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45 個國家/地區企業的調研揭示了“資料悖論”:企業需要更多資料,但同時受制於如何處理現有資料並從中提取價值

  • 70%的中國受訪企業(全球66%)認為自己是資料驅動型企業,但只有21%(全球21%)將資料視為資本,並在業務中優先使用
  • 71%的中國企業(全球超過三分之二)表示他們需要更多資料,68%的中國企業稱現有的資料已經超出其處理能力
  • 84%的中國企業認為按需付費模式將幫助更好地獲取、分析和處理資料,以努力克服包括儲存成本高企、IT 基礎設施過時、流程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障礙
  • 大多數企業認為採用按需付費模式會帶來收益,但只有少數已付諸行動

這一調研結果是基於對45個國家4000多名業務決策者的調查,並結合了戴爾科技集團數字化轉型指數的研究成果,該指數評估了全球企業的數字化成熟度。最新的數字化轉型指數顯示,“資料超載/無法從資料中提取洞見”是中國企業第四大轉型障礙(全球第三),高於2016年的第12位(全球第11位)。

  1. 認知悖論

70%的中國企業(全球66%)認為自己是資料驅動型企業,並稱“資料是組織的命脈”,但只有21%(全球21%)將資料視為資本,並在業務中優先使用。

為了澄清這一悖論,該調研列出了對企業資料就緒情況的客觀衡量標準。

結果顯示,85%的中國企業(全球88%)尚未改進其資料技術和流程、以及/或資料文化和技能。只有15%的企業(全球12%)被定義為“資料冠軍”,他們積極參與到技術/流程、文化/技能這兩個領域中。

  1. “想要的超出承受能力”悖論

根據研究,68%的中國企業(全球70%)表示其收集資料的速度快於分析和使用的速度,但71%(全球67%)表示他們不斷需要更多資料,超越當前所能提供的能力。這一結果是基於以下資料:

  • 61%的中國企業(全球64%)在其擁有或控制的資料中心管理大量資料,儘管在邊緣(生成資料的地方)處理資料的好處是眾所周知的
  • 欠缺資料領導力:73%的中國企業(全球70%)承認他們的董事會仍然沒有積極支援公司的資料和分析戰略
  • 無法擴充套件的IT戰略:48%的中國企業(全球49%)正在使用更多資料湖,而不是整合他們擁有的資料

因此,資料的爆炸式增長讓工作生活變得更加困難,而不是更加輕鬆:68%的中國企業(全球64%)抱怨他們的資料過剩,無法滿足安全和合規要求,59%的受訪者(全球61%)說他們的團隊已經被現有資料淹沒。

“如今,企業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需要通過數字化轉型來加速客戶服務。他們需要在獲取更多資料的同時,更好地挖掘已有的資料。特別是現在,50%的中國企業(全球44%)表示,疫情顯著增加了他們需要收集、儲存和分析的資料量。”戴爾科技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大中華區資料中心業務總經理朱培蘭表示,“成為資料驅動的企業好比是一段旅程,企業需要的是能與他們一路相伴的專業指導。”

  1. “只見不做”悖論

過去18個月中,按需付費模式不斷擴大,引發了資料優先、資料無處不在的業務的新一波浪潮。然而,將大部分應用程式和基礎設施遷移至“即服務”模式的企業仍是少數。(中國25%,全球20%)。儘管:

  • 68%的中國企業(全球64%)認為有機會根據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進行擴充套件
  • 63%的中國受訪者(全球63%)認為按需付費模式將讓公司變得更加敏捷
  • 59%的中國企業(全球60%)預測業務部門將能夠快速簡單地配置應用程式(只需按下一個按鈕)
  • 按需付費模式將幫助 84%的中國企業(全球83%)更好地獲取、分析和處理資料,以努力克服以下障礙:高企的儲存成本,未優化的資料倉儲;過時的 IT 基礎設施; 流程效率低下,無法滿足需求等。

希望就在眼前

雖然企業正苦苦掙扎,但許多已經做好規劃,創造更美好的明天:63%的中國企業(全球66%)計劃部署機器學習來自動檢測異常資料,50%(全球57%)希望轉向資料即服務模式,52%(全球52%)打算更深入地研究效能堆疊,以重新構建他們在未來 1-3 年內處理和使用資料的方式。

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企業可以將資料負擔轉化為資料優勢:

  1. 對其IT 基礎架構進行現代化改造,使其在資料所在的位置、邊緣處滿足資料需求。這包括使企業的基礎設施和應用程式更接近需要捕獲、分析和處理資料的地方,同時通過保持一致的多雲運營模式避免資料蔓延。
  2. 優化資料管道,讓資料在被AI/ML增強的同時可以自由安全地流動。
  3. 開發軟體以提供滿足客戶渴望的個性化、整合式體驗。

其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