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解析] 機器學習引數伺服器 Paracel (2)--------SSP控制協議實現

羅西的思考發表於2021-08-13

[原始碼解析] 機器學習引數伺服器 Paracel (2)-----SSP實現

0x00 摘要

Paracel是豆瓣開發的一個分散式計算框架,它基於引數伺服器正規化來解決機器學習的問題:邏輯迴歸、SVD、矩陣分解(BFGS,sgd,als,cg),LDA,Lasso...。

Paracel支援資料和模型的並行,為使用者提供簡單易用的通訊介面,比mapreduce式的系統要更加靈活。Paracel同時支援非同步的訓練模式,使迭代問題收斂地更快。此外,Paracel程式的結構與序列程式十分相似,使用者可以更加專注於演算法本身,不需將精力過多放在分散式邏輯上。

因為 ps-lite 沒有對 SSP 進行深入,而 Paracel 對 SSP的實現比較深入,所以我們本文就看看SSP如何實現

解析時候會刪除部分非主體程式碼。

[原始碼解析] 機器學習引數伺服器ps-lite 之(1) ----- PostOffice

[原始碼解析] 機器學習引數伺服器ps-lite(2) ----- 通訊模組Van

[原始碼解析] 機器學習引數伺服器ps-lite 之(3) ----- 代理人Customer

[原始碼解析]機器學習引數伺服器ps-lite(4) ----- 應用節點實現

[原始碼解析] 機器學習引數伺服器 Paracel (1)-----總體架構

0x01 背景知識

不同的worker同時並行運算的時候,可能因為網路、機器配置等外界原因,導致不同的worker的進度是不一樣的,如何控制worker的同步機制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課題。

1.1 非同步控制協議

許多機器學習問題可以轉化為迭代任務。對於迭代控制,一般來說,有三個級別的非同步控制協議:BSP(Bulk Synchronous Parallel),SSP(Stalness Synchronous Parallel)和ASP(Asynchronous Parallel),它們的同步限制依次放寬。為了追求更快的計算速度,演算法可以選擇更寬鬆的同步協議。

為了更好的說明以及行文完整,我們把ps-lite之中介紹過的段落再次拿出來。

這三個協議具體如下:

  • ASP:task之間完全不用相互等待,完全不顧worker之間的順序,每個worker按照自己的節奏走,跑完一個迭代就update,先完成的task,繼續下一輪的訓練。

    • 優點:消除了等待慢task的時間,減少了GPU的空閒時間,因此與BSP相比提高了硬體效率。計算速度快,最大限度利用了叢集的計算能力,所有的worker所在的機器都不用等待

    • 缺點:

      • 這個過程可能會導致梯度被計算過時的權重,從而降低統計效率。
      • 適用性差,在一些情況下並不能保證收斂性

      img

  • BSP:是一般分散式計算採用的同步協議,每一輪迭代中都需要等待所有的task計算完成。每個worker都必須在同一個迭代執行,只有一個迭代任務所有的worker都完成了,才會進行一次worker和server之間的同步和分片更新。

    • BSP的模式和單機序列因為僅僅是batch size的區別,所以在模型收斂性上是完全一樣的。同時,因為每個worker在一個週期內是可以平行計算的,所以有了一定的並行能力。spark用的就是這種方式。

    • 優點:適用範圍廣;每一輪迭代收斂質量高

    • 缺點:每一輪迭代中,,BSP要求每個worker等待或暫停來自其他worker的梯度,這樣就需要等待最慢的task,從而顯著降低了硬體效率,導致整體任務計算時間長。整個worker group的效能由其中最慢的worker決定;這個worker一般稱為straggler。

      bsp

  • SSP:允許一定程度的task進度不一致,但這個不一致有一個上限,稱為staleness值,即最快的task最多領先最慢的task staleness輪迭代。

    • 就是把將ASP和BSP做一下折中。既然ASP是允許不同worker之間的迭代次數間隔任意大,而BSP則只允許為0,那我就取一個常數s。有了SSP,BSP就可以通過指定s=0而得到。而ASP同樣可以通過制定s=∞來達到。

    • 優點:一定程度減少了task之間的等待時間,計算速度較快。

    • 缺點:每一輪迭代的收斂質量不如BSP,達到同樣的收斂效果可能需要更多輪的迭代,適用性也不如BSP,部分演算法不適用。

      ssp

1.2 Straggler 問題

傳統的方法是使用BSP來完成迭代,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在每個迭代器的末尾進行同步。這導致了straggler問題:由於一些軟硬體的原因,節點的計算能力往往不盡相同。對於迭代問題來說,每一輪結束時算得快的節點都需等待算得慢的節點算完,再進行下一輪迭代。這種等待在節點數增多時將變得尤為明顯,從而拖慢整體的效能。

有兩種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 首先,我們必須編寫一些複雜的程式碼,使負載不平衡,這樣我們可以使一個快速的worker訓練更多的資料。
  • 其次,我們可以做一些非同步控制來放鬆同步條件。

Paracel使用第二種方法,放寬了同步條件,即放寬了“每個迭代步都等待”這個約束:

假設最快的worker與最慢的worker之間的同步不超過一個有界引數,這是每次迭代的收斂性和總收斂時間之間的折衷。當在一輪迭代結束時,算得快的節點可以繼續下一輪迭代,但不能比最慢的節點領先引數s個迭代步。當領先超過s個迭代步,Paracel才會強制進行等待。

這樣非同步的控制方式既從整體上省去了等待時間,也能間接地幫助慢的節點趕上。從優化問題的角度來看,雖然單迭代步收斂得慢了,然而每個迭代步的時間開銷變少了,總體上收斂也就變快了。

這種做法就是Staleness Synchronous Parallel (SSP),基本思想是允許各機器以不同步調對模型進行更新,但是加一個限制,使得最快的機器的進度和最慢機器的進度之差不要太大。這樣做的好處是:既減輕慢的機器拖整個系統的後腿,又能保證模型的最終收斂。

0x02 實現

我們首先回憶一下前文總結的架構。

img

2.1 ssp_switch

ssp_switch 用來控制是否使用 ssp。

我們以 include/ps.hpp 的 paracel_read 為例。

如果啟用了 ssp,則:

  • 如果時鐘為0或者total_iters,說明是ssp啟動 或者 時間間隔(迭代次數)到了,這時候需要重新獲取對應數值,更新cache。
  • 如果命中快取,則直接返回。
  • 如果Miss,則如果當前時鐘已經大於某個數值 (stale_cache + limit_s < clock) ,則 while 迴圈等待。
    • 即,算得快的節點可以繼續下一輪迭代,但不能比最慢的節點領先引數s個迭代步。當領先超過s個迭代步,Paracel會強制進行等待。所以使用 pull_int(paracel::str_type("server_clock") 來增加 server的時鐘。回憶一下前面講的 SSP 核心思想(允許一定程度的task進度不一致,但這個不一致有一個上限,稱為staleness值,即最快的task最多領先最慢的task staleness輪迭代)。
    • server_clock 是專門用來SSP時鐘協調的。"server_clock" 就是伺服器時鐘,worker 就是獲取這個數值來看是否落後或者領先。
    • stale_cache 初始為0,每次強制等待的迴圈之中,會設定為 "server_clock" 傳回的 數值。

其中快取定義:

  paracel::dict_type<paracel::str_type, boost::any> cached_para;

具體程式碼如下:

  template <class V>
  bool paracel_read(const paracel::str_type & key,
                    V & val,
                    int replica_id = -1) {
    if(ssp_switch) {
 
      if(clock == 0 || clock == total_iters) { // check total_iters for last 
        // 說明是ssp啟動或者時間間隔(迭代次數)到了,這時候需要重新獲取對應數值,更新cache。
        cached_para[key] = boost::any_cast<V>(ps_obj->
                                              kvm[ps_obj->p_ring->get_server(key)].
                                              pull<V>(key));
        val = boost::any_cast<V>(cached_para[key]);
      } else if(stale_cache + limit_s > clock) {
        // cache hit 如果命中快取,則直接返回
        val = boost::any_cast<V>(cached_para[key]);
      } else {
        // cache miss
        // 如果Miss,如果當前時鐘已經大於某個數值 ,則 while 迴圈等待
        // pull from server until leading slowest less than s clocks
        while(stale_cache + limit_s < clock) {
          // 時間同步
          stale_cache = ps_obj->
              kvm[clock_server].pull_int(paracel::str_type("server_clock"));
        }
        // 獲取key對應權重的最新數值
        cached_para[key] = boost::any_cast<V>(ps_obj->
                                              kvm[ps_obj->p_ring->get_server(key)].
                                              pull<V>(key));
        val = boost::any_cast<V>(cached_para[key]);
      }
      return true;
    }
    return ps_obj->kvm[ps_obj->p_ring->get_server(key)].pull(key, val); 
  }

kvclt 之中有pull_int方法,就是與Clock server互動,進行時間同步:

  int pull_int(const paracel::str_type & key) {
    if(p_ssp_sock == nullptr) {
      p_ssp_sock.reset(create_req_sock(ports_lst[4]));
    }
    auto scrip = paste(paracel::str_type("pull_int"), key);
    int val = -1;
    bool r = req_send_recv(*p_ssp_sock, scrip, val);
    if(!r) ERROR_ABORT("key: pull_int does not exist");
    return val;
  }

2.2 thrd_exec_ssp

在 include/server.hpp之中,thrd_exec_ssp 是專門處理ssp的執行緒。

其用到的ssp_tbl 在 include/kv_def.hpp 之中。

namespace paracel {
  paracel::kvs<paracel::str_type, int> ssp_tbl; // 這裡是ssp專用KV儲存
  paracel::kvs<paracel::str_type, paracel::str_type> tbl_store;
}

以 pull_int 這個命令為例,就是從伺服器拉取 “ssp專用KV儲存” 對應的資料。

thrd_exec_ssp 具體程式碼如下:

// thread entry for ssp 
void thrd_exec_ssp(zmq::socket_t & sock) {
  
  paracel::packer<> pk;
  paracel::ssp_tbl.set("server_clock", 0);
  
  while(1) {
    
    zmq::message_t s;
    sock.recv(&s);
    auto scrip = paracel::str_type(static_cast<const char *>(s.data()), s.size());
    auto msg = paracel::str_split_by_word(scrip, paracel::seperator);
    auto indicator = pk.unpack(msg[0]);
    //std::cout << indicator << std::endl;
    
    if(indicator == "push_int") { // 推送資料
      auto key = pk.unpack(msg[1]);
      paracel::packer<int> pk_i;
      auto val = pk_i.unpack(msg[2]);
      paracel::ssp_tbl.set(key, val);
      bool result = true;
      rep_pack_send(sock, result);
    }
    if(indicator == "incr_int") { // 更改資料
      auto key = pk.unpack(msg[1]);
      if(paracel::startswith(key, "client_clock_")) {
        if(paracel::ssp_tbl.get(key)) {
          paracel::ssp_tbl.incr(key, 1);
        } else {
          paracel::ssp_tbl.set(key, 1);
        }
        if(paracel::ssp_tbl.get(key) >= paracel::ssp_tbl.get("worker_sz")) {
          paracel::ssp_tbl.incr("server_clock", 1);
          paracel::ssp_tbl.set(key, 0); 
        }
      }
      paracel::packer<int> pk_i;
      int delta = pk_i.unpack(msg[2]);
      paracel::ssp_tbl.incr(key, delta);
      bool result = true;
      rep_pack_send(sock, result);
    }
    if(indicator == "pull_int") { // 拉取資料
      auto key = pk.unpack(msg[1]);
      int result = 0;
      auto exist = paracel::ssp_tbl.get(key, result); // 獲取對應的key
      if(!exist) {
        paracel::str_type tmp = "nokey";
        rep_send(sock, tmp);
      }
      rep_pack_send(sock, result);
    }
  
  } // while
}


邏輯如下(注意,因為篇幅所限,這裡省略了上圖部分變數,加入了新的變數與邏輯):

+------------------+                                worker         +          server
| paralg           |                                               |
|                  |                                               |
|                  |                                               |
|  parasrv *ps_obj |                                               |
|            +     |                                               |  +------------------+
|            |     |                                               |  | start_server     |
+------------------+                                               |  |                  |
             |                                                     |  |                  |
             |                                                     |  |                  |
             v                                                     |  |                  |
+------------+-----+         +------------------+     +---------+  |  |                  |
| parasrv          |         |kvclt             |     | kvclt   |  |  |                  |
|                  |         |                  |     |         |  |  |    thrd_exec     |
|                  |         |     host         |     |         |  |  |                  |
|         servers  |         |                  |     |         |  |  |    ssp_tbl       |
|                  |         |     ports_lst    |     |         |  |  |                  |
|         kvm +----------->  |                  |.....|         |  |  |    tbl_store     |
|                  |         |     context      |     |         |  |  |                  |
|         p_ring   |         |                  |     |         |  |  |    thrd_exec_ssp |
|            +     |         |     conn_prefix  |     |         |  |  |                  |
|            |     |         |                  |     |         |  |  |       ^          |
+------------------+         |     p_ssp_soc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               |           |      |     |         |  |  |       |          |
+------------+------+        +------------------+     +---------+  |  |       |          |
| ring              |                    |                         |  +------------------+
|                   |                    |                         |          |
|                   |                    |                         |          |
|  srv_hashring     |                    |                         |          |
|                   |                    |                         |          |
|  srv_hashring_dct |                    +------------------------------------+
|                   |                                              |
+-------------------+                                              +

手機如下:

2.3 轉換

使用者只需新增幾行程式碼即可將BSP程式轉換為非同步程式。比如一個非常簡單的示例。

主要就是使用iter_commit() 在每次迭代結束之後,把本地更新結果提交到引數伺服器。

class logistic_regression: public paracel::paralg {

 public:
  logistic_regression(paracel::Comm comm,
            std::string hosts_dct_str,
            std::string _output,
            int _rounds,
            int _limit_s,
            bool _ssp_switch) :
        paracel::paralg(hosts_dct_str,
                        comm,
                        _output,
                        _rounds,
                        _limit_s,
                        _ssp_switch) {}

  void training() {
    theta = paracel::random_double_list(data_dim);
    paracel_write("theta", theta); // init push
    
    for(int iter = 0; iter < rounds; ++iter) {
      for(int i = 0; i < data_dim; ++i) {
        delta[i] = 0.;
      }
      random_shuffle(idx.begin(), idx.end());

      // pull theta
      theta = paracel_read<vector<double> >("theta");

      for(auto sample_id : idx) {
        for(int i = 0; i < data_dim; ++i) {
          delta[i] += coff1 *
            samples[sample_id][i] - coff2 * theta[i];
        }
      } // traverse

      // update theta with delta
      paracel_bupdate("theta",
                    delta,
                    "update.so",
                    "lg_theta_update");

      // commit to server at the end of each iteration
      iter_commit(); // 這裡是新增的,在每次迭代結束之後,把本地更新結果提交到引數伺服器
    }

    // last pull
    theta = paracel_read<vector<double> >("theta");
  }

  void solve() {
    // init training data
    auto parser = [](const std::vector<std::string>) {
      /* ... */
    };
    auto lines = paracel_load(input);
    parser(lines);
    paracel_sync();

    // set total iterations of your training process
    set_total_iters(rounds);

    // training
    training();
  }

}; // class logistic regression

2.4 邏輯串聯

前面每個部分我們其實都講解得不透徹,需要在此串聯起來。

我們假設有5個worker,limit_s 是 3,即最快的節點不能比最慢的節點領先引數 3 個迭代步。當領先超過 3 個迭代步,Paracel會強制進行等待。

2.4.1 初始化

在 paralg 構建函式中,會對各種資料進行初始化,這裡重要的是伺服器端 key "worker_sz" 對應的數值被設定為 worker_comm.get_size() ,就是worker 數值 5。

"worker_sz" 的意義是:目前應該有多少個worker一起訓練。

  paralg(paracel::str_type hosts_dct_str, 
         paracel::Comm comm,
         paracel::str_type _output = "",
         int _rounds = 1,
         int _limit_s = 0,
         bool _ssp_switch = false) : worker_comm(comm),
                                    output(_output),
                                    nworker(comm.get_size()),
                                    rounds(_rounds),
                                    limit_s(_limit_s),
                                    ssp_switch(_ssp_switch) {
    ps_obj = new parasrv(hosts_dct_str);
    init_output(_output);
    clock = 0;
    stale_cache = 0;
    clock_server = 0;
    total_iters = rounds;
    if(worker_comm.get_rank() == 0) {
      paracel::str_type key = "worker_sz";
      (ps_obj->kvm[clock_server]).
          push_int(key, worker_comm.get_size());  // 設定為 5
    }
    paracel_sync();
  }

2.4.2 worker 端 iter_commit

在 iter_commit 之中,邏輯如下。

  • iter_commit 是每次迭代增加 本地 clock;
  • 如果 (clock == total_iters),說明本 worker 已經達到了總體迭代數值,就減少伺服器 "worker_sz" 數值。即:本worker已經跑完了訓練,所以下面一起訓練的worker數目需要減少 1。
  // put where you want to control iter with ssp
  void iter_commit() {
    paracel::str_type clock_key;
    if(limit_s == 0) {
      clock_key = "client_clock_0";
    } else {
      clock_key = "client_clock_" + std::to_string(clock % limit_s);
    }
    ps_obj->kvm[clock_server].incr_int(paracel::str_type(clock_key), 1); // value 1 is not important
    clock += 1;
    if(clock == total_iters) { // 如果已經達到了總體迭代數值,就減少伺服器 "worker_sz" 數值
      ps_obj->kvm[clock_server].incr_int(paracel::str_type("worker_sz"), -1);
    }
  }

kvclt 之中有如下程式碼,其實就是給伺服器轉發請求,所以我們可以略過:

  bool incr_int(const paracel::str_type & key,
                int delta) {
    if(p_ssp_sock == nullptr) {
      p_ssp_sock.reset(create_req_sock(ports_lst[4]));
    }
    auto scrip = paste(paracel::str_type("incr_int"),
                       key,
                       delta);
    bool stat;
    auto r = req_send_recv(*p_ssp_sock, scrip, stat);
    return r && stat;
  }

  int pull_int(const paracel::str_type & key) {
    if(p_ssp_sock == nullptr) {
      p_ssp_sock.reset(create_req_sock(ports_lst[4]));
    }
    auto scrip = paste(paracel::str_type("pull_int"), key);
    int val = -1;
    bool r = req_send_recv(*p_ssp_sock, scrip, val);
    assert(val != -1);
    assert(r);
    if(!r) ERROR_ABORT("key: pull_int does not exist");
    return val;
  }

2.4.3 服務端 incr_int

伺服器收到了kvclt 轉發的請求,處理舉例如下:

在 thread_exec_ssp 中,incr_int 部分程式碼如下:

  • 如果 key 是 "client_clock_",則
    • 把對應的key增加對應的數值,或者新增這個數值;
    • 如果 key 的數值大於"worker_sz"的數值,說明所有worker 都完成了一輪迭代,所以需要:
      • 把"server_clock"數值增加 1。"server_clock" 就是伺服器時鐘,worker 就是獲取這個數值來看是否落後或者領先;
      • 把對應的 "client_clock_" 重置為 0,則說明需要考慮下次迭代了。
  • 對於其他key,則增加引數的數值;
    if(indicator == "incr_int") {
      auto key = pk.unpack(msg[1]);
      if(paracel::startswith(key, "client_clock_")) {
        if(paracel::ssp_tbl.get(key)) {
          paracel::ssp_tbl.incr(key, 1); // 把對應的key增加對應的數值
        } else {
          paracel::ssp_tbl.set(key, 1 // 新增這個數值
        }
        if(paracel::ssp_tbl.get(key) >= paracel::ssp_tbl.get("worker_sz")) 
          //所有worker 都完成了一輪迭代
          paracel::ssp_tbl.incr("server_clock", 1); //伺服器迭代增加1
          paracel::ssp_tbl.set(key, 0); //重置為 0,說明需要考慮下次迭代了,因為本次迭代中,所有client都完成了,下次迭代又要重新計算
        }
      }
      paracel::packer<int> pk_i;
      int delta = pk_i.unpack(msg[2]);
      paracel::ssp_tbl.incr(key, delta);
      bool result = true;
      rep_pack_send(sock, result);
    }

2.4.4 串聯

把所有邏輯串聯起來,名詞解釋如下:

  • client_clock_X ,表示本輪 虛擬迭代 之中的 實際迭代中,分別有幾個 worker 執行完成, 0 <= X < limit_s 。
  • worker_sz 表示 目前應該有多少個worker一起訓練。
  • server_clock 就是伺服器時鐘,代表總體已經訓練完成了幾個迭代(實際迭代),worker 就是獲取這個數值來看是否落後或者領先。

具體如下:

  • limit_s 是 3,即最快的節點不能比最慢的節點領先引數 3 個迭代步。當領先超過 3 個迭代步,Paracel會強制進行等待。因此,有兩種迭代:

    • 大的迭代是虛擬迭代,包含 3 個小迭代步驟(limit s 數目)
    • 小的迭代就是實際迭代步,使用 client_clock_X 表示, clock_key_0 表示本輪 虛擬迭代 之中的 第一次實際迭代 中,分別有幾個 worker 完成執行。
  • 在 worker 的 paralg 構建函式中,會對各種資料進行初始化,這裡重要的是伺服器端 key "worker_sz" 對應的數值被設定為 worker_comm.get_size() ,就是worker 數值 5。

    "worker_sz" 的意義是:目前應該有多少個worker一起訓練。

  • 在 worker 的 paracel_read 之中,一直用本地的 clock 與遠端 "server_clock" 做比較,如果小於 limit_s 則強制本worker等待

  • 在worker 的 iter_commit 之中:

    • 增加 本地 clock 的數值
      • clock 從 0 開始遞增,就是本地實際迭代的次數
      • 如果 (clock == total_iters),說明本 worker 本地訓練已經達到了總體迭代數值,就減少伺服器 "worker_sz" 數值。即:本worker已經跑完了訓練,所以下面一起訓練的worker數目需要減少 1;
    • 假如 limit_s 為3,則 clock_key 為 client_clock_0, client_clock_1, client_clock_2,根據本地 clock 的數值,給伺服器 (clock % limit_s) 增加 1;clock_key_0 表示本輪 虛擬迭代 之中的 第一次實際迭代 中,分別有幾個 worker 完成執行;
  • 遞交 iter_commit 之後,在 server 之中:

    • 如果 key 是 "client_clock_",則
      • 把對應的key增加對應的數值;
      • 如果 key 的數值大於"worker_sz"的數值,說明所有worker 都完成了一輪迭代,所以需要:
        • 把"server_clock"數值增加 1。"server_clock" 就是伺服器時鐘,worker 就是獲取這個數值來看是否落後或者領先;
        • 把對應的 "client_clock_" 重置為 0,則說明需要考慮下次迭代了。
    • 對於其他key,則增加引數的數值;

我們可以看看邏輯圖:

                                    worker 1  +  Server 1
                                              |
                                         快    |
+-----------------------------------------+   | +------------------------------------------+
| paracel_read() {                        |   | |                                          |
|                                         |   | |auto key = pk.unpack(msg[1]);             |
|  while(stale_cache + limit_s < clock) { |   | |if(startswith(key, "client_clock_")){     |
|    stale_cache = get("server_clock")    |   | |	if(ssp_tbl.get(key)) {             |
|  }                                      |   | |		incr(key, 1);              |
| }                                       |   | |	} else {                           |
+-----------------------------------------+   | |		set(key, 1);               |
                                              | |	}                                  |
+---------------------------------------------+ |	if(get(key) >= get("worker_sz")) { |
                                 worker 2     | |	 incr("server_clock", 1);          |
                                         慢    | | set(key, 0);                            |
+-----------------------------------------+   | |	}                                  |
| iter_commit() {                         |   | |}                                         |
|                                         |   | |ssp_tbl.incr(key, delta);                 |
|   if(limit_s == 0) {                    |   | |                                          |
|     clock_key = "client_clock_0"        |   | +------------------------------------------+
|   } else {                              |   |
|     clock_key = "client_clock_" +       |   |
|                 (clock % limit_s)       |   |
|   }                                     |   |
|                                         |   |
|   incr_int(clock_key, 1);               |   |
|                                         |   |
|   clock += 1;                           |   |
|                                         |   |
|   if(clock == total_iters) {            |   |
|     incr_int("worker_sz"), +1);         |   |
|   }                                     |   |
|  }                                      |   |
| }                                       |   |
+-----------------------------------------+   +



手機如下:

我們也可以用圖表展示下邏輯過程,其中:

  • client_clock_1 縮寫為 c_c_1,表示本輪 虛擬迭代 之中的 實際迭代 中,分別有幾個 worker 完成執行
  • worker_sz 縮寫為 w_sz,表示 目前應該有多少個worker一起訓練。
  • server_clock 縮寫為 s_c。"server_clock" 就是伺服器時鐘,代表總體已經訓練完成了幾個迭代(實際迭代),worker 就是獲取這個數值來看是否落後或者領先。
  • 這幾個變數都是伺服器端的變數。

首先開始啟動訓練,表格中從上到下順序執行。

第一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c_c_0 c_c_1 c_c_2 w_sz s_c 說明
worker1 1 1 5 第一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worker2
worker3
worker4
worker5

第二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c_c_0 c_c_1 c_c_2 w_sz s_c 說明
worker1 1 1 5 第一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worker2 2 2 5 第二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worker3
worker4
worker5

第三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c_c_0 c_c_1 c_c_2 w_sz s_c 說明
worker1 1 1 5 第一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worker2 2 2 5 第二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worker3 3 3 5 第三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worker4
worker5

第四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c_c_0 c_c_1 c_c_2 w_sz s_c 說明
worker1 1 1 5 第一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worker2 2 2 5 第二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worker3 3 3 5 第三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worker4 4 4 5 第四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worker5

第五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一步,增加c_c_0,因為已經完成了一輪實際迭代,所以server_clock增加 1。

此時,worker 5 落後了一個迭代(server_clock = 1)。

c_c_0 c_c_1 c_c_2 w_sz s_c 說明
worker1 1 1 5 第一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worker2 2 2 5 第二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worker3 3 3 5 第三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worker4 4 4 5 第四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兩步,增加c_c_0,c_c_1
worker5 5 --> 0 5 1 第五個worker開始訓練,實際訓練一步,增加c_c_0,因為所有5個worker都已經完成了一輪實際迭代,所以server_clock增加 1,然後對應的 "client_clock_0" 重置為 0,則說明需要考慮下次迭代了。

下面看看特殊情況

首先,4個worker都執行完3步,但是worker 5沒有執行,狀況如下:

c_c_0 c_c_1 c_c_2 w_sz s_c 說明
worker1 1 1 1 5 本輪第一個worker實際訓練三步,增加c_c_0,c_c_1,c_c_2
worker2 2 2 2 5 本輪第二個worker實際訓練三步,增加c_c_0,c_c_1,c_c_2
worker3 3 3 3 5 本輪第三個worker實際訓練三步,增加c_c_0,c_c_1,c_c_2
worker4 4 4 4 5 本輪第四個worker實際訓練三步,增加c_c_0,c_c_1,c_c_2
worker5

假設worker 5 的 iter_commit 之中,如果worker 5 發現自己 (clock == total_iters),說明本 worker 5 已經達到了總體迭代數值,就減少伺服器 "worker_sz" 數值。即:本worker已經跑完了訓練,所以下面一起訓練的worker數目需要減少 1;

因為 worker 5 一下子完成 3步訓練,所以 s_c 變成 3,即總體迭代次數為 3。

因為 本次虛擬迭代中,5 個worker都完成了訓練,所以 c_c_1 ~ c_c_2 都先變成 5, 然後重置為 0。

c_c_0 c_c_1 c_c_2 w_sz s_c 說明
worker1 1 1 1 5 本輪第一個worker實際訓練三步,增加c_c_0,c_c_1,c_c_2
worker2 2 2 2 5 本輪第二個worker實際訓練三步,增加c_c_0,c_c_1,c_c_2
worker3 3 3 3 5 本輪第三個worker實際訓練三步,增加c_c_0,c_c_1,c_c_2
worker4 4 4 4 5 本輪第四個worker實際訓練三步,增加c_c_0,c_c_1,c_c_2
worker5 5 --> 0 5 --> 0 5 --> 0 4 3 本輪第五個worker訓練完成,worker 5 又發現自己 (clock == total_iters),則"worker_sz" 數值減少1,以後只要看 4 個worker即可。

至此,SSP相關我們分析完畢,下文解析資料/模型載入。

0xFF 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