領導參閱。

這個《無線電材料》,就是後來延續至今的《參考訊息》。

▉ 無線電學校的創辦

1931年1月無線電大隊成立之後,為進一步發展壯大紅軍無線通訊技術人員隊伍,提高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紅軍決定舉辦無線電培訓班。

當時,毛澤東和朱德簽發了《調學生學無線電的命令》。《命令》要求,各部隊“選送可造就的青年來學習。要看清無線電的工作,比任何區域性的技術工作都更重要些”。

2月10日,無線電大隊舉辦的紅軍第一個無線電訓練班,在江西寧都縣小布村舉行開學典禮。

訓練班舊址

毛澤東不僅在百忙之中親自參加開學典禮,還給學員上了第一堂黨課。毛澤東對學員講道:“你們是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你們所做的通訊工作,可以幫助我們調動軍隊,做到隨時撒得開,又收得攏。”

毛澤東總政委給第一期無線電訓練班學員上課

經過四個月訓練後,第一期無線電訓練班學員圓滿完成學業,成為紅軍首批無線通訊技術骨幹。

此後,無線電大隊在江西南豐、福建長汀又陸續開辦了第二、第三期訓練班,為部隊培養報務員。

到12月下旬,無線電大隊提出,將無線電培訓班從無線電大隊分離出來,單獨開辦學校,專職從事教育培訓工作,以提高培訓質量。這一建議得到了中革軍委的同意。

於是,1932年1月,無線電大隊將已經在福建長汀開辦兩個多月的第3期無線電訓練班轉移到瑞金洋溪村,以此為基礎,正式成立了中革軍委無線電學校。劉光甫任校長,楊蘭史任政治委員。

沒錯,同學們,這所學校,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西軍電、西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前身,如假包換的“中國紅色通訊第一校”。

當時學校的辦學環境極差,校舍是老百姓騰出來的民房,東一間西一間,大的當教室,小的當宿舍。桌子凳子也都是借的,不夠的話,就搬幾塊石頭,架起一塊木板當課桌,再搬幾塊石頭當凳子。

學校的學員,基本上都是各部隊送來的14~19歲的年輕戰士。儘管條件艱苦,但是大家學習熱情非常高漲。

正在學習的學員

學校的老師,一部分是上海無線電培訓班的學員,一部分是從國民黨軍隊俘虜並動員過來的技術人員。

他們的教材都是自己編的,在教學方式上注重理論和實踐結合。一般來說,學員培訓幾個月後,就會分配到各個電臺,進行實習。

到長征開始之前,這所學校已經辦班十餘期,共計培訓學員超過2100人。這些學員為構建紅軍早期的通訊網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本章結語

1933年8月,中央蘇區慶祝“八一”建軍節的時候,鑑於王諍在反“圍剿”中所建的出色表現,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二級紅星獎章。

1934年1月,中革軍委成立總司令部通訊聯絡局,任命王諍為局長,翁瑛為政委。局機關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科,直屬單位有無線電總隊、電話總隊、通訊隊、通訊材料廠以及通訊學校。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嚴重危害,中央根據地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史無前例的長征。

紅色通訊,也隨之進入了新的階段。

來自 “ https://mp.weixin.qq.com/s/EzYC8LA8zucgPo-B7Aimxg ”, 原文作者:鮮棗課堂;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EzYC8LA8zucgPo-B7Aimxg,如有侵權,請聯絡管理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