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釋出的2021年中央一號檔案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簡稱“農遺”)是維繫“三農”健康發展的“根”與“魂”,助推鄉村振興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成為新的鄉村發展抓手。

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5.8萬億元,佔GDP的比重為36.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7.7%,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核心拉動力。隨著5G、AI、大資料等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數字經濟的浪潮已經衝破城市,加快向廣大鄉村地區滲透。直播已然成為融入社會重要結構性力量,AI、AR、5G等技術賦予直播具有強大的社會價值和創新意義,使“直播+農業”在促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發展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直播將讓鄉村農業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以及傳統農遺文化的創作力、表現力、傳播力和影響力全面得到提高,使得鄉村文化建設展現出新氣象,鄉村發展迎來新的機遇。

直播+電商,助力農業產業新發展

做農產品,最重要也最難的就是銷售。傳統模式下,農產品滯銷問題嚴重,很多農民因賣不出去而失去一年的收入,甚至賠掉辛辛苦苦攢下的多年積蓄。網際網路、物農網等新技術的普及,深刻地改變了城鄉產業生態。隨著農村地區基礎資訊設施建設不斷強化,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在農村地區發展具備了穩固的地基,農村直播電商獲得飛躍發展的機會,給農產品走出去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推動農村傳統生產方式改變,重塑農民思維方式,促進農業生產質量的提高,讓更多農民致富。

藉助電商賣農產品,投入少,見效快,直播帶貨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新亮點,為部分地區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探索了新的道路,越來越成為農戶們的優選方式,甚至一些地方縣長也紛紛上陣,為當地優質農副產品代言。相比傳統的圖片+文字形式,直播能讓消費者更具象地瞭解農產品,並能在直播間與農民主播直接產生互動;同時,直播也打破了空間的限制,有效破除了農村集市模式帶來的銷售渠道弊端,更大範圍的觸達到外地的消費者,減少了傳統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緩解了因物理距離而產生的資訊不對稱問題,打通連線渠道,打造高度互聯的經濟生態,重塑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2020年4月20日,習總書記在陝西省考察時指出,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

直播+培訓,鄉村專業數字化人才培養新渠道

隨著電商加速賦能,對農民來說,手機變成了新農具,直播變成了新農活,資料變成了新農資,區塊鏈成為農產品“新認證”。實現“直播帶貨”健康有序發展,人才培養是關鍵,行業監管是重點。由於我國農村地區勞動力外流、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人才短板導致創新力不足,對於電商等新業態,多數農民群眾都知道其增收作用,但是普遍存在“想幹”但不“會幹”的“數字鴻溝”,制約著鄉村全面振興。

在專業運營人才、主播的培養上,引才、育才、留才,並及時制定出臺人才迴流的政策,才能創造更多農村就業機會,讓新時代的年輕人迴歸農村。通過專業化引導與培訓,培養一支專業的電商直播團隊,形成文案、策劃、攝製、主播、運營等專業分工,尤其要發掘培養一批能說會道的本地農戶,使之成為懂網路、會直播、擅銷售的新農人。直播+培訓為農村居民收穫數字經濟紅利帶來了新渠道,為農業農村發展數字化“彎道超車”提供了新機會,為數字化富農強農探索了新路子。

直播+文旅,推進農遺開發與保護

我國“農遺”資源豐富,但開發與保護不足。農事節慶是保護“農遺”的重要抓手,直播是推動農遺展示的重要渠道。2018年國務院設立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旨在助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迄今已舉辦3年,但目前仍存在通道尚未完全打通,商旅較多、農旅偏少,“農味”雖有但“土味”不足、當地居民參與度非常有限等一系列的問題,同質化的形式也讓鄉土特色農耕文化展示無法展現出新的魅力,鄉村形象創新發展受到制約。

直播作為新興的工具,有了更多的機會把當地的農遺文化展示出去,通過設立“智慧農遺”專區,搭建農遺文化資訊化展示平臺,觸達到更多的使用者。結合MCN內容運營優勢,線上線下創新農遺文化新玩法,充分融合農產品的“土味”,並設立獎勵,激發當地農民更好地參與到“農遺”的開發和保護活動中,激發農民的首創精神,提高其振興鄉村的主動性。挖掘當地代表性鄉土風景,通過直播採風讓好景好物走出大山,以文旅振興吸引更多商旅、農旅進來,提高當地鄉村文化體驗,助推鄉村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