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機不智慧,基本等於不講武德

naojiti發表於2020-12-09

老王經營著一家有些年頭的工廠,有一片不算小的園區。按說人生順遂的他應該沒什麼煩惱,但最近他卻總為工廠園區裡各種莫名其妙的“小動作”憂心忡忡。

比如工廠角落裡經常發現亂扔的菸頭,有些甚至還沒熄滅,想想都後怕;下雨後牆上不是這裡就是那裡,總有暴露出來的電線,堪稱防不勝防;疫情防控很重要,但總有年輕人不按規定戴口罩,也不能光勸他們好自為之。

這些小事讓老王不厭其煩,只能一次次下命令讓保安部看視訊嚴查。結果園區攝像機太多,保安小哥眼都花了也沒查到什麼東西。再僱幾個人專門看視訊?那顯然成本不允許;把視訊存著慢慢看,一方面等找到這些問題黃花菜都涼了,再一個儲存視訊又是一筆成本。

就這樣,一位成功人士,被這樣被攝像機給帶到了死衚衕。事實上,當攝像機成為各行業的標配,老王的煩惱也成了各行業的“標準動作”。

那些不夠聰明的攝像機,真是有點不講武德。

攝像機不聰明,讓各行業陷入誤區

我們從基本邏輯上看,從攝像機這個東西誕生起,就是為了彌補人工的不足,快速準確發現需要被看到的東西。當這個以節省人力為目標的東西,變成了人力的消耗品,企業的負擔,那肯定是有哪裡出了問題。

AI能力的加入,構成了這些年攝像機品類的核心變局。基於智慧識別、智慧優化、智慧分析能力,原本看不清、看不懂、記不住的攝像機問題可以一一破解。這種生產力的提升,才是攝像機原本被設計出來的初心。

但是在現實生活裡,我們在面對智慧攝像機的機會時,總是容易陷入一些誤區。不過按說每種科技新事物都會面臨這種問題,早些年智慧手機出來的時候也是反對聲一片,後來大家發現人類的本質就是“真香”。那麼在現在這個階段,各行業面對智慧攝像機時,有哪些種類的誤區呢?

1、“勞動光榮”型:

有些企業管理者會認為,要什麼智慧,我這有的是人能看視訊。然而呢,人再多也不可能每臺攝像機配備專人24小時盯著看。這就導致攝像機必然出現時間、空間上的死角,從而導致隱患可能悄然發生,原本的攝像機察覺功能出現各種漏洞。而且粗暴的依靠人力堆砌,對於企業來說是絕對不經濟的。在攝像機越來越多、人力越來越貴的條件下,變成了企業的不可承受之痛。尤其盯著攝像頭看視訊這個工作異常無聊,十分反人性,並不符合勞動者的核心價值。

2、食古不化型:

還有一種想法,就跟當初不願意接受手機、電腦的那些人一樣。他們覺得攝像機的智慧根本不成熟,不好用。或者覺得智慧這個東西一聽上去就太貴,太不接地氣,是那些著名科技公司或者科幻電影裡才能用得起的東西,“我們這小廠請不起大智慧。”這種想法就是建立在對攝像機技術進步的簡單排斥上,如果願意花幾分鐘瞭解一下,試驗一下真正走在市場前沿的智慧攝像機,就會馬上打消這些顧慮。問題是,你願意花上幾分鐘嗎?

3、淺嘗輒止型:

還有一種企業,叫做“淺嘗輒止的智慧化使用者”。說白了就是不想動腦子,覺得有了所謂智慧,能跟領導交差就行。他們買了智慧攝像機,卻不會管這個攝像機到底有哪些智慧能力,能夠真實解決什麼問題,在市場產品中是否足夠先進。加上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因素,往往會讓一些打著智慧旗號,或者智慧能力很差的產品走進行業。也有些企業認為,智慧化只要進行一些軟體升級就行了,找人把原先的視訊方案改一改就行。而這也會導致軟硬體體系落後,無法真正起到智慧化的意義。還有一些企業和場景,對於智慧化很是用心,但他們覺得智慧攝像機的場景和應用都是固化的,換言之加一種智慧能力就要多買一種攝像機,多架設一套系統。這導致攝像機越來越多,系統越來越複雜,最後變成了沒人能運維的死系統。

這三種誤解,在今天還屬於普遍情況。那麼如何能有效清除誤解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要了解智慧攝像機的發展歷程,知道今天的智慧,究竟在攝像機中走到了哪一步。

智慧來敲門,攝像機的“覺醒”之旅

事實上,從上世紀60年代來說,攝像機品類就一直在經歷不斷的進化。從一體機,寬動態,低照度、解析度、訊雜比等領域不斷提升,走過了模擬機、數字攝像機、網路攝像機等歷程。但在這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其基本工作原理都沒有變,即攝像機只負責拍攝和記錄,看視訊是人類的事。

然而在AI第三次崛起的背景下,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技術帶給智慧化能力以極大的提升。其中機器視覺技術可以是受益最深,改變最廣,並且產業落地能力最強的一項。我們如今已經很熟悉的人臉識別、拍照購物、直播特效,都受益於機器視覺技術。回到攝像機這裡,機器視覺技術可以讓攝像機具有按照一定目標,自主識別、自主分析的能力,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攝像機的工作模式與產業價值。一路走來,我們可以將智慧攝像機的智慧覺醒,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2016年到2017年,深度學習技術開始走向產業界,為大量企業所重視。其中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驅動機器視覺技術走向成熟。AI開始能夠處理複雜的識別與優化類視覺任務,達成了與人工同等級,甚至更高的產業水準。有了這個前提條件,攝像機才能夠擁抱真正的智慧,而不是概念上的所謂“智慧”。

2、2019年,“軟體定義攝像機”理念快速普及,很快開始成為業界共識。攝像機內搭載AI計算能力,通過不同的軟體來靈活完成目標任務,成為行業主要玩家的標配,智慧攝像機正式成為攝像機市場上的主流。

3、2020年,智慧攝像機產業已經出現了“APP商店模式”,攝像機產品可以像手機一樣聯接商城,更新開發者上傳的演算法。在這個階段,智慧攝像機的軟體能力走向成熟,垂直應用和開發生態開始建立。攝像機開始像智慧手機一樣,走向一部裝置眾多應用、端側裝置算力提升的產業標準化週期。

回顧攝像機的智慧覺醒之旅,會發現智慧攝像機已經來到了好用、可用、不貴的新階段。這就像智慧手機有了各種能力,並且人人都能買得起之後,你還會用大哥大嗎?

時代在召喚,攝像機該有的亞子

我們還需要再瞭解一個問題:在智慧攝像機經歷了三個階段高速發展之後,目前市場上剛需的智慧攝像機產品,應該是什麼樣子?攝像機只要是搭載了AI演算法,或者名字前面加了智慧兩個字,就可以說是符合行業需求的智慧攝像機了嗎?

這可能也是廣大使用者對目前眼花繚亂的智慧攝像機產品的核心疑惑:如何在各個都說自己智慧的攝像機裡,找到真正的智慧?

智慧攝像機淘汰傳統攝像機,目前來看已經是大勢所趨。但就像2000-2005年的眾多移動作業系統和智慧手機,並沒有形成移動終端的革命,市場需要的不是“有智慧就行”的攝像機,而是足夠滿足機器視覺產業化落地標準,能夠在多重意義上帶來智慧迭代價值的攝像機產品。

很多使用者覺得,智慧攝像機有某個環節的智慧就行,或者只承載單一的應用就可以。這就像手機裡只有一個瀏覽器就叫智慧手機了,都屬於某個時間點的過渡性方案。事實上,符合產業需求的智慧攝像機應該以目標為導向,具備完善的智慧能力與應用生態。我們可以從技術與產業的交叉落地上,通過三個特徵來定義真正符合時代需求的智慧攝像機:

1、前端智慧:攝像機本身擁有強大的AI處理能力,能夠在端側主動完成實時化、高準確率的AI識別任務,達成產業級的機器視覺解決方案。

2、雙重能力:AI能力既可以提升攝像機的視覺能力,也能完成AI識別任務。利用AI技術,攝像機可以實現全時段、全視角的高清,實現既看清也看懂的雙重智慧。

3、“手機APP模式”:軟體定義攝像機成為業界主流,而軟體定義攝像機的標準化模式,應該是使用者可以基於攝像機,到軟體市場中自行下載和購買攝像機演算法,實現攝像機只是終端,能力千變萬化的智慧能力。只有符合手機APP應用市場模式的智慧攝像機,才能避免裝置重複的智慧化難題,走向真正的智慧+產業需求。

認準這些特徵,就可以準確分辨出真正的智慧攝像機,與淺嘗輒止型智慧攝像機、空有其名型智慧攝像機、根本不智慧攝像機的核心區別在哪。

雖然智慧攝像機的市場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爭議與混亂,但就像電腦、手機一樣,最終必然會走向良幣驅逐劣幣,產業高度標準化的新階段。所以勸那些不怎麼智慧的攝像機,還是要講講武德,好自為之……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4085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