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了,我的技術管理成長之路

武哥漫談IT發表於2021-05-21

我是 2013 年畢業的,起點還算不錯(985 碩士),前面 3 年在大廠做技術,第 4 年開始轉型做管理,目前是一家知名獨角獸公司的技術總監。

8 年時間做到中層管理,外人看起來職場發展很不錯,但沒人知道我經歷了多麼煎熬的轉型過程,付出了多少。我想將我的心路歷程分享給你,耐心看完,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這 5 年的管理之路,我將它拆分成 4 個階段,代表了我在管理心智上的一次次蛻變。


第一階段:管理懵懂期,扮演好大頭兵

和很多初入管理的技術同學類似,都是 「碼而優則仕」,但我不是內部提拔,而是跟著前領導走向了這條路。

2016 年,我在亞馬遜的直屬 Boss - 鵬哥,他跳槽到一家快速發展的創業公司當技術總監,恰好那時我也打算離開大學同學的初創公司,看看外面的機會。

得益於亞馬遜那兩年多鵬哥對我工作的認可。他跟我說,要不你來我這邊帶一個團隊吧,就這樣我有了 4 人的小團隊,開啟了我技術管理生涯的第一個階段。

那時候,我基本沒什麼團隊管理意識,主要就是快速出成果。因為團隊接了很多從 0 到 1 的專案,總監會跟公司定一個 deadline,我要做的就是:拆分每個人的工作,然後做好專案推進,另外自己也會承擔很多開發工作。

這個階段,People Managment 主要用在招聘上了,業務發展很快,HC 很多。但是小公司招人難呀,加之 HR 部門人少,一線經理從撈簡歷、篩簡歷、到安排面試,都要親力親為。

所以,白天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招人以及各種專案會議上了,基本晚上才有時間寫程式碼,一直幹到晚上 11 點左右是常態。

下面這條朋友圈算是當時最真實的狀態,依稀記得公司的行軍床都被我和另外一個男經理睡壞了,一時成為了公司的一段 “佳話”。

這個階段,要做好也挺不容易的。團隊 5 個人,要對接 4 個系統的需求,而且很多專案都是倒排期的,老闆動不動還會插入高優需求。

那時候也會做專案過程管理,但是總抵不過老闆一句「這個專案必須 XX 時間點上線」,所以沒啥好辦法,就是帶頭扛,有風險的專案幾乎都是靠加班拼出來的。當時,總監經常帶著大家一起吃飯、聊天、打乒乓球,工作累歸累,團隊氛圍是真的不錯。

這算是我管理的第一階段,還處於懵懂期:團隊規模小,管理成本很低,重點是帶幾個人把事情做好,目標很明確,更偏執行層面。


第二階段:開始入門管理,從關注過程和目標 -> 到關注團隊

大概 8 個月後,團隊規模擴充到了 10 人左右,我負責的業務以及對接的需求越來越多,也是在這個時候我經歷了一次比較沉重的打擊。

團隊第 1 次背了一個公司級事故,我當時覺得挺冤枉的。因為業務影響並不大,另外雖然是研發側的 Bug,但是上線時測試同學聯絡不上,沒及時做驗證。發現問題後讓運維回滾,又因為指令碼有問題,整了半小時才回滾成功。

最終定級成事故,公司給了兩點原因:

1、團隊管理機制有問題,低階 Bug 沒做好程式碼審查和自測,並且測試同學未就緒就讓運維操作上線;

2、出問題後沒及時向上彙報,決策速度慢,導致故障持續時間超過了 1 個小時。

這次事故給了我足足的教訓,算是對我管理心智的第一次警鐘。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管理方式存在問題。

以前人少事情少,憑著打滿雞血的衝勁還能兼顧得過來,但是當團隊規模達到 10 人左右時,管理半徑根本覆蓋不到所有人。

另外也認清楚了:管理遠比自己想象中的要複雜得多。流程機制、對上管理、決策力等等,這些都是之前自己所輕視的。

在這之後,我逐漸將團隊分成了兩個子方向,讓團隊的核心骨幹作為二級 leader 來負責一些具體的執行,我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整體把控以及關鍵卡點解決上,不再過多關注細節。

此外,我也嘗試引入一些研發管理規範、專案管理機制來拉齊所有人的工作方式,進一步提升整體的效率,以及減少低階問題的發生。

這個過程是最不適應的,持續了半年時間,之前我寫過一篇系統性的總結,5 千字的乾貨,絕對值得一看。

幸運的是,總監給了我非常多的指導,他是非常關注人和團隊的。受他的影響,我慢慢改變了很多工作方式和思維習慣,不再單純從技術這一個維度去看問題和做決策。

這是我管理的第二階段,算找到了一點點感覺:從之前的關注過程和目標,逐漸轉移到關注團隊整體,減少了執行層面的比重,管理思維開始開啟。


第三階段:管理系統化,理論+實踐並行

慢慢地,我在團隊管理上逐漸系統化:從招人、新人 Onboarding、培養、績效考核、晉升輔導都摸索入門了,自己也很注重沉澱。這樣弄下來,HRBP 和CTO 對我印象都很好。

2017 年 8 月份,公司將戰略調整成裂變增長,陸續啟動了紅包、拼團等新業務,營銷相關的全部交給我的團隊來負責。因此,團隊規模得以繼續擴大,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跨部門的專案管理機會,有些同學成長很快。

對團隊來說,真正迎來契機是在 2018 年初,公司為了搶直播答題的風口,想借機做一波引流拉新,CEO 拍板全員 all in 這個專案,要快速 copy 出一個,放一張產品截圖表示下紀念。

這個專案的技術複雜度真的不低,大家可以看看這篇文章。但整個專案最難的其實在於:從需求設計到上線運營,就給了 3 周時間,涉及到大幾十號人的協同,公司高管們全部在盯著,時間壓力和心理壓力都很大。

我們團隊承接了最核心的答題系統以及直播運營後臺,同時我還被任命為專案經理。過程就不展開了,我和好幾個小夥伴幾乎是以泡在公司的狀態死磕完成了這個專案。

得益於這個專案的表現,2018 年上半年我被晉升成了高階技術經理,兩個核心骨幹也進入了技術經理培養期。因此,戰功對於團隊進一步升級壯大也是尤為關鍵的。

那時候團隊差不多 20 人了,整個梯隊和團隊士氣都還不錯。能打仗、不掉鏈子,這是當時團隊最明顯的標籤,也無形中變成了團隊所有人做事的一種態度。

這算是我管理的第三階段,逐漸進入成熟期:對於大型專案的把控能力、工程管理、團隊管理都有了自己成形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第四階段:入門中層管理

最近這 2 - 3 年,是我在中層管理上繼續沉澱的幾年,從上家公司跳槽到了 58 轉轉,平臺更大,組織效率更高。

再覆盤我這兩年的工作,我覺得有兩點是做得還不錯的

1、流程建設:有了更多的思考,不再拘泥於生搬硬套,而是會回到組織的主要問題、業務的發展階段、團隊的成熟度上去定期思考,為最終的協同效率和效果負責,做加法,更要學會做減法。這一點在敏捷專案管理流程、工程管理機制上運用得還算得當。

2、組織建設:除了梯隊以外,會比以前更加關注組員的成長訴求。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瓶頸,給予實戰機會,幫助他們做好晉升。如果能夠很好地激發每個人主動做事的意願和潛能,這將是成長型組織最核心的動力。

做得不好的地方也有很多,我例舉感受最深的一點,那就是:業務交付。這是中層技術管理者做得好與壞最有說服力的東西。

2019 年,我加入轉轉,這是我們廣告業務跑得最快的一年,技術側在研發效率和質量上沒掉鏈子,可以說很好地支撐了業務,最終團隊也很順理地拿到了 Top 績效。

2020 年,公司在戰略上有所調整,業務開始慢下來了,尤其去年商業內部嘗試了很多新業務,但是都沒有取得特別好的效果。最終績效以及團隊士氣上都受到了一些打擊。

這個落差感其實比較明顯,再回到技術管理身份看這個問題,讓我對「業務交付」有了更深的認識。

對於一個基層管理者來說,能按時保質交付即可;但是對於一箇中層管理者,這還遠遠不夠,你不僅僅要為交付負責,更需要為「業務成功」負責,想盡一切辦法去達成組織績效。

尤其最近讀了喬新亮的極客專欄,他談到:要以始為終,以產品和業務視角去做專案管理。其實背後說的也是以業務成功為導向。

這算是我管理的第四階段,在中層崗位上繼續摸索和前行:對於組織架構、協同效率、團隊活力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對中層管理的要求看得更清楚了。


寫在最後

回顧這幾年在技術管理上的心路歷程,「意識和心智」真的是最為重要的,它決定了你在每個階段會折騰多長時間。因此,一定要做到勤自省、多請教。

管理遠沒有止境,前路依舊漫長,希望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我在管理上的第五個階段。

如果你也有管理上的疑惑或者成長心得,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共同進步!


- End -


作者簡介:985碩士,前亞馬遜工程師,現58轉轉技術總監

歡迎掃描下方的二維碼,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武哥漫談IT,精彩原創不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