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菌移植的背後,腸道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近日16歲男孩透過糞菌移植治療自閉症的新聞刷到了熱搜上,估計很多人看到這則訊息,驚訝至極,糞菌移植?把別人的粑粑弄進自己肚子裡?聽起來就超級重口啊!
很多人好奇到底是怎麼將健康人的糞菌移植到患者體內?移植的是便便還是別的什麼?糞菌移植,移植的是“菌”而不是“糞”,透過口服制成的乾燥膠囊或者是腸鏡、鼻腔插管將菌液打入到腸道中。
先不論這個過程噁心與否,糞菌治病就療效來看,這種移植糞菌治療在臨床已經應用了很多案例了,並且無創無痛效果良好,自閉症這個難倒醫學界的大難題,透過對健康人群的糞菌移植,重建患者腸道的微生態系統,讓金口難開的自閉症患者開始講話,帶給太多人信心。
很多人可能都會好奇為什麼糞菌移植會對自閉症這種類情緒疾病有用?在微生物中,可以研究的方向那麼多,人們為什麼要研究腸道的細菌?科學家是透過什麼途徑發現改善腸道菌可以治病?
溯源腸道菌
關於腸道菌,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乳酸桿菌,得益於這麼多年的酸奶市場教育,現在大多數的人不會一棒子打死所有細菌,也都知道菌分好壞,比如酸奶裡面放的乳酸桿菌就是益生菌,可以輔助我們消化各種食物。腸道菌群是寄居在人體腸道內細菌構成的集體,據悉人體內90%以上的細菌都棲息在這裡。腸道菌群構成複雜,種類多達1000多種,數量高達100萬億,約為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沒想到吧,寄居在我們們體內的微生物這麼多,我們們人類的身體也是一個巨型的細菌培養皿了。
發現腸道菌可以治病的記錄,最早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的中醫治療,東晉時期,在民間偏方著作《肘後備急方》中,首次記載了用糞清治療食物中毒和嚴重腹瀉的方子:“絞糞汁,飲數合至一二升,謂之黃龍湯,陳久者佳”。在中醫界,粑粑也被稱為人中黃,透過特殊的處理可以被藥用,本草綱目中也有20多種用粑粑作為藥用治療疾病的記載。只不過在當今,中醫藥用粑粑搖身一變在西醫中被叫做糞菌移植。
而西方現代醫學中,科學家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始於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細菌的發現和對其生理功能的探索。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及其對消化的作用。1899年法國巴黎兒童醫院的蒂塞從健康母乳餵養的嬰兒糞便中分離了第一株菌種——雙歧桿菌,發現其與嬰兒患腹瀉的頻率及營養都有關係。而在1907年,益生菌之父Metchnikoff在對人均壽命進行了研究時,發現長壽人群中有別於普通人群的是日常食用的發酵酸奶,以此提出著名的“梅氏假說”,認為乳酸菌能抑制腸道腐敗菌生長從而延長壽命。
到了1917年德國Alfred Nissle教授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士兵的糞便中提取一株大腸桿菌——這名士兵在一次嚴重的志賀氏菌大爆發中沒有發生小腸炎。在抗生素還沒有被發現的那個時代,Nissle教授利用這株菌在治療腸道感染疾病(由沙門氏菌和志賀氏菌)取得可觀成果。
在腸道菌不斷被發現的研究數量開始增多時,乳酸桿菌首次成功分離也給學者與產業界振奮,1930年醫學博士代田稔首次成功地分離出來自人體腸道的乳酸桿菌,並經過強化培養,使其在疾病治療中能保持活性到達腸內。而這種菌就是後來被稱為養樂多菌的益生菌。
時間到達20世紀末,分子生物學理論逐漸豐富,許多基於分子生物學理論的研究手段應運而生並進入飛速發展時期。分子研究的各類手段被應用至腸道微生物的研究,為進一步探索其組成、功能提供了可能。腸道菌的研究和發現呈井噴式。2007年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投入1.15億美元,正式啟動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uman MicrobiomeProject),隨後有條件的國家都紛紛為微生物組學的研究設立了專項計劃,對腸道微生物的重視達到了空前高度。
如今的腸道菌群早已成為醫學界和產業界的香餑餑,成千上萬的研究論文都在研究駐紮在腸道內的數萬億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似乎什麼疾病,腸道菌都能摻和一腳,不過研究都是隻能證明有關聯,很難找到影響的過程與機制。現下科研人員正在深入研究、識別特定的腸道微生物,繪製它們與身體、大腦之間的聯絡,尋找腸道微生物觸發或改變某些神經系統疾病的機制。還有一些研究人員和生物技術公司則開始在人體臨床試驗中測試,調整腸道菌群,是不是可以預防或治療那些棘手的疾病。
不可忽視的隱形“器官”
腸道菌群經過長期進化與人類達到共生共存、和平共處的狀態,對於身體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隱形器官,雖然沒有具體的物理形態表徵,但是其功能和不可或缺性跟其他臟器的器官同等重要。由於自身免疫攻擊等因素,腸道菌群一旦失衡,腸道屏障功能受損,致病菌就可突破腸黏膜的保護屏障引發多種疾病。
除了免疫的功能以外,現代醫學中有個重大的發現,認為腸道菌對於大腦來說非常重要,大家可能都聽說過腸腦的概念,科學家們用“腸—腦軸”來描述腸子和腦子之間的雙向線路,而腸道菌群就是這條“軸”的一部分,對腸子和腦子都很重要。腸道菌群對於人體來說,最主要和有價值的功能包括:
1幫助消化,腸道菌群中的共生菌群可謂“先進工作者”,擅長分解膳食纖維和多糖,並把葡萄糖、維生素、脂肪酸等交給腸道細胞吸收。
2免疫牆,腸黏膜表面集中了50%的免疫細胞和70%的分泌性免疫球蛋白IgA,是腸道固有免疫的中堅力量。
3調節全身機能,腸道菌群不僅分泌大量短鏈脂肪酸、類胡蘿蔔素滋養腸壁細胞、促進腸黏膜修復,而且與全身生理狀態密切相關,它們是腸道與各器官聯絡的橋樑和紐帶。
哈佛醫學院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能夠塑造宿主生理學。腸道菌群透過分泌生物活性物質吸收進入血液迴圈,從而調節肝臟代謝、神經中樞、心血管、內分泌等系統的生理功能。如果腸道菌群失調則會導致上述系統的功能紊亂,甚至發生器質性病變,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
現代醫學對腸道菌的生態重建也使得臨床治療多了一種新選擇——無創無痛的治療方案。透過糞菌移植的治療案例來看,腸道菌群這類的治療碩果頗豐。目前國際上糞菌移植已獲批用於治療複發性或難治性艱難梭菌感染,除此之外也應用於治療炎症性腸病、慢性便秘、腹瀉、腸易激綜合徵、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性腦病、肥胖症、兒童自閉症、抑鬱症、帕金森病等多種疾病。在實際的治療中,對於腸道類疾病比如炎症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徵、慢性腹瀉等糞菌移植治療,結果顯示大部分患者治療效果較好。
對於患者來說這類菌群移植的治療方案技術總體安全性較高,不良反應較少且一般可自行緩解,大多無需特殊處理。最主要的是療效較好,對於藥物或其他治療無效的慢性難治性疾病,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療選擇。不過因為倫理、療效和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這類移植菌方案也存在一些爭議,現有的腸道菌類的臨床治療方案也多是從胃腸道疾病介入,一些在小鼠動物身上實驗的良效暫時還不能應用到人體中。
腸道菌的未來歸向大腦深處
無論是在臨床中受到倫理和不良因素之類的阻撓外,還是研究過程中腸道菌的多方參與機制難尋,腸道菌的研究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在最初的腸道菌與大腦關聯的研究中,這類“腸道菌影響大腦提法在當時(2006)被視為異類。十多年的發展後,曾經的小鼠實驗被搬運複製到人體身上,並且得到良好的效果,雖然也只是個開始,但可瞻的未來意義深遠。
人類的情緒病在之前被認為是跟大腦密切相關,大腦分泌一些影響人心情的物質比如多巴胺,現在很多研究都表示腸道菌可以治療情緒類疾病比如自閉症、抑鬱症等,主要的原因是腸道菌等多方參與下腸道也可以分泌一些影響管控情緒的神經遞質。研究發現許多重要的神經遞質,如5-羥色胺、多巴胺等在腸道中都有它們的蹤跡,這些物質都與人體焦慮、憂鬱的情緒關係密切。
也有科研人員透過實驗發現,與正常人相比,抑鬱症患者腸道內的腸道菌群多樣性更少,缺少幾種菌群;同時,有科學家讓抑鬱症患者飲用含某些細菌的飲料,發現他們某些腸道炎症或腸道微生物群消除了,患者的抑鬱症狀有所改善。
抑鬱、焦慮等情緒病是現代人的通病,近日的世界精神健康日披露出來的數字讓人驚訝不已,《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鬱檢出率為24.6%。沒想到抑鬱症人群中青少年的佔比這麼嚴重,大家都知道現代社會的生存壓力太大,精神健康之類的隱患和成年人相關性更高,沒想到這把火也不經意間燒到了青少年身上。幾乎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檢出率,精神健康不容忽視。
曾經的少年不知愁滋味時代已經過去,家庭關係、生活壓力、工作學習、親密關係等種種因素織成了一張複雜的壓力網,把許多人困在抑鬱障礙的痛苦之中。社交網路中流行的喪、自閉、心情emo等等不僅僅是調侃也是一些心理健康失衡的訊號。
除了在醫院接受一些常規的治療方法外,腸道菌對於這種大腦參與的身心失衡疾病,有一定的療效。將健康人的功能菌群透過移植至患者腸道內,從而調節紊亂的腸道菌群,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腸道微生態系統從而影響患者的心情。研究大腦、治療大腦對於科研來說一直都是艱鉅的任務,但基於腸道菌群的療法應用於大腦疾病,有著令人振奮的前景,畢竟調控腸道將比調控大腦容易得多,儘管這一領域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但是可以看到的未來形態是腸道菌研究將會破解影響越來越多的大腦疾病。
有句老話形容人與人的親密:你是我肚子裡的蛔蟲。筆者認為腸道菌群可謂是我們們肚子裡的真“蛔蟲”,這些叢集微生物可能比我們們自己都更瞭解自我,也能左右我們的身心健康。因為現有檢測手段有限、研究複雜等原因,腸腦互動對精神、心理疾病具體發病機制的影響尚不夠充分,但所有有價值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對疾病的認識、破解需要時間來循序漸進,技術這麼發達,醫療領域的研究和臨床也會迅速迭代更新,相信腸腦的充分研究與價值運用這一天會早日到來。
最後囑咐一句:千萬千萬千萬不許有病恥感,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不好不舒服,請積極與朋友家人溝通去醫院配合治療,不要找各種理由硬抗,畢竟小病好治,大病蕩產。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9562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想吃炸雞?是腸道菌群在操控你!PNAS:腸道菌群決定飲食偏好的機制找到了
- 《科學》:腸菌啟用腸道吸脂大法!
- 糞菌移植的“跨界”功效:本想治療便祕,卻意外的改善了帕金森
- 腸道中的“好”細菌竟對大腦健康有關鍵作用?
- 《細胞》子刊:發現降解尿酸的腸菌!
- 你所不知道的阿里開源那些事兒阿里
- openGauss賬本資料庫,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資料庫
- 前端裡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之 【window.onload】前端
- 兒童顯微鏡是如何看細菌的?
- SpringApplication你不知道的那些事!SpringAPP
- 說說 VARCHAR 背後的那些事
- 《普通精神病學》:研究發現多吃蔬果增加腸道菌群能改善抑鬱焦慮
- webpack的那些事兒Web
- https的那些事兒HTTP
- Metabolic Engineering: 甜菜鹼驅動大腸桿菌內高效甲基供應
- HDFS監控背後那些事兒,構建Hadoop監控共同體Hadoop
- 什麼是視力障礙?說說你不知道的視力那些事兒!
- 易胖體質是因為“胖菌”?Nature Medicine最新研究揭示腸道微生物SNP與宿主BMI的關係
- 科克大學:研究發現腸道細菌菌株可能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和心理健康的益處
- 你不知道的軟體測試那些事?
- Eval家族的那些事兒
- 如何做好一款重製遊戲:「炒冷飯」背後的那些事兒遊戲
- 喝啤酒對健康有好處?最新研究發現,適度飲用啤酒有益於男性腸道菌群健康
- 揭秘 | 實時數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 漏洞檢測的那些事兒
- 關於 sudo 的那些事兒
- 面試的那些事兒--01面試
- 雲原生java的那些事兒Java
- util.promisify 的那些事兒
- iOS 截圖的那些事兒iOS
- HTTP 快取的那些事兒HTTP快取
- 那些教育直播系統開發,你不知道的事
- PHP那些事兒PHP
- Redis那些事兒Redis
- babel那些事兒Babel
- 關於HTTP/3背後你所不知道的HTTP
- 《自然·免疫學》:科學家首次發現,長期壓力會導致腸道乳酸菌減少,促進腸道免疫細胞進入大腦誘發抑鬱
- Facebook智慧攝像頭Portal研發背後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