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頂級的9大教育法則

BBJBBJ123發表於2020-12-26

有句話說得好: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你只有一次機會。

掌握科學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使孩子在成長裡少走彎路。

以下9種世界最頂級的教育法則,也許能讓你找到教育最正確的開啟方式。


狼性法則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

小到一顆松果,大到一隻獵物,都是它們學習的物件。

小狼的成長,都是在對世界一次次好奇的探索下完成的。

孩子亦是如此。

好奇心強烈的孩子,往往會有更強的學習慾望,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美國著名物理學家拉比,在獲得諾貝爾獎後,回憶起母親對自己的啟發:

其他家長每天放學後,會問孩子在學校學到了什麼。

而他的母親只問一件事:“你今天有提出一個優質的問題麼?”

正是這個舉動,讓拉比養成了不斷提出問題的習慣,為他成為科學家埋下了伏筆。

心理學家伊恩·萊斯利說:在未來,有好奇心的人會受到青睞。

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凡事有好奇心,比凡事不出錯重要。

最健康的教育是,放手任孩子思考,讓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


自然懲罰法則
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提出:孩子所受的懲罰,是他的過失所帶來的自然結果。

簡單來說:人犯了錯,不能讓別人承擔,為自己買單,才能真正的成長。

看過一個經典案例:

孩子在家玩玻璃杯,很多家長會驚呼著阻止孩子,怕他摔碎劃傷自己。

一個父親,卻站在一邊觀察。

果然,孩子摔碎了杯子,手被扎到後嚎啕大哭。

父親早有準備似的,拿出棉籤和酒精,從容地幫孩子消毒包紮,順道告訴他,玻璃有多危險。

此事過後,孩子便再也不玩玻璃杯了。

不讓孩子犯錯,其實是教育中最大的謬誤。

很多人感慨“聽過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原因無非就是缺乏生活的實踐。

讓孩子自己體驗懲罰的苦楚,那些過去踏過的坑,才會變成他未來腳下的路。


甘地夫人法則
著名的“甘地夫人法則”,源於“印度鐵娘子”英迪拉·甘地夫人的真實故事。

她的兒子拉吉夫13歲時,要做一場不小的手術。

此時,醫生和甘地夫人商量,為了安撫孩子的情緒,最好騙他說手術不會疼。

甘地夫人卻直率的告訴兒子:

是手術都有風險。

即使哭鬧喊叫,痛苦也不會消失,反而會引起頭疼。

媽媽和醫生會幫助和陪伴你。

但是,除此之外,一切都要自己承受,咬牙堅持。
聽完了媽媽這番話,拉吉夫平靜的做完了手術,沒有一點哭鬧。
有遠見的父母,都明白一個道理:

孩子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父母不可能永遠庇佑他們。

他們最需要的,是努力向上的力量。

在坦途中尋求安全感,不如在困境中勇往直前。


尊重法則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

與9個月到3歲的幼兒多交談,他長大以後會更聰明。

在父母與孩子關係平等,相互尊重,溝通頻繁的家庭,孩子的智商高於正常水平。

對等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擁有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照顧孩子的自尊,才是教育的第一原則。

魯迅說:孩子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最容易自卑,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最容易怯弱。

對幼小的孩子保持尊重,對犯錯的孩子釋放寬容,才是將孩子從錯誤和叛逆中拉回正途的捷徑。


天賦遞減法則
百年前,達爾文家中來了一位新手媽媽。

她專門來請教達爾文先生,什麼時候開始培養孩子最好。

達爾文問:“您的孩子多大了?”

客人答:“才兩歲半。”

達爾文不無惋惜地說:“夫人,您已經遲了,遲了兩年半。”

這個回答雖有誇張,卻道出了“天賦遞減規律”的真意:

孩子的天賦,隨著年齡增大而遞減。

教育得越晚,孩子與生俱來的潛能,可能就會被挖掘的越少。
著名早教專家蒙泰梭利指出:
“生命中最重要的時期,並非大學唸書的階段,而是人生最早期,它是智力形成的最重要時期。”

教育這件事,宜早不宜遲。

潛能開發越早,孩子越早贏在起跑線上。


狐狸法則
狐狸的生存世界裡,有一條約定俗成的法則:

小狐狸一旦成年,便要獨立養活自己,不能和父母待在同一個洞穴。若不懂得生存,便迎來自然的淘汰。

父母愛子,為之計深遠。

但家長們最常犯的錯,就是越位教育。

凡事為之包辦,孩子便什麼都不會幹,更受不起一點風浪,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巨嬰”。

美國有一條教育箴言:和你的孩子保持“二十碼”距離。

“二十碼”是個象徵——家長要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可處處圍著孩子轉,凡事留給他自己的空間。

該走的路,讓孩子自己走。

家長學會“放手”,孩子才能飛得高,飛得遠。


破窗理論

史丹佛大學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在富人區和窮人區,分別停放兩輛一樣的車。

放在富人區的車,完好無損,過了一週,依舊如此。

而放窮人區的車,一開始就摘車牌,開啟頂棚,不到一天,車就被人偷了。

此時,他們將富人區的那輛車的車窗打碎,沒幾個小時,車也被人偷走了。

這個實驗,延伸出“破窗理論”:

窗戶的玻璃被打碎,又遲遲不修復的時候,人們便下意識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這些破碎的窗戶,會營造出一種無序而破敗的負面氛圍,從而滋生出更多的犯罪。

環境,能決定人生走向。

一位校長曾說:“孩子就是家庭問題的投射,一旦孩子有什麼問題,必定是家庭的環境出了問題。”

一個凌亂的家庭,難以養出有秩序感的孩子;

一個家長不看書的家庭,難以養出愛讀書的孩子;

一個爸媽終日爭吵的家庭,難以養出陽光開朗的孩子。

而為人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就是良好的家庭環境。


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時,一開始,他打算多捐點錢。

十分鐘後,牧師還沒結束,失去耐心的馬克·吐溫決定少捐一些。

又過了許久,牧師還在繼續,馬克·吐溫徹底生氣了,不但一分沒給,臨走時還從盤子裡順走了2元。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由於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引起的逆反心理現象。

你要相信,那些被家長“反覆唸叨”的孩子,心理活動和馬克·吐溫是一樣的。

換句話說,家長越是絮絮叨叨,孩子的反抗心理愈高漲。

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

同一個問題,別盯著不放。

犯一次錯誤,只批評一次。

換個角度說事,“說”之前先“聽”,或許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一個試驗:

在班級隨機列出一份“有前途者”名單,並交給老師。

8個月後,名單上的孩子成績都迅速提高。

原因很簡單:來自老師的更多鼓勵和關注。

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一個積極的結果,往往來源於積極的期望。

身邊最親近的人的支援,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塑造力。

如果你總是告訴孩子“你行”,孩子最終就會變得“可行”。

而如果你總是告訴孩子“你不行”,那麼孩子最終就會變成“不行”的樣子。

每個孩子,很可能成為了不起的天才。

前提是,永遠給他支援與信心。


生活中做錯了很多事情都可以重來,但教育孩子這件事絕對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
願你我都能在這9大法則中,不斷發現自己的問題,不斷精進自我,用好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

點亮在看,願我們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每一天都優於過去的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