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世界聽力日。世界衛生組織當天釋出的首份《世界聽力報告》警告說,到2050年,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將不同程度地“丟失聽力”。據這份報告估算,到2050年,全世界近25億人(佔全球總人口25%)將有不同程度的聽力受損,如果不採取行動,將有7億人需要依靠耳科和聽力保健等康復服務。

原標題:首份《世界聽力報告》警告 到2050年全球四分之一人口將不同程度“丟失聽力”

不僅如此,“丟失聽力”會對人們的溝通、學習和謀生能力產生嚴重影響,還會影響心理健康。

好訊息是,聽力損失可以通過早發現、早干預來減輕。報告顯示,可以通過接種風疹和腦膜炎疫苗、改善孕產婦和新生兒護理、篩查和早期管理中耳炎等措施,預防近60%的兒童聽力損失。至於成人,可以通過控制噪音、保障聽力安全和監測耳毒性藥物以及注重耳部衛生等措施,保持良好聽力,降低聽力損失可能性。

世界衛生組織對此釋出了7條“安全聆聽”實用小常識:第一,每週使用耳機不超過40小時,並儘量將音量保持在80分貝以內;第二,在舞廳、酒吧、體育賽事等嘈雜場所佩戴耳塞;第三,在乘坐火車等嘈雜環境中使用降噪耳機,減少我們對提高音量的需求;第四,監控自己使用耳機的時間和音量範圍,做到對安全聆聽心中有數;第五,限制個人音訊的日常使用;第六,限制在嘈雜場所的活動時間並與響亮的聲源保持距離,比如到安靜的地方讓耳朵短暫休息;第七,定期做聽力檢查。

一旦發生聽力損失,儘早發現和早期干預是康復的關鍵。報告指出,目前的醫療手段可以治癒大多數耳病,扭轉相關聽力損失。若聽力損失不可逆轉,則可提供康復服務,確保受影響的人避免聽力損失的不良後果,已有一系列有效的聽力技術,比如佩戴助聽器或在耳蝸植入助聽裝置等。對失聰者也有聽力輔助技術和服務可以進一步改善他們的交流和受教育困境。

但同時,在大多數國家,耳部和聽力保健仍未被納入國家衛生系統,耳病患者和聽力損失者不易獲得保健服務。在低收入國家中,大約78%的人口每百萬人有不到一名耳鼻喉科專家;93%的人口每百萬人有不到一名聽力專家;只有17%的人口每百萬人有一名或多名言語治療師;50%的人口每百萬人有一名或多名專為失聰者授課的教師。即使在耳科和聽力保健專業人員佔比較高的國家,專家分佈也不平等。這不僅給需要照顧的人帶來了挑戰,對提供這些服務的機構和人員也造成了沉重壓力。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呼籲,鼓勵各國將聽力問題的循證干預措施作為全民健康覆蓋的一部分,納入本國衛生系統。世衛組織非傳染性疾病司司長Bente Mikkelsen指出,須實行以人為本的綜合方針,作為全民健康覆蓋的一部分,將耳部和聽力保健措施納入國家衛生計劃,並通過強大的衛生系統提供干預措施,“這對滿足有聽力損失風險或生活困難者的需求至關重要”。

自 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