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向上,雪坡向下:拼多多的“新帥”與新路

naojiti發表於2021-04-29

近年來科技領域的企業人事變動很頻繁,期間從不乏各種猜測和聲音。總結一個規律,我想大概是“技術向上主義”。

來自技術部門、擁有技術背景的人才紛紛履新,被看做是企業下一輪增長“全村的希望”。比如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移交權力給雲端計算部門CEO安迪·傑西,英特爾新CEO任命也選擇了技術背景出身的基辛格。中國自然也沒有落伍,前不久接替黃崢成為拼多多董事長的陳磊,同樣有著獨特的技術優勢,從2016年起就擔任拼多多的CTO。

藉由這個趨勢,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驅動企業未來增長的核心要素,絕對一定肯定必須是科技。

眾所周知,技術從實驗室到商業場景之間,有著很長的落地應用過程。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猶記得黃崢卸任時曾說過,拼多多的“雪坡依然很長、高速增長仍在繼續”。當時大家有些疑惑,面對一手打拼出的事業,為什麼他會如此放心;拼多多的下一程,究竟會向哪些方向前行?

結果,拼多多的答案樸素而持久。4月25日,在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接任拼多多董事長的陳磊首次公開亮相。他說,拼多多將“發自內心、持之以恆”地深耕農業。

誠然,在中國很難找到其他跑道,能比技術穹頂與田間地頭的距離更遠、落雪更厚、想象更大。不過,提到產業數字化,大家首先會想到的都是一些演算法、IT、雲端計算、解決方案等相關公司,很少有人會第一時間想到拼多多。

或許,我們可以把拼多多的下一程,想象為一次“滾雪球”。在那些大眾視線未及之處,拼多多悄然完成了一次技術向上的攀爬,抵達山頂之後,面朝數字農業的“雪坡”,讓技術紅利從平臺高地奔向產業原野,也就成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抉擇。

從拼多多與數字田野的故事背後,可以讀到農產品市場所需要的差異化能力,透視中國農業、農村、農人的振興路徑。

上行:一家電商的技術攀爬故事

從全球頂級學府和企業實驗室中誕生的數字化技術,與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生產,似乎是兩個世界、兩種畫風。想要將它們連線起來,該怎麼做呢?

如果讓孩童來選擇,一定更想像童話故事裡那樣,種一顆神奇的豆子,沿著直衝雲霄的豆蔓,就能爬上雲端,拿回寶貴的金幣、會下金蛋的母的雞。

可惜,成年人的世界裡很少有童話。數字化的“豆蔓”,要支撐大規模的農產品上行,需要解決的問題並不少。

比如說:當農產品被放到網上,缺乏流量支撐和專業人才運營,只能被動等待搜尋,銷量依然無法保證;

成功接到訂單,農村地區的供應鏈路長、效率低,很容易給習慣了高效流通的消費者帶來不好的體驗,無法形成良性的產銷迴圈;

此外,完成一單之後,缺乏後續服務,沒有資料反饋、支撐與應用,區域農業發展依然會按照以生產為主導的相對滯後模式,難以在源頭有效形成分類、加工等規模化產業。

顯而易見,僅僅將農產品搬上電商平臺,對於促進數字農業健康發展與價值升級來說還遠遠不夠。用技術重塑農產品產業鏈與價值鏈,就成為電商平臺和科技企業必須思考的核心問題。

正如陳磊在演講中所提到的那樣:“中國目前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程度還不高。但在城市化、人口結構調整和數字化趨勢下,在未來十年內很多農民將退出農業生產。這一趨勢會使中國農業走上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智慧化的發展道路。”

為此,業界也提出了“雲農業”的說法,即通過新電商平臺等網路渠道、雲端計算等數字基礎設施,用科技催化農業的“上行”,與數字經濟接軌。

可能有些用慣了拼多多、多多買菜的使用者,總能在首頁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水果或其他農產品,購買體驗也和其他日用品沒什麼差別。這些可感知的點滴變化背後,正是拼多多一系列基礎技術在起作用。

舉個例子,陳磊擔任CTO期間主導建設的分散式人工智慧體系,可以在社互動動的體檢基礎上,基於分散式演算法,利用有限度的行為資料來為使用者推薦農產品,最大程度地保證了使用者隱私,也讓農產品不用依賴數字廣告位等宣傳方式,可以更貼近消費者的真實需求,獲得有效流量加持,提升銷售機會。

在物流運輸環節,拼多多開發的全新農產品物流體系,基於平臺上的物流資訊、農產品訂單資訊和農產區資訊等資料,對農產品物流體系進行了重新梳理調配,並與各大物流企業合作開設了農產品專列,讓水果等有時效性的農產品不必跟皮鞋、服裝等“擠在一起”,能夠以最短鏈路、最高效率,抵達消費者家裡。

伴隨著拼多多的探索,數字化能力也因此走進了田間地頭的各個角落。去年,國家農業資訊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拼多多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設“智慧農業協同創新中心”,探索產學研融合扶貧助農新模式。

從數字技術到農業價值鏈的轉化路徑很長,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心。目前,拼多多仍在不斷前行。

蓄力:一個堅實的產業核心

以技術為基石的拼多多,完成了農產品上行的攀爬。下一階段要做什麼?陳磊有著清晰的規劃。沿著技術的雪坡望向中國廣袤的田野,可以大致從既往的路徑中看到接下來拼多多想要輸出給農業的技術要素:

1.深化“農地雲拼”,加強產銷對接。

在當前利用技術優勢提升農產品銷量的同時,進一步加大技術投資,推動農業從種植、生產到消費的全鏈條變革。

最直接的作用是,幫助農戶解決銷售的眼前之憂。去年疫情期間,拼多多在農業農村部的指導下,發起了“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服務公益聯盟”,以網路直播帶貨、內容電商等方式,緩解了農產品滯銷問題。

藉助拼多多平臺,將需求傳導給供給端,緩解由於供需資訊不對稱造成的產銷脫節,這在一段時間內,會為農產品市場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

2.投資基礎設施,增強產業鏈活力。

前面提到了拼多多與物流企業的合作,通過供應鏈的大資料分析推動訂單和快遞流的加速更新。事實上,近年來拼多多在農產品基礎設施上的投入並不侷限於此。

正如陳磊所說,目前中國農產品供應鏈依然存在短板,果蔬類的流通損耗達到20-30%,遠高於美國的11%。拼多多正以數字化為依託,在全國範圍內持續重投入建設冷庫、生鮮冷鏈物流體系等基礎設施,建立適合於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體系,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損耗。

在生產階段,拼多多還在推動5G、自動化技術、人工智慧等的落地,從智慧種植、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成果轉化等源頭,加速推進數字農業的發展,幫助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農業品牌。比如,發起“人工智慧VS頂尖農人”草莓種植大賽,探索“演算法種地”的可行性。

將數字化基礎設施升級延伸到產業鏈上游,為產業的長期發展從源頭注入活水,從根本上實現農業的提質增效。

3.扶助“新農人”,打造數字農業的“黃埔軍校”。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終生之計,莫如樹人——沒有人比農耕文明下的中國更懂得人才之於產業和社會的重要性。而現實中,越來越少年輕人願意投身農業,已經成為制約數字農業發展的核心瓶頸之一。中國農業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釋出的《2020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現狀與發展報告》估算,未來五年農產品電商人才缺口將逐年上升至350萬人。

比起裝置和軟體,產業界更需要的是對農業有熱情、對數字技術有認知的“新農人”。而立足於農業的拼多多,自然義不容辭地扛起了重任。

早在2015年,拼多多就提出了“平臺+新農人”體系,引導人才返鄉創業。2018年,其又創立“多多大學”,通過農產品上行與網際網路運營課程來幫助農村地區培育有獨立上行能力的新農人。近兩年來,拼多多不斷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幫助青海、雲南、四川大涼山等多個貧困山區的有志青年完成了向電商商家的轉變。

可以發現,拼多多已經在數字農業上投入了相當多的資源,積累了可觀的底牌。最終,上述努力都凝結為拼多多“增長雪球”中心那個穩定且堅實的核心。

加速跑:規模增長的“拼多多雪球”

拼多多給農業帶來的變化,來自瀾滄蒿枝壩的一位學員,用樸素又直接的話語形容: “此前,院士教會了我們如何種,現在又有了電商班,連銷路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用六年時間,拼多多搭建起了一條足夠長的產業數字化跑道,凝練出了一顆“天時地利人和”的雪球核心,那麼接下來,理應是不斷吸附散落在跑道上的溼雪,滾出一個產業升級的加速度,以及業務增長的大雪球。

具體到產業端,其實就是通過規模化效應,為更多散落在田野上的鄉村與農人們提供數字化轉型所需要的技術工具、商業支援、交易平臺。

在這個過程中,拼多多不僅走得更早、更穩,也更主動地尋求增量,去擴大技術紅利所能影響的群體與範疇。

舉個簡單的例子,拼多多在數字農業上的努力,不僅讓農村生產者受益,也讓消費者的生活品質得到了直接升級。雪蓮果、百香果、會理石榴等各種“小眾”農產品開始出山進城,成為“美好生活”最直接甜美的註腳。

再比如,農業產銷與數字化的融合,給了女性及弱勢群體更多的就業機會,目前,拼多多平臺活躍的涉農商鋪中,超過一半以上由女性執掌。這也讓更多智慧與力量得以加入到農業轉型、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打造更具幸福感的農村產業。

而隨著中國數字農業的深化,改變的也將不僅僅是華夏這片土地,未來,陳磊還希望拼多多及中國農業可以為全世界其他地區提供解決農業生產的方案,輸出裝置、技術、甚至於標準。相信任何一個看過人工智慧、5G、自動化機械走入田間地頭的人,看過拼多多銷量神話的人,都不會質疑這一憧憬的可實現性。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是華夏民族的立身之本,也是拼多多出發的地方。

目前看來,遍佈著溼雪的數字農業跑道,也為拼多多這樣的技術企業提供了時代的舞臺。拼多多不斷尋找增量的過程,也是為“增長雪球”納入更多溼雪的過程。與此同時,場景、技術與商業,也在不斷融合、緊密擁抱,為接下來的產業旅程注入動力引擎。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7057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